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大萧条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大萧条

第12页

书籍名:《大萧条》    作者:狄克逊·韦克特
推荐阅读:大萧条txt下载 大萧条笔趣阁 大萧条顶点 大萧条快眼 大萧条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萧条》第12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1933年秋,早期复苏的余热逐渐散去时,新政最离谱的政策出台了。罗斯福试图尝试康奈尔大学乔治·F.沃伦教授的“商品美元”理论,这使得美元贬值低至原来金额的60%。决策层希望这一招能够提升总体价格和特殊商品的价格,改善美国的对外贸易。在早餐桌上,总统与沃伦、农业信贷管理局局长小亨利·摩根索和RFC的杰西·琼斯商议后,武断地制订了黄金购买价格,这使得黄金迅速流进肯塔基州诺克斯堡的金库,总额高达140亿美元。始于1933年10月25日的黄金购买计划,直到1934年1月,也没有带来价格更大幅度的提升,每天颁布的不同价格,只是严重扰乱了人们的信心,破坏了市场的稳定。
    1934年6月9日,白银集团与总统协商一致,迫使国会通过了《白银购买法案》。这个法案本质上说就是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后果是,提高了本国白银的价格,购买了远高市价的10亿美元的外国白银。但这种对价格的操纵,并没有出现计划者所希望的适度通胀,也没有出现华尔街预言的失控的通胀。这充分显示了新政的大杂烩式的政策:不切实际,贸然行动,精明的政治,诚实,忠诚,与实用的人道主义交织在一起。总统想面面俱到,但那必然会犯错。
    
    (4)
    在新政实施初期,最基本的行动都是种种假设下开展的:货币、信贷、价格、利润的利息会在大萧条的作用下崩溃,如果听之任之,那么这种发展是缓慢而带有破坏性的。政府必须来鼓励货币流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开辟复兴之路。任何一个人都是身兼二职,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有人断言4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会给全体人民带来福祉:政府提供资金创造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提高市场价格增加农业收入;控制货币;结合政府支持和信贷管制,提高一般价格水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立法部门和行政权力机构联手制订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国会默认了总统所寻求的巨大权力,但很快发现,自己正在签巨额支票,而分配和花销这些钱的权力,也正是自己拱手让给总统的。
    新政吹响了节约的号角,罗斯福在就职第一周便发出警告:“漫长的3年来,联邦政府正走在通往破产的路上。”紧接着,国会通过《经济法案》,将联邦政府部门的工资和退伍老兵的津贴每年削减4亿美元以上。对此,退伍军人协会游说团和所有传统政治势力都强烈反对,但罗斯福几乎立即下达了总统令,削减的开支日后会一点一点地恢复。他要求将数十亿美元用于救济、投资给商业企业,以及联邦机构的开支等等。1934年3月28日,国会在选举的刺激下,松开了经济的缰绳,推翻了罗斯福的否决,实现了复辟。此后,所有保持预算平衡的主张都被弃之门外。
    1933年3月充满了太多的大事,改革和复兴之路举步维艰。啤酒销量3.2%的回升几乎是一次让人失望的转折,但值得欣慰的一点,它至少是另一次的背离传统的征兆。10年前,禁酒还是全国的热点话题。1930年1月和1931年1月的两次民意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禁酒,失业则远在其后。胡佛支持全国禁酒,他认为这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和经济实验,动机是崇高的,意义是深远的”,但这并没有阻挡违反禁令的汹涌浪潮。政府执行禁令的力度也大不如前,胡佛任命的威克沙姆委员会1931年的报告充分显示了,人们不再支持禁酒,因为农民需要卖掉他们的粮食和糖。政府指望从中得到酒税的意图,和禁酒而滋生的黑社会,是废除禁酒令的其他两个原因。
    1932年共和党的政纲并没有涉及此问题,但民主党人和罗斯福则态度坚决地表示要废除禁酒令。很快,1933年2月,任期即将届满的国会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废除禁酒令,最后把决定权交给各州。各州议会通过了这项法案批准,曾支持禁酒的印第安那州、爱荷华州和阿拉巴马州也加入其中。1933年12月5日,犹他州成为这个法案的第36个支持者,禁酒“实验”以失败而告终。
    在至关重要的1933年,银行危机刚有好转,救济问题已经迫在眉睫。1,500万以上的失业者,各州、市、县急需救助名单上的庞大数字,都强烈呼唤政府的关注。在3月21日的国会咨文中,总统提出三种救助立法:一是授权各州为贫困者直接提供食物和衣服;二是政府招聘工人进入事业单位,在不妨碍私企的情况下扩大就业;三是制订长远的公共工程计划。后两项措施其实就是“公共资源保护组织”和“公共工程管理局”的雏形,而第一项后来则衍生为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这一机构是在哈里·L.霍普金斯(罗斯福当州长期间担任纽约州的救济委员会主席)的建议下,于1933年5月12日由国会设立的,以5亿美元的资金起步,目的是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州、市的福利渠道,直接救济贫困者,最终花掉了近30亿美元。
    联邦政府希望地方机构可以分担一些救济压力,但没有规定配套金额。从最终的账目看,救济款的比例是,华盛顿70%,各州13%,市县16%。马萨诸塞那种相对较富的州,贡献远大于南卡罗来纳那样的穷州。在南方,反对者抗议用现金去救济黑人和穷鬼。很多州把联邦紧急救济署看作是“肥肉”,希望尽可能少予多取。联邦政府和各州的行政官不得不经常威胁那些吝啬的市县,如果地方政府不解囊相助的话,就切断救济款。
    霍普金斯的想法渐渐远离了最快速、最廉价、最普遍的直接救济,走向“创造就业岗位”,最后还制订了按最低工资标准就业的系统就业计划,充分利用了闲置的人力资源。一个人一旦可以掌控近在眼前的危机,他便会四处寻找重振士气和信心的工作机会,这不仅会带给他自尊,也会让他的技能更加纯熟。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想,一方面,工人担心救济工作的低工资会影响私企的工资;另一方面,很多保守分子认为公共工程计划会从货币市场挖走资金,可能会破坏现有价格体系,让国家陷入庞大债务中,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的复苏。
    1933~1934年冬天,国家紧急救济署的救济名单达到了大萧条期间的巅峰。1934年2月,救济名单已达将近800万个家庭,相当于2,800万人。1933年夏,联邦紧急救济署酝酿着工作救济的方案,这种工作可能琐碎也可能微不足道。8月1日该决议通过,无技能的工人最低时薪是30美分。南方州和少数几个孤立的行业之外,这个时薪并没有严重影响国家复兴署力图稳定的私企工资,也没有对美国就业局迫切的人力需求造成冲击。在国家紧急救济署的后期,工作救济走得越来越远。到了1935年,在其存在的最后的几个月里,将近一半的受益人已经有了工作,同年1月的高峰期,就业总人数达到了250万。
    1937年5月,在新政实施4年后,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4/5的人赞成通过公共工程计划来实施救济。随着新一轮的经济衰退,民意调查显示,工作救济打败其他救济方式成为人们的首选。有个流传颇广的故事说,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领到救济支票后,主动打扫镇上的街道,他说:“我要做点事情,我不能白拿这些救济。”
    这一切要归因于“民用工程署”(CWA)专门从事工作救济的部门的快速发展。这个部门直接通过区域分支机构运作,少了地方的繁文缛节,于1933年10月正式启动,目的是应对寒流的袭击,和大多数乐观主义面临新政伊始的失落。CWA很快让400万人拥有了工作,它规定,体力劳动者每周工作30小时,职员和技术人员每周工作39小时。较高的工资和相对好的工作环境,使CWA迅速成为私企低薪工作岗位的有利竞争者。修桥修路,修校舍,修公园,修运动场,维修游泳池,控制虫害等等,共花掉了约9亿美元。紧急情况下,做些毫无意义或意义很小的事情必不可免,但没有哪家机构比CWA受到的抨击更厉害,“做毫无意义的事”(boondoggling),这是民众形容CWA的新名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大衰退 大师教你看大势:巴菲特、索罗斯和沃尔克如何洞穿泡沫经济 大师的投资习惯 大失业 大钱:挑选优秀成长股的7条法则 大猫儿的TT奋斗史 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全民疯狂 大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