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侦探推理 >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第45页

书籍名:《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作者:弗蘭克·施茨廷
推荐阅读: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txt下载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笔趣阁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顶点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快眼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第45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人類的大腦就像是儲存量有限的硬盤,因此我們在儲存信息時總會有所取舍。我們想知道什么?我們又應該知道哪些事呢?
    有一點不容置疑:沒有人能成為全才。古代的全才如亞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也無法做到萬事通,但他們畢竟為我們勾勒出了宏偉的藍圖。當著名象牙塔的建造者開始申請專利,教育事業才漸漸變成今天這副模樣。專業“白癡”很難與時俱進,如果我們知道關于母牛的一切,卻不能辨認一頭活生生的母牛,這又有什么用呢?南亞發生海嘯后,我意識到教育的目的不應當是用煩瑣的科學細節來窒息人的靈魂,而是要喚起人類對建設美好未來、實現宏偉藍圖、探知地球運行方式以及建立全球友誼的熱情。2004 年 12 月之后,關于海嘯的報道接踵而至,如果說在此之前海嘯對我們而言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那么 2005 年它就碰上了最佳機遇,奪取了年度關鍵詞的桂冠。但到了明天,又會有新事件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大后天我們或許已把南亞拋諸腦后。如果知識的持續期只有短短幾年,那么記住一個陌生名詞并無多大用處,而海嘯則是一項極為復雜的事件。
    到底是什么引發了南亞海嘯呢?
    首先,海嘯(Tsunami)這個字源于日語(漢字寫作“津波”),其本身就包含了這種自然現象的特點。Tsu(津)是“港口”,Nami(波)則是“波浪”,因此海嘯就是指在港口或海岸附近形成的波浪。日本漁夫經常在出海捕魚安然歸來后,卻發現家園已成一片廢墟,這就是這個名稱的由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人能解釋為什么在極好的天氣里也會出現這種大浪。如今我們知道,搗蛋的并不是神的孩子——風,也不是風暴引起的,而且它也不像風暴那樣只出現在海面。風卷起的浪,移動速度最快只能達到每小時 90 公里,海嘯則會以每小時 700 公里甚至更快的速度呼嘯著飆進,海嘯的形成原因決定了它的速度與高度。
    原則上我們把海嘯分為兩類。發生在南亞的海嘯則具備其中一種類型的特點:前仆后繼的排浪,在外海浪并不高,波長卻極大,直到靠近海岸的時候排浪才疊加在一起。這種類型的海嘯通常是板塊活動造成的。蘇門答臘島西邊為歐亞板塊和印澳板塊相交地帶,地殼活動劇烈,印澳板塊被壓在歐亞板塊之下,以每年超過 7 厘米的速度下沉。板塊均勻地、一點點地陷入軟流層,海洋地殼溫和地推進著,偶爾會震動一下,于是就產生了小海嘯。專業的測量儀能探測出這種小海嘯。
    2004 年 12 月 26 日之前,這一區域的海底世界并無異樣。
    然后,一眨眼,地球裂開了。
    引發這次災難性海底地震的原因或許不在蘇門答臘島附近,而是藏在印澳板塊的另一端,也就是它與南極板塊交界的地方。南亞海嘯爆發前兩天,這一地區發生了強烈地震,震波穿過整個印澳板塊,使之失去平衡,于是造成印度尼西亞附近 500 公里長的地殼破裂,導致海洋地殼向上急沖 30 米,后續的沖撞又接踵而至,使震動地區擴展至 1000 公里,大量海水瞬間受到排擠,一道海浪呼嘯而起,能量貫穿整條水柱。由于海嘯的成因產生于海底深處,所以從海水表面無法看到任何跡象,而且初期的浪高大概只有 1 米,加上斜度極小,所以當時站在船甲板上的人也很難意識到大難將至。
    想象一道巨浪并不難,然而要想象海底深處的活動竟然可以翻江倒海,這就太難了,這一幕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如果你想感受一下地震所產生的影響,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取一個水桶,把它灌滿水,然后踢一下桶底,很快你就會看到水面上激起的同心圓浪圈。在這個過程中,整個水體都受到了震動,激起的波浪無時無刻不在感受桶底傳上來的力量,這種力的傳送速度非常快,遠遠超過了我們對著水面吹氣時所產生的力的傳播速度。
    隨著地震的發生,沖擊從震中擴散開來,達到千里之外。請想象一下,這些海水是以每小時 700 公里的速度沖向陸地,靠近海岸的海底地區立即受到了沖力,這些受到沖力的海水該往哪里走呢?在此之前,海水仍有幾公里的前進空間,但頃刻間這個空間只剩下幾百米,而且仍在繼續縮減,于是勁道十足的海水只好沖破水面,飛向空中。
    于是海浪開始疊加,但由于受到海底的阻力,它的速度愈來愈慢。海浪像一個不斷長大的巨人,愈拔愈高,隨著速度降低,寬度也迅速收縮。當巨人勃然而起的時候,會在下方形成一個塌陷,海洋于是出現一個洞,這種現象也出現在畸形波的形成過程中。海嘯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巨大的塌陷,因此最先到達陸地的并不是海浪,而是它所制造的深淵。在此過程中,人們看到海平面迅速下滑,以閃電般的速度退潮,從未露出廬山真面目的海底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自己的面貌。當時只有少數人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很多不了解情況的人好奇地走進退潮區,驚奇地看著那些活蹦亂跳的魚,根本想不到潮水會卷土重來。
    但是它來了。
    海嘯的后果我們已非常熟悉,盡管如此,人們還是不斷追問:液體為什么能產生如此巨大的破壞力?當我們優雅地潛入水中或輕盈地跳入水中時,水總是表現得像一種友好的媒介。物體進入水的時候,被擠走的水有機會轉移陣地;但是反過來,如果海水以每小時幾百公里的速度沖向陸地,它就有了巡航導彈的威力,而且堅硬如混凝土。這種沖擊力帶來的強大壓力能當場奪取不幸者的生命,他們并非被淹死,而是被擊打致死。大水卷走巨輪與一幢幢大樓,抬起迷你巴士,并在幾公里外將它們拋下來,而對于海嘯來說,這些還只是小菜一碟。
    很不幸的是,海嘯帶來的并不僅是一波浪潮。在外海,前浪與后浪間還相隔數百公里,愈接近陸地,間隔就愈小。盡管如此,兩波浪潮襲擊陸地的間隔時間足足有數分鐘,甚至一刻鐘,很多人因為不了解這一點而命喪黃泉。這些人都是在第一波浪潮過去后,跑到事發地點查看自己的房子,有些人則被撤回大海的海浪卷走,兩種情況的罹難者數目相當。海浪重回大海時會形成漩渦,面對這種漩渦,即便是出色的游泳選手也只能束手無策,如果你有幸在海浪重擊下逃過一劫,會希望可以找到堅固的堤壩或大樹求生。假使你幸運地找到了,那么緊接著又得展開另一場較量——漩渦力量與肌力的較量,而在這場較量中,結局通常是后者敗北。
    海底地震造成的后果還不止這些。美國國家太空總署的科學家觀測到:在海嘯這一天,地球的自轉速度略微加快了一點,板塊相互撞擊導致地軸傾斜了幾厘米,這使得地球上的一天少了 3 微秒。當然這是科學家關注的事情,此時兩極點之間的球面距離與之前產生了 10 米的變化。令我們不安的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一次超級地震發生后,隔幾十年將會再發生一次大地震。
    海嘯發生前,南亞人不但毫無準備,甚至對此一無所知。有些官方人士知道有爆發海嘯的危險,但大自然將我們培養成喜歡把頭埋進沙里的鴕鳥,這種天性在人類發展史中雖然大大提高了人的生存概率,但是就今天的情況而言,我們不能將失職歸咎于人的天性。以往的記錄顯示,南亞每隔 230 年到 250 年就會出現一次類似規模的海嘯,而超級地震總是一再發生,30 年到 40 年后災難又會卷土重來。也就是說,我們還有 30 年到 40 年的時間為下一次災難作好準備,我們永遠在亡羊補牢。
    雖然情況很糟糕,但我們還是要與某一個概念徹底揮手告別:災難。
    “災難”總是一種事后的說辭,事發之前,“災難”并不存在。“災難”這個抽象名詞隱含著一種評判,而這種評判會誤導我們,讓我們付出慘重的代價。這種評判就是,海嘯和火山爆發都是自然規律中的例外現象,它們是地球心情不好的時候對我們發動的突襲。這是一種誤解。首先,所謂的災難無一不是自然現象;其次,災難本身就是自然規律。我們必須知道,地球也需要伸伸腿彎彎腰,也需要發幾句牢騷,它這樣做的時候根本沒什么惡意,只想讓我們理解它的生活方式,就像一個老婦人一樣。日本人理解了地球的這種需要,并試著與這種需要和平相處。日本算得上是亞洲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日本國民對此心知肚明,但他們并不怨天尤人,而是順應天意,調整自己的房子,同時也清楚有些東西不在保險單的范圍之內。幾年前,住在海岸的居民就開始為他們的城市建造堤壩,仿佛在等待一場集體大侵略,但即便是數米高的混凝土堤壩,也并非萬無一失。然而人們依然不懈地修補堤壩,倒了就重建。有時堤壩能抵御洪水,但多數情況還是自然力勝出。在每一次與大自然的周旋中,人類并非都能獲勝,但日本人并不因此灰心喪氣。他們難以理解的是,某些人明明知道災難發生的原因,卻還傻乎乎地在事后統計災難所造成的損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路边野餐 阿诺德·汤因比传 12天理财精进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 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 美丽心灵:纳什传 乌有王子(卷一):前度的黑暗 乌有王子.2,战士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