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萧条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大萧条

第10页

书籍名:《大萧条》    作者:狄克逊·韦克特
推荐阅读:大萧条txt下载 大萧条笔趣阁 大萧条顶点 大萧条快眼 大萧条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萧条》第10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他对农业问题尤其是资源保护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远比他的大多数反对者所抨击的财政浪费更为严重。在大众趋同的对简单化和自由实现梦想的渴望下,罗斯福被证明是个完美大师。他是个天生的航海家,他的方向感总是优于他的逻辑预感,他善于见风使舵,总能正确掌控时局的发展方向。
    新政允诺了什么呢?与共和国最古老的渴望一样,它致力于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是一场“促进绝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试验。这种对美好的追求,在19世纪时就已经从个人模式转向了社会模式,从乌托邦式的孤立转为对全国经济的宏观掌控。保护自然资源,遏制富豪犯罪,实质上是老罗斯福时期的旧调重弹。新政的农业救济源自威尔逊统治时期的《乡村信贷法案》和哈丁、柯立芝时期的《谷物与商品交易法案》。威斯康星、纽约、马萨诸塞和堪萨斯一类的进步州,已经率先在农业救济、水利管理、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迈出了步伐。
    但是,美国舒适的生活条件和“粗犷的个人主义”传统阻碍了政府调控和社会保障的发展。1929年1月,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进行了一场大规模调查,结论是,纵深影响正在向美国社会和教育体制渗透,大多数人认为,美国正向大民主和集体主义迈进。
    赫伯特·D.克罗利①在《美国生活的前途》(The Promise of American Life)一书中曾说,不能再相信民主的必然性,而是必须将它视为只有通过计划和调控才能实现的目标。而新政就是罗斯福和他的智囊团实现这一切的手段,这个智囊团里集中了优秀的年轻人,既有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法官和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教授的嫡传弟子,也有罗斯福当州长时期的追随者。按他们的预想,新政应该是管理者与劳动者、大企业和小企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农业和工业、丰年和荒年、国内外市场之间相互D制衡的系。同时,他们主张政府应该特别支持和鼓励一度被忽视的利益集团,即便是大企业,它的良性发展也要依赖于包括工人、农民、白领和中产阶级消费者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重要的是,联邦政府要在这场危机中担当领头羊的角色,引导救济和复兴之路。一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曾说,一切“顺其自然”。罗斯福听到这话时,神情严肃而恐慌,他回答说:“你要知道,人民不是牲畜!”关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和途径,新政并不是1932年罗斯福指示下起草的清晰计划书,也不是他就职时设想充分的蓝图,而是一种执政为民的态度,后来具体化为行动,并随着时局的不断变幻而不断改进。
    新政的早期,某些宽泛的理论与新政相互交织在一起。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得到了社会计划者的一致认同。凯恩斯认为,“赤字融资”和“货币管制”这样的补偿性开支是值得做的。整个社会体系,包括税收和救济,都应当精心考量和设计,让更少的钱流入有钱人的保险箱,让更多的钱流到穷人手中,以加快货币流通,刺激消费。有人说,大量的财富不仅仅来自个人,更多的是整个社会努力的结果,因此,可以理所当然地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征收重税。还有人说,生产效益应该更多地为消费者和工薪阶层所共享,而不是被投资者和投机者所独占。
    在这种逻辑的影响下,新政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了最低生活工资、合理休假、大多数人的经济保障、限制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力的膨胀等方面,但它的步伐还是太慢了,达不到像罗伯特·M.拉福莱特参议员之流的极端凯恩斯主义者的要求。如果反对者指出,这一理论挫伤了积极性,阻碍了成功,使投资资金因为不安全感而持续冻结。很多机会主义者会回答,国家得以维系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自诩为机会的国度。新政就这样走进美国人的视野,至于它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还是一种肤浅的短视,只有未来才能揭晓答案。
    
    (6)
    新政的支持者说,对私营企业没有为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的领域,新政要立法治理。罗斯福引用林肯的话说:“立法的目的,就在于代替民众去做那些他们必须做、仅凭一己之力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事。”也许,关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办法依旧会争论不休,但罗斯福的宏大策略绝不是无的放矢。如果说这是一场方兴未艾的改革大潮,那么,在这个见证过杰斐逊“革命”和杰克逊“改革”的国家里,必然能够从它身上看见古老里程碑的影子。
    
    (1)
    虽然人们满心期待着改革,党派之争在授权生效前也逐渐平息,但4个月的间歇期却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段间歇期是《宪法》所造成的缓慢而庄重的节奏,就像是一部短暂的、美国之鹰屈服于软弱无力跛鸭的悲喜剧。但这注定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间歇期,因为1932年3月2日提议,1933年2月6日批准通过的“第二十次修订法案”规定,任期届满的国会将在1月3日走下政治舞台,而离任总统的最后离职日期则定在1月20日。
    夏天复苏的萌芽在秋冬交替中早已枯萎。商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新一轮萧条,使民主党人又把矛头指向了胡佛的“恐怖竞选”。当这次萧条在大选后依然持续时,共和党人则绝地反击,将其归咎为人们对罗斯福就职的担忧。国会的继任者来势汹汹地拥在门口,而任期届满的国会则拒绝为这一结果买单。罗斯福不愿牺牲将来的行动自由以取悦胡佛,拒绝与前任联手发表关于战争债务和“可靠货币”的声明。政治诘问你来我往,领取救济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救济之桶被刮得早就见底,国家银行体系濒临崩溃的边缘。
    1930年初到1932年底,总共有773家存款超过7亿美元的国有银行倒闭,另外有3,604家存款超过20亿美元的州银行破产。全国各地的存款人都被惊慌失措、焦躁不安的情绪包围着。银行的业务进一步恶化,政府监管的缺席,以及大萧条带给人的焦虑和世界末日的谣言,导致了一波又一波的提款潮。大批拿着现金的人们惊惶不安,四处寻找藏钱的地方,保险柜、箱子、铁罐,甚至在自家后院挖了个洞,更有甚者,把现金寄往国外。1932年,胡佛不得不发起一场全国范围的反藏钱运动,以改变现状。但是,流通货币依旧严重紧缺,在里士满、诺克斯维尔和亚特兰大这样分裂主义思想甚嚣尘上的城市,甚至开始自己印刷货币,以供市政府发放工资,让失业者购买农民的剩余产品以维持生命。据财政部统计,在胡佛任职的最后2周,约有12.12亿美元退出了流通领域,这场“美元的抽逃”让正统的共和党人悲观失望,参议员卡特·格拉斯也拒绝出任罗斯福的财政部长。
    全面崩溃的清晰征兆,其实早在1932年10月31日就出现了。当时,内华达州的副州长宣布,银行停业12天,以拯救本地的银行链。冬末时,事态进一步恶化。1933年2月4日,路易斯安那州银行开始暂停业务。10天后,密歇根州州长决定给银行业一段喘息的时间,3月份,阿拉巴马、加利福尼亚、爱达荷、肯塔基、密西西比和田纳西等州纷纷效仿跟进。在大萧条早期曾赢得盛名的储蓄银行,如今也遭遇了灾难。接二连三的机构纷纷投向纽约的货币市场寻求平衡。3月4日,新总统就职的一大早,赫伯特·H.莱曼州长下令关闭了纽约的所有银行,其他地方也纷纷步其后尘。3年来,一直冲锋在前,勇敢地与危机搏斗的胡佛总统,在他离任的最后几小时,眼睁睁地看着国家银行体系在他面前轰然坍塌,崩塌的轰鸣声回荡在他的耳畔。
    接下来的一周,人们目睹了前所未有的状况。出席总统就职典礼的来宾都陷入了没有现金的窘境。在盐湖城,摩门教徒们准备发行仅限在本地流通使用的纸币。帕萨迪纳的一家豪华酒店为身无分文的顾客制作了一种临时凭证。在底特律,一个富人跑遍全城也无法把10美元纸钞换成零钱。邮票、电话代币、墨西哥元、加拿大元和借据,都成了流通媒介。大家都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空荡荡的口袋再也不招人嫉妒了,到处弥漫着友善、和睦,混杂着悲观与绝望的气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大衰退 大师教你看大势:巴菲特、索罗斯和沃尔克如何洞穿泡沫经济 大师的投资习惯 大失业 大钱:挑选优秀成长股的7条法则 大猫儿的TT奋斗史 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全民疯狂 大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