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萧条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大萧条

第6页

书籍名:《大萧条》    作者:狄克逊·韦克特
推荐阅读:大萧条txt下载 大萧条笔趣阁 大萧条顶点 大萧条快眼 大萧条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萧条》第6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这样的乐观主义占了主流,但压抑的气氛依旧弥漫。毋庸置疑,大萧条期间,丈夫和妻子有了更多在一起的时间,共享着廉价娱乐带来的趣味,譬如听广播、玩牌,而以男性为主的娱乐场所则门庭冷清。虽然多数夫妻都能患难与共,或因灾难而重归于好,但也有些夫妻被不确定的、琐碎的生活折磨得心生怨念。
    
    (4)
    困惑、犹豫、冷漠、自卑,成了长期失业者的典型特征。男人不再关心人们怎么看他,脏乱不堪、蓬头垢面,他也无所谓。失业就像一种萎靡病,社会工作者称之为“失业休克”,它驱使人们白天疯狂地找工作,夜晚在烦恼忧愁中睡去。对少数人来说,失业使他们明白了个人的重要性——自己是占据头版头条的国家危机的一部分。但更普遍的感受是:自尊丧失,茫然无措,对前任雇主的怨恨和对生活的不满。
    这些无疑让养家糊口的人情绪更加低落,如此的恶性循环使他更难找到工作。1933年,对失业工程师所作的调查显示,3/4的人的自信心远远低于有工作的普通人。当失业的人重新工作时,往往行动迟缓,协调失衡,缺乏毅力。这一年,当40个长期失业的速记员被安排在政府机关工作时,在常规工作强度下,他们很快显现出了神经性疲劳症状,甚至有几人发展成歇斯底里,超过2/3的人需要两到三周的重新调整,才能不间断地记录。
    同样的不安全感也笼罩着那些暂时保住饭碗的人,以及在闲晃和轮班工作中徘徊的人。他们不敢放弃稳定的工资微薄的工作、冒风险去找薪水更高的工作。这种压迫感消磨了人们的进取之心和工作的热情,也降低了人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很多人都认同“工作太卖力不值得,老板只是利用你。”曾经让几代人羡慕不已的成功传说,连同勤奋和节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20世纪30年代中期,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的一名学生说:“我们意识到,诚实、正直和勤奋,再也不能让你攀上顶峰。”
    并不是年轻人才有这样的担忧。那些眼睁睁看着银行接二连三地破产,辛苦积攒的钱被大萧条吞噬一空的老人们,也悲伤感叹:“存钱已经毫无意义”。在约有400个男人的失业大军中,超半数人认同这样的观点:成功更多地取决于“运气”或“门路”,而非能力。尽管在有工作的男人中,四分之三的人认可“粗犷的个人主义”这种传统,但是在商业领域,接受它的人却占不到一半。这次灾难让很多人怀疑节俭的古训。一些人认为,银行家和白手起家的实业家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对发生的一切负责。还有些人以“你不能带走它“这句谚语对时局进行了哲学上的反思。这句谚语缘于一首流行歌曲,并在后来广受欢迎的乔治·S.考夫曼和莫斯·哈特①的喜剧中大放光彩。为什么要烦恼呢?那些有钱买书的人使埃德蒙·雅各布森的《你必须放松》(You Must Relax)一跃成为1934年最畅销的书。不久后,马乔里·希利斯的《享受独居生活》(Live Alone and Like It,1936)和《预算赞歌》(Orchids on Your Budget,1937)相继成为畅销书,在轻快的文风中,融合了她父亲(著名的国会鼓吹者)那个时代所倡导的那些单纯质朴的信条。
    这场灾难像滚滚而来的洪水一样深不可测,它冲掉了古老的训戒,将质疑深深地带进了美国人的生活。书籍、杂志、民间谈话等处处挑战着思想的条条框框、传统的陈词滥调,以及父辈箴言。也许,归根结底,美式生活的承诺仅仅是一种宣传、专制或是资本主义的坊间传说。与年轻人动辄怀疑一切、反对传统相比,中、老年人更倾向于顽强地恪守古训,反对法律和体制上的某些改变,尤其是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改变,他们捍卫着关于苦干、节俭和个人奋斗这样的真理。但即使这样的群体,也遭受着贫穷的威胁。
    20世纪30年代初,失业入侵美国的生活。它的严重性和渺无希望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银行倒闭、恐慌蔓延,自殖民者在这片土地上开拓文明之后,丰年衰年数次轮回,但这样的危机尚属首次,哀鸿遍野,失业的人在绝境中苟延残喘。
    1932年,加利福尼亚州失业委员会档案中记录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大萧条前后的差异。一位80多岁的老人,自1873年在纽约市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太多的起起伏伏。“银行倒闭了,老板破产了,我没了工作,成了街头的一个流浪汉。那些年,人们纷纷涌向西部开挖新矿,全国到处都在修铁路。”于是,他成了一名护路工人,接着是煤矿工人,后来是杂货商贩,1890年,他成为了一个“还算富有”的商人。可是,1893年的金融危机将他拉回一穷二白的境地,他再次沦为流浪汉。直到1895年,他费力筹到资金,去加利福尼亚经营牧场,生活才再次富裕起来。而今,年近暮年,他又一无所有了,他内心深深感受到这是不同寻常的。“数年前,贺拉斯·格里利发表了一篇声明:年轻人,去西部吧,与国家共同成长!”他回忆道。如今,他就生活在西部,他会说:“年轻人,去西部吧,然后像挪威的旅鼠①一样把自己淹死在太平洋里。”
    
    (5)
    年轻人通常会为自己的困境寻找开脱的理由。要么把这看作是机器取代人的结果,心平气和地去接受,毕竟没必要去和机器较劲;要么怨天尤人,将一切归咎于自己或糟糕的运气,这会使他走向另一条失败之路;要么归咎于社会或体制上,这通常会让他变得更偏激,走上激进主义的道路。一项研究发现,男人会因失业而变得更加激进。尽管所有人都反对“外国激进分子”这样的字眼,但是近1/4的待业者都赞同“对这个国家而言,革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而且宣称“一个人应该为国家战斗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实质上,这样的激进主义朴素而天真。一面是生产过剩下堆积如山的商品,一面是无力购买的贫穷消费者,普通民众对此有着本能的愤恨。1932年,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告诉社会工作者,“思考是危险的,别烦我!”同年,一位记者走访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城镇和偏远山区,触目所及都是废墟。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廉价棉花、工厂停产、银行倒闭,还有其他降临在华尔街上空的不幸。新政初期,一位密歇根州的农民写信给联邦紧急救济署的官员:
    我认为,你不知道在这家机构成立之前,情况到底有多么糟糕……他们说,如果形势继续恶化,且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他们就会走上中央大街,砸碎橱窗,抢走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首先会奔向那些大店,没有谁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饿死。
    针对某些人的丑行,1913年,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公司总裁丹尼尔·威拉德在沃顿商学院的一次讲演中,说“资本主义已经脱臼”,甚至大胆地补充道,“在我饿死前,我会去偷!”
    1932年春天,全国各地都举行了反饥饿游行。在密歇根州的迪尔波恩市还爆发了一场失业骚乱,最后升级为流血事件。更广泛的民众运动应该是“补助金运动”了。起因是,1924年国会颁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老兵的“补偿”凭证在1945年才能兑现。1931年初,退伍老兵事务负责人向胡佛总统报告,有272,000个人需要救济。国会在推翻总统的否决后,迅速提供了一笔贷款用于支付补偿金。不久后,“帕特曼提案”提议立即支付所有的欠款。
    为了让这一提案得以顺利通过,约有12,000到15,000名退伍老兵,在1932年晚春,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涌向华盛顿。空房子、泥地上,到处是他们藏身的身影。政府声称,他们为少数共产主义分子和有犯罪前科的人所利用,而事实上,这是政府给这群“流浪者”扣上了“左翼分子”的帽子。同年6月16日,当“帕特曼提案”在参议院被否决后,无数退伍老兵站在国会大厦的台阶上,强忍悲伤,一起高唱着一首振奋人心的歌——《美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大衰退 大师教你看大势:巴菲特、索罗斯和沃尔克如何洞穿泡沫经济 大师的投资习惯 大失业 大钱:挑选优秀成长股的7条法则 大猫儿的TT奋斗史 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全民疯狂 大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