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40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40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左宗棠一向自负才高,以当今诸葛亮自比,谁知屡试不第,一怒之下效仿卧龙高居隆中,蛰居乡间以教书为生,直到四十八岁才得到天子钦点,下洞庭,过长江,协助曾国藩办理军务,正式出山。
    彼时李鸿章也在曾国藩麾下,“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其三初次聚首。三人能力非凡,又性格迥异。李鸿章看重功名,曾放言“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而左宗棠更看重事功,落魄时常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勉。曾国藩评价李鸿章是“拼命做官”,功利心太重,对左宗棠则推崇备至。曾、左虽有矛盾,但无非是“一时瑜亮”的相爱相杀;而左、李之间,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互相倾轧。
    左宗棠寒微时名头已经极大,胡林翼称其为“近日楚才第一”。左宗棠、林则徐均视陶澍为恩师,但他们两人却一直未曾谋面。风烛残年的林则徐乘舟路过湖南时,在湘江边上专程滞留一天,等候“自诩今亮”的左宗棠。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彻夜倾谈,纵论国家大计。这是他们初次谋面,也是最后一面。
    这是一场历史性的会面,虽然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封疆大吏,一个只不过是乡间举人,却一见如故,无话不谈。谈话间,林则徐最关心的还是西域问题,他预言俄国将成为中国的边疆大患。他把自己对新疆人文、地理、军事的观察和战守计划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说:
    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然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两人见面不到一年后,林则徐溘然长逝。二十五年后,垂垂老矣的左宗棠,终于秉承林则徐遗志,力排众议、舆榇出关,一举克复新疆,为华夏子孙保住了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此等壮举,就决于二十五年前的一个寒冷冬夜,湘江边的一条小船之上。
    1983年胡耀邦去西北视察时发表了讲话,曾引用左宗棠部下杨昌浚所作《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让当时刚从兰州大学毕业的我印象深刻。后来我多次去新疆,沿途还能看到很多合抱粗细的“左公柳”,心中不由感慨: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确实立下了不世之功。
    曾国藩、左宗棠之后,看似烟消云散的湘军,实则给湖南埋下了天翻地覆的种子。
    湖南人从古至今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千年以来岳麓书院弦歌不绝。湖南虽然地域广阔,但肥沃之地不多,大部分土地贫瘠,出产不丰富,又加之人多,故而从整体上来说民生贫困,国家从湖南所得之税收也少。
    清朝的文书上说,湖南全省一年税收不及江南一大县;所以,上马从军或下马读书,成了很多湖南人改变命运的“唯二”办法。
    一位湖南博士曾给我讲他小时候父亲怎么培养他读书。他父亲站在水田边,拿着一双草鞋和一双皮鞋教育他,话也很简单:“好好读书就能穿皮鞋,不读书就和你老爹一样,穿着草鞋顶着赤日下地受罪。”他深受震动,终于通过不懈读书走了出来。这样的故事,从古至今在三湘大地上遍地皆是。
    当年苦于条件所限,只有少数湖南人才能读书。然而几十万盆满钵满的湘军裁撤回乡,一夜间完成了原始积累,他们开始在家乡置田地、聘塾师、教子弟。短短一二十年之内,“三湘”大地开始兴起一股教化之风。尤其是在洞庭湖一带,更是文化昌明,全国各地有才华的人都愿意到那里去教书。
    讲到湖南的风气之开,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就是陈寅恪先生的爷爷陈宝箴。
    陈宝箴在湖南巡抚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开设“时务学堂”,出刊《湘学报》,整顿吏治,革除旧习,起用和推荐“维新”人物谭嗣同、梁启超等,可谓“营一隅为天下倡”。
    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南成了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教育事业发达,新式学堂之多名列全国前茅,时务学堂尤为著名。
    《湘学报》名满海内,陈宝箴功不可没。其人虽仕途蹇涩,但家族文脉却绵延不绝。其孙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之一。
    陈氏一脉虽不是湖南人,却和湖南渊源甚深,湖南是陈寅恪的第二故乡。新中国成立后,陈寅恪也遭受到了政治风波的冲击。当时陶铸(湖南祁阳人)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出于对陈寅恪的尊敬和爱护,时常到中大去访谈,嘱托有关方面给陈寅恪以照顾。由于陈寅恪当时已双目损坏,陶铸亲自关心陈寅恪的助手配备情况和眼疾治疗,还嘱咐在他院子里修一条白色通道,让他闲余散步时不至摔倒。殷殷关怀成了知识界的佳话。这也算陈寅恪晚年与湖南人的一段缘分吧。
    除了物质条件大发展,曾国藩也为湖湘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战争把曾国藩和湘军推到时代的前列,南征北战让世代居住在穷乡僻壤的农民有了外出闯荡的机会。见识过人世间最复杂、最严酷的斗争后,他们的眼界大为开阔,胸襟大为拓展,见识大为提高。湖湘文化在最广大的层面上有了质的提升,国家、天下、道义等原本只是少数人关心的话题,开始挂在很多普通湖南人的嘴边。
    千百年来,湖南人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特质,而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横空出世,让大批湖南人“走出去”,把财富与知识“请进来”,给湖湘勃兴添了最后一把火。
    湖南人继承自远古楚人的奔放浪漫、天马行空式的自我主义后,逐渐提升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经世致用的功业追求逐渐变成忧国忧民、救世拯时的忧患情怀,轻生任侠的血性变成为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霸蛮易怒的祖传性格变成了顽强果毅的坚执定力。从物质到精神、从眼界到心胸,湖南终于彻底升华了。
    当然,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湖湘俊杰,并非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明代初期,湖广行省辖境约为当今湖北、湖南二省。康熙六年(1667年)两湖分治,雍正元年(1723年)两湖分闱,除了行政分开之外,更主要的是科举录取分开,这是湖南近代崛起的重大契机。
    在此之前,湖广行省的科举录取名额不分南北,这对于广大的湖南考生来说简直是噩耗:相当于把一个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同等对待,并且考场设在湖北武汉,湖南考生要想前往则有八百里洞庭阻隔,波涛不测,所以很多人裹足不前。因此,历年来湖南学子考上举人的数量,不及湖北学子的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分闱之后,湖南近两百年间人才辈出,星光璀璨,彻底改写了湖南在全国的地位。晚清湖南重臣郭嵩焘认为,近代湖南人文鼎盛,两湖分闱应居首功。
    嘉庆、道光年间,湖南出现了以陶澍、魏源为代表的“湘系经世派”。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经世意识,主张积极入世,通经致用,治国、济民、平天下。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曾明确指出: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皆标榜经世,受陶澍、贺长龄之熏陶者也。
    如果说曾国藩是湖南百年风流的上半场代表人物,那么在他去世二十一年后——光绪十九年(1893年)——湖南近代史下半场的代表人物毛泽东出生。
    十七岁的毛泽东外出读书临行前,改写了日本人西乡隆盛的一首七言绝句: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且不说诗本身的好坏,但这是一首典型的立志诗,湖南人经世致用、壮怀激烈的精神特质已经在其中有所体现。
    在青年毛泽东的一方天地里,曾国藩也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把自己对曾国藩的崇拜悉数传递给了这位学生。毛泽东早年曾经下苦功研究过曾国藩的著作。曾国藩的治军方略和处世之道,深深地触动过毛泽东的心灵,使他发出了“独服曾文正”的慨叹。
    当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后,很多人攻击他不懂军事。这种说法其实很可笑,湖湘天生重血性,再加上湘军余威犹存,毛泽东在湖湘这片江湖上学了很多东西。比如,拿家喻户晓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曾国藩编写的“行军歌”对照,会发现前者简直就是后者的翻版。而且,毛家一直有着从军打仗、驰骋疆场的家族传统。毛氏家族的始祖毛太华便是“以军功拔入楚省”。此后,毛太华的子孙秉承他的刚毅和血性,投身行伍、闯荡天下者代不乏人。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崛起后,大批毛氏子弟加入湘军,形成一股从军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