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诗歌戏曲 >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第64页

书籍名:《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作者:王志纲
推荐阅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txt下载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笔趣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顶点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快眼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第64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有很多东北人在感叹乡村的凋敝,在我看来这种凋敝极其正常。东北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小城镇的衰退,而是由于当初打下的底子太好,每个县域经济体都比较完善,造成东北的城市化过度分散,最终导致中心城市不够强。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区域发展的规律来看,城市群、都市圈、大湾区这些城市化概念背后,都有着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作为核心。
    东北的种种困难,其实也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重点城市失去辐射和带动能力的结果。堂堂四个“副省级城市”,没有一个是“国家中心城市”。换句话说,偌大一个东北,居然没有国家中心城市。
    众所周知,国家中心城市属于城镇体系层级的最尖端。用国家文件的话来说,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如下:
    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
    目前已经批复的国家中心城市共九个,华北有北京、天津、郑州,华东有上海,华南有广州,华中有武汉,西南有重庆、成都,西北去年也加入了西安,唯有东北虚席以待。
    因此,东北真正要做的,是集中全力打造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以其作为龙头,培育核心产业,扩大人口承载能力,最终形成城市圈;而其他地区主要负责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从目前来看,在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中,沈阳脱颖而出的概率无疑是最大的。沈阳不仅是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著名的老工业城市,肩负着“振兴东北”的时代重任。而且,沈阳态度十分积极,表态坚决,而其他三市仍然是一副不闻不问的状态。在我看来,国家中心城市很大概率会落在沈阳身上。
    第三,东北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进行动真章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市场意识的人才、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成功的关键。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北在20世纪30年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门类相当齐全,论实业根基要比很多中西部省份要强。
    除了传统的优势产业之外,东北在“走出去”“请进来”上也极有优势。
    在“走出去”这点上,可以借鉴日本的北海道。北海道被称为日本粮仓,出产的农产品不仅遍布日本,甚至长销世界。与之类似,水绕山环、沃野千里的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五分之一多,如果规模化与精品化并重,完善农业产业闭环,那么东北的大农业未来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丰富的农副产品“走出去”的同时,东北也要把高端的休闲旅游“请进来”。
    2010年,我曾经与万达集团王健林合作过“万达长白山项目”,整个项目的选址、开发和商业模式设计,智纲智库都曾深度介入。通过研究我们建议:把沉睡千年的长白山打造为北方的休闲天堂,冬天是滑雪与温泉,夏天是高尔夫和避暑旅游,通过长白山带动东北旅游资源的升级换代。项目一经推出,火爆市场,旺季甚至一房难求。尽管这个项目受到了很多影响,一盘好棋收官不尽如人意,但东北旅游潜力之大、资源之绝版已经是业界共识,正等待有心人的挖掘。
    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东北真正需要补上的是市场经济这一课。
    东北是中国经济的典型“背影”,计划经济时代根深蒂固的产业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到今天市场经济成为主旋律的时候,形成了巨大的反噬效应,坐拥大好资源,却不断错过机会。
    工业脱离市场,无非是高耸的工业孤岛;农业脱离市场,只好在低端产品的路上走到黑;旅游业脱离市场,只会爆出更多的宰客和服务差劲的丑闻。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制度的规范,政府的角色定位模糊,企业家也常常游走在灰色地带。
    只有当政界、商界、民间都认识到市场才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准绳,彻底激活市场的活力,东北才能真正走出停滞。
    近百年来,东北奇迹般地崛起,但奇迹之所以为奇迹,正是因为难以复制。客观来说,东北经济的相对下沉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人口净流出在中长期也是很难逆转的趋势,V型反弹或可能更多地只是一种期望,但这一切,并不是东北人灰心丧气的理由。
    尊重、接受繁华落幕的平淡,未尝不是另一种潇洒。以平常心来消解烟火人间的是是非非,也同样是生活的智慧。无论东北的未来将走向何处,这片黑土地上的阳光、清风与麦浪,那些抵达的欣喜和出走的忧伤,注定是相伴每个东北人一生的守望。
    
    潮汕,向何处去?
    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代表,潮汕人的鲜明特质却远远超出了地域的界限:他们头脑灵活,精明强干,却又常常是商业秩序的“破壁人”;他们宗族意识强烈,抱团取暖,却又有着浓厚的帮派文化;他们文化底蕴深厚,诗书传家,却又偏偏极信算命风水;他们在外团结,出门便是“胶己人”,可在内却是机关算尽;潮商作为中国一大商帮誉满全球,潮汕当地却是长期发展停滞……
    
    河口文化、江口文化、海口文化
    在中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族群——潮汕人。潮汕虽处东南一隅,却知名度极高。稍有商业常识的朋友们,一谈到潮汕人往往会说:“知道知道,那是东方的犹太人哪!”但绝大多数人对潮汕的了解,也就仅止于此了。
    从文化层面上来讲,潮汕泛指一个方言区,从潮州、揭阳到汕头,再加一个说不太清的汕尾。汕尾和潮汕的关系可以说是错综复杂。在宋、元、明、清四朝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汕尾隶属于惠州府(或惠州路),而潮州、揭阳、汕头为潮州府(或潮州路)属地。因此,汕尾和其他三地在历史上并非同源同宗。不过,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涉及“潮汕”一词的时候,多次说明“潮汕地区在地理概念上多指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一带的潮州、揭阳、汕头、汕尾等四个地级市”,我也比较认同这一说法。
    和传统农耕文明区相比,潮汕文化特点鲜明。山西、河南、陕西等北方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农耕文明中心,尽管历史上很多时候兵荒马乱,但其文化内核却长期呈现出比较稳定的状态;而如潮汕等很多传统中原之外的区域,伴随着中国的开疆封土、大规模移民,经历了非常有趣的人文变迁,这种变迁我总结起来就是“三口文化”——河口文化、江口文化、海口文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其实就是河口文化。在黄河流域,河口文化更是处处可见,可以说文明就是发源于河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里面讲道: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
    我小时候看到这篇文章的描述,印象特别深。这就是中国上千年的河口文化。
    后来,中国文明从河口发展到江口,形成了江口文化。江口,就是所谓的大江渡口,是水陆通衢之地,也是中国商贸文明的发轫之地。江口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宁波、武汉、重庆等。
    江口文化之后就是海口文化,最典型的就是上海。上海是典型的海口。“上海滩”的这个“滩”字,就是江流入海的滩涂之意。尽管上海人有时也会陶醉于战国时期的春申君开黄浦江之说,但事实上,上海的崛起也就是近一百五十年的故事。从文化上讲,上海是欧风美雨、东方文明交锋融合而最终沉淀的产物。上海最早属于松江口,元代时期设置上海县,逐步把松江府辖区打包了进来。在奔向大海的时代,上海从“孙子辈”变成了包容万象的超级巨婴,把“爹”和“爷爷”全打包到了里面。
    上海如此,潮汕也不例外。韩江中上游的潮州曾是潮汕文化的代表,到近代中国从江口时代走向海口时代,潮汕文化也就从潮州扩展到了汕头,并依托海洋发扬到了全世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 微笑深爱 微伤爱之恋曲 我的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