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39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39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湖南的突然崛起,究竟有什么奥秘?有人说奥秘在于三闾大夫屈原。不过,他给湖南这片蛮荒之地带来了绵延文气和家国情怀不假,但终归千年往矣,只剩历史深处的隐约余响。也有人说奥秘在于船山先生王夫之。在我看来,船山先生作为精神教父固然重要,但毕竟囿于湖南一地,而且只见义理不见事功。
    真正让“三湘四水”为之一开,引领百年风流的,我认为是曾国藩。
    
    百年风流
    讲湖南近代的百年风流史,绕不开曾国藩。
    关于时势与英雄的相互造就,有很多说法,“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人类历史归根到底只不过是伟人的历史”……这些观点失之于偏颇,但用在曾国藩和湖南身上却有几分道理。
    湖南人的性格固然鲜明,但其在近代历史上的突然发力,单纯从地缘上解读显然缺乏力量,硬说是屈原或者王夫之的光辉照耀也有些勉强。真正改变湖南的,是英雄与时势的风云际会。
    世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命运的聚光灯扫过历史舞台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突然冒出来,像雄鹰一样掠过历史的天空。曾国藩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千年来边缘、闭塞、蛮横、上不了台面的湖南,随着曾国藩的文治武功一同闯入历史舞台,湖南的历史乃至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也都被彻底改写。
    我读了很多写曾国藩的书,大多数要么晦涩艰深,要么云山雾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之学,唐浩明的《曾国藩》则算是最经典的版本,仔细还原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如何能够力挽天倾,成就不世之功。
    关于曾国藩,毛泽东说: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评价说:
    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两个敌对阵营的领袖——中国近代史的主角——对曾国藩的评价都是高度统一的完美。
    事实上,比起历史上另一个公认完人王阳明,曾国藩连中人之姿都算不上。
    曾国藩小时候有一次在屋里背书,恰好有个“梁上君子”想趁着他背完书休息后偷点东西,但没想到他这一篇文章翻来覆去读了十几遍也背不下来。这位小偷忍无可忍,跳下来大骂:“这种笨脑壳,还读什么书!”小偷骂完后将曾国藩所读的文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前后考了七次才以倒数第二的成绩考中秀才。且不说名冠天下的十三中秀才、十五中举人的大才子张之洞,就是和自己后来的学生李鸿章相比,曾国藩的风流才气也远远不如。
    如果单论事功,王阳明没法和曾国藩比;但在精神和义理层面,王阳明是曾国藩至关重要的榜样。如果没有王阳明文人领兵的先例,曾国藩也不会筹建湘军。道理很简单,对于乔布斯和“苹果”的成功,我们可能没什么感觉,毕竟各方面差异太大,没有可比性;但是,当你眼睁睁看着任正非和“华为”的崛起,肯定会想:“一个贵州佬能做的,我为什么不能?”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苦读多年,终于中了进士的曾国藩,仿佛开了窍,十年七升,官运亨通。但是,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不会有那么大的名头,顶多是文章传世罢了。乱世给了曾国藩自主创业的机会。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乱起,烽烟遍地,湖南局势糜烂。咸丰帝情急之下,诏命在乡下丁忧的曾国藩帮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曾国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踌躇满志,挥师北上。
    谁知曾国藩苦心经营的这支队伍却是不堪一击:一败于岳州,再败于靖港,损失惨重。万念俱灰的曾国藩纵身跳进湘江,幸好被部属及时救下,一路风吹浪打、旌旗飘摇,仓皇逃回老巢。这应该是曾国藩一生之中最失意的时刻。
    然而不久后,湘潭传来捷报——“湘潭水陆大胜,十战十捷”。黄泉路近的大清王朝又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一时间,朝廷褒奖,绅民欢呼,湘军成了滔滔天下的中流砥柱。
    此后曾国藩振作精神,重又踏上屡败屡战、艰难隐忍的封侯拜相之路,历经十年艰苦,终成不世之功。
    就在曾国藩手握重兵、威望正隆时,年纪轻轻便名动天下、自诩通晓帝王术、“非衣貂不仕”的湖南老乡王闿运作为说客出现了。此公也的确有两把刷子,二十六岁就成了权倾朝野的重臣肃顺最依仗的幕僚,俨然半个帝师。
    在肃顺倒台前的半年,王闿运若有所觉,悄然离开京城,辗转南下,持帝王之学游说曾国藩,劝其割据东南,自立为王,与清廷、太平天国三足鼎立,然后徐图进取,收拾山河,成就帝王伟业。
    在王闿运游说过程中,曾国藩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一边听王闿运讲,一边有意无意地点着茶水在桌上比画。谈话中途,曾国藩临时有事出去,王闿运起身,看到曾国藩桌上写满了“狂谬”二字,一腔热血顿时冰凉,随即告辞回乡。曾国藩究竟有没有心动,无人可知,只能从他的日记中窥测一二:
    傍夕,与王壬秋(王闿运字壬秋)久谈,夜不成寐。
    在王闿运之前,许多湘军重量级人物也曾或明或暗地鼓动过曾国藩。胡林翼曾经捎来左宗棠的一副对联:
    神所依凭,将在德也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面对多年的至交好友——湘军核心人物胡林翼,曾国藩没有当场表态,只是说容他考虑一下。几天后,曾国藩将对联改了一个字,回复给胡林翼:
    神所依凭,将在德也
    鼎之轻重,不可问焉
    胡林翼看了不再言语,几日后便返程湖北,几个月后于武昌病逝。
    胡林翼走后不久,安徽巡抚彭玉麟也送来密信:
    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傲气如左宗棠、练达如胡林翼、淡泊如彭玉麟,三个性格迥异的湖南人,前前后后表达了同一种想法。
    湖南这个地方也怪,政治情结特别强。治世时“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乱世则苦学人君南面之术,对于做帝王师有狂热的爱好。这既是湖南人关心政治的优良传统,但有时也会失之于过于功利。我和湖南卫视的灵魂人物魏文彬很熟,他是“文化湘军”的代表人物。十多年前他请我给湖南广电做战略策划,也做了一场演讲。我讲演完以后,老魏突然冒出一句话:“志纲啊,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在他看来,有才华却不去出将入相走仕途,简直亏大了,这就是典型的湖南人心理。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恢宏华丽的太平天国轰然坍塌,曾国藩个人威望到达巅峰。湘军气焰熏天,“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千年古都南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长江之上来往的都是湘军将领装满战利品的船只,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湖南人中都流传着一句话:“到金陵发财去。”
    在一片大好形势下,曾国藩更加忧心忡忡:清廷、太平天国、湘军三股势力已去其一,对于清廷来说湘军的存在已然尾大不掉。王闿运的出现更让曾国藩警觉,这种狂生都来劝他称帝,朝廷会怎么想?
    果不其然,随后不久,封赏与敲打便接踵而至。慈禧一边重赏,一边摆好卸磨杀驴的架势。湘军内部群情激奋,曾国荃率多位湘军高级将领齐聚曾国藩府邸,图谋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戏码。
    在一片劝进声中,曾国藩闭门屋内,一言不发。僵持良久后,他差人送出一副对联: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所有人见事不可为,才默然散去。
    下定决心不反,曾国藩马上开始自剪羽翼,首先开刀的就是自家人,他强令曾国荃解甲归田。曾国荃带着一腔愤懑和满船金银财宝返回湘乡老家,曾国藩赠给他一副对联:
    千秋邈矣独留我
    百战归来再读书
    曾国荃走后,横扫江南、威震天下的湘军也迅速被裁撤,峥嵘岁月瞬成过眼云烟。自断牙齿和羽翼的曾国藩,赢得了清廷的空前信任。千百年来,功高震主却能全身而退者寥若晨星,曾国藩便是其中一位。
    苏东坡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也是湖南近代史上两大巨头——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最大的区别,一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一者能为常人所不能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