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

机构沿革折射浦东变迁

书籍名:《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    作者:王佳宁
推荐阅读: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txt下载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笔趣阁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顶点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快眼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机构沿革折射浦东变迁,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渐次转型——机构沿革折射浦东变迁

浦东最初的规划控制区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靠浦西老市区,面积约350平方千米(1992年扩大为522.7平方千米)。1992年最终形成了“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即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战略定位。在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开发中,浦东的行政管理体制历经了三次大的调整,并演进至保持建制前提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新阶段。

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1990—1992年)

浦东350平方千米的规划控制范围内,含三区两县(南市、黄浦、杨浦三区和上海县)的部分地域,以及川沙县全境。开发初期,为了快速启动建设和实现在体制机制上的转变,上海市在浦东新区建立了行政协调的管理体制,即原有的三区两县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变;设立浦东开发办公室,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浦东的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构思、组织协调。

浦东开发办公室首任主任杨昌基,男,1932年出生,大学,教授。历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第一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上海市浦东开发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上海市浦东开发办公室主任,国务院生产办副主任,国家经贸委常务副主任,中国联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高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会计师协会专家顾问等职。

同时,上海市各委办局凡有需要的,在浦东设立开发办(处);设立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浦东新区开发进行总体规划研究和设计。

这种开发建设管理与日常行政管理并行的管理模式,在浦东开发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保证了开发初期规划和政策设计的快速、高效。但传统的低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浦东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以后,上海市对开发初期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1993—2000年)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黄浦、南市、杨浦三区和上海县的浦东部分,从原行政区划出,撤销川沙县,设立浦东新区。1993年初,成立了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其作为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时任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任职时间1992—1998年)担任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新区管委会下设10个局办。浦东新区不设人大和政协,由市人大和市政协派驻联络处。这期间浦东新区的管理体制有以下特点:一是党政合一、政企分离;二是高级别、高授权,新区党工委和新区管委会,“一把手”均为副省级;三是机构精简、统一。当时,上海市政府有100多个委办局,浦西的每个区县也有50个左右的局办。而浦东新区管委会下设10个局办,800个编制,比浦西的区县减少了一半。

浦东新区的管理体制大体延续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模式。高级别、高授权,有利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有利于争取和行使国家优惠政策;较为精简的政府机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0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的高速发展,与这种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

然而,作为经济转型和大规模开发期特定的产物,那个时期浦东新区的管理体制又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和“非正常”的特点。如浦东新区政府对土地开发和引资的过多控制;在500平方千米的辖区内,乡镇人大、政协与市人大、政协之间缺少正规的区一级组织的承接,形成了特定意义的体制“断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等待猫吠:怎样说服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 德鲁克实践在中国 德鲁克经典管理案例解析 伟大的经济学家 全球科技创新路线图:一本书带你看遍全球创业与投资热点 绝对成交:一页纸营销计划 记忆编码 翻译似临画 翻译乃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