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写作是门手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文学理论 > 写作是门手艺

第15章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何使用文献?

书籍名:《写作是门手艺》    作者:刘军强
推荐阅读:写作是门手艺txt下载 写作是门手艺笔趣阁 写作是门手艺顶点 写作是门手艺快眼 写作是门手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写作是门手艺》第15章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何使用文献?,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主旨

·正规出版的就可靠吗?

·怎样判断文献可信度?

·怎么分类管理文献?

·如何征引文献?

关键词

·《尚书》造假·索卡尔事件·水刊·论文工厂

·作者·媒介·内容·风格

·核心类·经典类·沾边类·瞎说类·聚集类

·脚注·尾注·夹注·直接引用·间接引用·查重

(一)《尚书》是假的?

有人觉得印成铅字的文字材料都很可靠。对此我只能说:心太大了。有次我跟中文系一位教授并排而坐。我们聊起古籍,他说现存很多古籍好多是假的,这我知道。但当他告诉我现存《尚书》有些篇幅是全假的时,我张大了嘴。作为传统经学重要典籍,甚至说已经影响中国文化上千年的《尚书》竟然有假?据这位同事说,现在的考古已经基本证明今本《尚书》58篇中有25篇是东晋人梅赜伪造的。这真是一个跨越千年的玩笑。我不怀好意地想,千百年来背诵《尚书》的那些人如果知道他们背诵的是冒牌货,该是什么感受?

1996年5月的一天,纽约大学量子物理学家艾伦· 索卡尔(Alan Sokal)收到了一份用稿通知,他的一篇论文被《社会文本》(Social Text)杂志录用。索卡尔很高兴,但并不是“多发了三五篇”式的高兴,而是一种恶作剧式的开心:这篇题为《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文章完全是他瞎编出来的。这篇精心炮制的伪作竟然经过了严格审核获得了发表,而且是在著名的《社会文本》杂志!论文发表后,索卡尔声称自己的文章完全是恶意拼凑,引起学界轩然大波。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180]索卡尔的本意是讽刺后现代主义的荒谬之处。但是,让我们开眼的是:看来正式印刷的论文也不都靠谱啊。

无独有偶。据说一位希腊老先生手中掌控着八家杂志,仅2017年一年就从中国科研人员手中收取了6500万版面费。[181]中国科研经费养活了不少海外水刊,有的期刊中国作者发文比例竟然超过94%。这些论文的质量同样令人生疑。2020年2月,美国打假学者Elisabeth Bik批量揭发了400余篇论文存在弄虚作假,揭开了论文工厂的盖子。[182]

可见,我们不能盲信文献。自然科学严格遵循科学程序、使用最先进方法、经历严格评审程序的论文,也被发现不太可靠:重复做实验,但很难出现同样的结果。制药业巨头拜耳公司发现,75%的已发表论文的发现很难验证。[183]在社会科学领域,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如果没有鉴别能力,光靠“一勤天下无难事”,结果可能会非常糟糕。寻找并使用文献如同披沙拣金,强悍的搜索、鉴别、消化能力非常重要。这些能力在其他领域也通用。

(二)怎样鉴别与挑选文献?

在信息时代,搜索能力最重要。但在信息冗余的年代,鉴别能力最关键。如果你搜到大量文献,怎么决定读哪些、用哪些呢?这涉及鉴别与挑选。如上文所述,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可靠。甚至可以说,所有文献都是不可靠的,毕竟语言、文献作为人造之物,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另外,并不是所有文献都有用。有的文献尽管写得好,但如果跟我们的研究毫无关联,其实也没必要花时间。总之,我们需要从可靠性和相关性角度对文献进行筛选。

1. 怎样判断文献品质?

怎样判断文献可靠与否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每个学科涉及的文献类型、判定标准差异极大。这里只提供一些大致的经验法则。这些法则看似宽泛,却也有一定的操作性,有助于读者粗略地评判。(1)~(3)条聚焦于作者,(4)~(6)条聚焦于文献载体,七至十条侧重方法和内容。

首先要看文献作者。

(1)是否署名?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但很致命。没有名字的文献其来源和可靠性都令人生疑。没有名字意味着作者可能与文章所揭示的信息之间有严重的利益冲突。同理,作者的名字是否化名?问题同上。化名就像面具,会掩盖真实的身份。我们心里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作者不透露真实姓名?

(2)作者资质。作者是否具备这一话题的研究能力或者相关经历?例如,她是否有相应的专业学位?她的工作单位是什么机构?现代科学的研究已经基本可以排除各种“半仙”式的人物。如果没有系统扎实的专业训练,光凭热情和幻想做出来的往往是一些“水变油”“水变氢”式的东西。所谓“高手在民间”的说法大多站不住脚。

(3)作者的历史记录。她是这个领域的新手还是老手?是否在本专业领域扎扎实实做出了一系列的工作?她是到处蹭热点,还是锲而不舍地钻研一个问题?作者是否有学术不端的前科?或者有其他致使学术声誉下降的行为发生?如果有,我们应谨慎对待她的研究。

其次要看文献载体。文献发表于什么样的媒介上,本身就包含着品质高低的信号。

(4)发表媒介。是网络文献还是纸质媒介?网络降低了发表的门槛,也让网络文献参差不齐。纸质媒介相对好一点,毕竟有正规的把关机制:编辑、校对、出版社等。而且纸质媒介有容量和成本的制约,网络媒介则几乎没有空间和成本的压力,因此两者对品质的要求可能不一样。

(5)期刊论文。如果文献是发表在期刊上面,那么我们要问:这个刊物的论文是否经过了同行评审?学科归属是什么?不同学科之间评判标准不一样,应当用本学科的标准来评判。声誉如何?声誉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创办时间、影响因子等。需要特别注意,有些中文刊物商业味很浓,以卖版面为生。这些文章通常都很短,作者水平也参差不齐。英文刊物中同样有所谓的灌水刊物。目前学术界唯论文数量的数豆子游戏催生了一批灌水的文章。在水刊上发表文章会影响学者的声誉,但是有些人根本不在乎。

(6)出版时间。出版时间越接近现在,文献越可能包含最新发展,使用最新方法,分析最新数据,处理最新出现的问题。因此,文献不厌新。当然,过去的文献经过时间的淘洗,会有一些经典著作留下来,这些经典文献的价值不亚于最新文献。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内容方面对文献做实质判断。

(7)作者有没有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交代清楚自己的材料来源和分析方法会让人心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公开厨房:厨师必须戴好帽子,要不然头发会掉进锅里;上完洗手间必须洗手,因为顾客都看得见。反之,没有根据的数据和不清不楚的方法让我们想起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饭,吃得如鲠在喉。作者如果不公布这些方法,那么无法排除作者不合理“炮制”的可能性。清晰地交代方法是学界质量监控的一个环节。

(8)是否恰当引注?第一要看是否有引文,没有引文的文献令人生疑。人的思想大多不是凭空得来。如果对启发思想来源的文献不予征引,作者要么态度有问题,要么做法有问题(例如把别人的想法改装成自己的想法)。第二,要看她的征引是否公正、均衡。她是否只综述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忽略对自己不利的观点?如果是这样,这篇文献就会存在很大的偏见。

(9)证据是否丰富?文献中有无图表或其他经验资料?搜索图表的资料需要花费时日。如果一篇论文研究的是经验现象却一个图或者表都没有,也没有其他资料,全是黑压压的文字,那么这篇文章的品质可能会是个问题。理论性文献可以没有图表,但如果没有文本引用只是自说自话,质量也不会太高。

(10)文字文风。作者写作时是否带有感情色彩?文中有没有一些倾向性很明显的情绪词?如果有,这说明作者缺少基本的价值中立。科学文献要求作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倾向,客观、理性地进行探讨。有时论战类的文献会带有这类词汇。

2. 文献分级:怎么判断跟你的研究相关?

使用文献不能平均用力,要依据文献与你研究的相关度而定。具体而言,文献要与变量直接相关。你可以把自变量和因变量放在圆心里,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当然,这并不是说间接的文献没有用处。一些间接但是出色的研究也会带来很多启发。它们可能会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例如,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史研究,虽然跟心理问题没有关系,但很有可能会提供很多了解心理问题的基础信息:这一代人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是怎样的?这些文章很值得一读。

较好的做法是将文献分级。文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84] :

· 核心文献(Core)。最相关的文献是跟你的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献。例如,你研究大学生抑郁问题,那么凡是跟大学生抑郁有关的研究都应搜罗过来,最应该阅读的也正是这类文献。

· 经典文献(Classics)。每个领域都有一些人所共知、广为引用的文献。如果不熟悉这类文献,就会让人质疑你的基本素养。

· 沾边文献(Tangents)。这类文献跟你的研究相关但不是直接相关。适当引用可以向读者展现你的文献阅读面和视野。

· 瞎说文献(Bunk)。一些文献纯粹是胡说八道,引用并批驳可以正视听。《阅读》篇中我曾提到的《哈佛凌晨四点半》就属此类。

· 聚集文献(Clusters)。重复性、相似度较高的文献可以组团引用(例如可以做一个脚注),把空间省出来论述更重要的观点。

文献分级可以让我们分清轻重缓急,免于被文献“奴役”。核心和经典文献应当投入最多时间,其他可略读。

(三)怎样恰当地引用?

老师们经常抱怨:学生连文献都不会引。但客观上说,这种指责有点过分。因为文献引注格式实在过于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不同学科、不同期刊、不同学校、不同学院,甚至不同老师都有不一样的引注习惯。更复杂的是,这些引注格式在实际中不断地交叉传染,使得情况更加复杂。论文写作中的一个烦人的环节就是调整文献格式。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引用文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解决三个问题:其一,我们为什么要在文中标注文献?其二,文献涉及哪些信息?其三,有哪些格式,它们各自适用的条件是什么?

1. 文献引注的功能

首先,对个人来说,这是一个标记自己学习、思考、写作过程的方式。我们看了哪些文献?这些文献以什么样的方式对我们的想法、论证、行文产生影响呢?这些都要通过文献引注来体现。我们把那些启发我们想法、支持我们观点的文献放到文中,那么文章从想法到成品的思维过程就可以呈现出来了。

其次,对于文章审核者(评阅老师、审稿人)来说,文献征引则是反映品质的一个渠道。评阅人通过检查作者是否引了该引的文献(如本领域最关键的研究),或者引了不该引的文献(出处成疑、品质很差),来判定这篇文章是否靠谱。最好的文章一般而言对本领域最重要的文章有所回顾,而对有疑问的文献则非常谨慎。反之亦然。

最后,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文献征引是一条攀缘的绳索。作者写作中所辛苦梳理出来的文献可以为后来者提供一份文献地图和攻略。读者可以顺藤摸瓜,迅速从文献丛林中切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因此,文献征引是利他导向的做法。

2. 文献包含的信息

假设我们想找一条文献,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通常而言,我们需要知道: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什么题目?出处在哪里?有这四条信息会帮助我们迅速地定位文献。实际上文献征引中也主要是呈现这些信息。

更多细致的信息包括:(1)文献形式:是书还是期刊论文,还是其他类型(例如会议论文、政府报告、网络文献) ?(2)文献的更进一步信息。以书为例,它是编著的还是专著?是什么版本?如果是期刊,卷号、期号、页码等信息需要弄清。(3)出版者信息。例如什么出版社?出版社的地址是什么(例如,剑桥大学出版社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分支机构) ?

这些信息错综复杂,但都是为了让别人能够迅速地定位到文献。各种文献征引格式主要是针对这些信息的不同排列组合而已。

3. 主要的征引格式

文献征引的格式五花八门。初学者往往会觉得眼花缭乱。但归结起来,大概有三类:

· 脚注模式:在文中加注,然后在页下脚注处写清文献的整体信息。本书采用的就是脚注模式,好处是方便读者查阅,坏处是相同文献重复出现时容易浪费篇幅。

· 尾注模式:同样在文中加注,但参考文献放在文章末尾的尾注。据说,艺术、视觉设计类的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可以保持页面的清爽。[185]

· 文内夹注:在文中加括弧,简单标注文献信息(例如作者、出版时间),然后在文章末尾以“参考文献”的形式予以呈现(通常以作者姓名的字母表顺序)。例如,在文中标注(刘军强,2018),文后参考文献要注明此条文献的完整信息。

对初学者而言,熟悉一种格式即可,但这三种格式不能混起来用。我建议了解一下哈佛格式和美国心理学会格式(APA格式)。哈佛格式是由哈佛大学动物学实验室院长爱德华·劳伦斯·马克所创立。其主要的格式是在文中引用处的句尾以括弧形式标注“(作者,出版年)”,然后在文后标注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有书籍、手册、期刊、报告、政府出版物、法律文件、专利、讲义、案例,等等。学术论文中使用最多的是书籍和期刊论文。书籍又分为专著、编著、书中节选。这四类文献的哈佛引用格式如表15-1所示。

表15-1 哈佛格式的表现形式 [186]

这些格式要注意大小写、全写与简写、逗号与句号、是否斜体等细节。错综复杂的形式让人费神,不过有软件可以代劳,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Notexpress等。我建议熟练掌握一种软件,文献格式的问题就不用愁了。以Endnote为例[187] :

· 只要把文献信息输入软件,Endnote会自动排列好。

· 把特定期刊和学科的格式输入Endnote的Library,它可以输出这种格式。· Endnote可以跟期刊网站、Word实现互联。文献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导入数据库,然后在Word文本中插入。[188]

不管什么格式,有些事项需要特别注意(这也是比较容易犯的错误):

· 前后一致。文中简略信息和文后的参考文献应当对应。不一致的情况包括:前有后无,前无后有,前后时间、作者信息不一致等。例如,前文是“(王东,2016)”但后面却是:(王栋,2018)。

· 引用的文献才放进去,没引用一般不需要放入。参考文献并非装饰,不是越多越好。反之,参考过的文献不能忽略,否则你引用了别人的观点却不标注,就会陷入剽窃的麻烦。恰当引用相当于借钱,用而不引则相当于偷钱。

4. 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与剽窃

学术不端有很多种形式,例如愚弄(hoaxing)、捏造(forging)、拼凑(trimming)、炮制(cooking)。[189] 写作最常涉及的是剽窃。你在使用文献时如果不小心,很容易陷入剽窃风险。

引用有很多种形式,例如大块引用(block quotes)、文中引用(in-text quotes)、着重引用(scare quotes)、篇头语(epigraphs)、暗指或间接引用(allusions)等。最需要注意的是区分直接引用、间接引用。[190] 当文献中的一段话非常精彩,你觉得直接引用能证明观点、启发读者,可以把这段话放在括号里面并标明出处,此为直接引用。两三行之内的篇幅可以用双引号标记放在段落里。但如果所引文字多过三行,我建议你另起一段单独放置,将其缩进两格但不必加引号。本书中我有大量的直接引用,大多以楷体显示。如果你逐字逐句用了别人的文字但没有放入引号并标明出处,那么就是剽窃。

你还可以间接引用,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别人的观点(paraphrase)并标注出处。上文中文献分级的说法来自哈佛大学的一份写作手册,我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转述并且标明了出处,这样引用才会安全。

论文重复率检测(查重)已经成为学位论文的必经程序。如果重复率过高,文章会被视为有问题。查重见证了演员翟天临从万人迷到落水狗的跌落曲线。翟的论文的重复率超过40%,这意味着他的论文中有40%的篇幅跟现有文献中的文字是重复的。结果就是翟天临被追回博士学位,他的导师也被迫辞职。翟天临事件结束后,主管部门强化了对学位论文的检查力度。学生们暗暗叫苦,纷纷把查重检测称为“翟天临检测”(Zhai Test)。正确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会让你避免掉入这个大坑。

一些避免抄袭的基本规则还包括[191] :

·不能跟枪手买论文来应付过关。他可以卖给你,也可以同时卖给别人。

·不能把别人的论文整篇偷来。改了名字,文章也是别人的。

·不能把别人的整篇文章进行转述、修改,穿上马甲,文章还是人家的。

·不能照着别人的文章模仿其结构和观点,重复其论证过程。

·不能把其他语种的他人文章进行翻译,以另外一种语言发表。

·不能一字不差地从别人的文章中截取一部分挪到自己的文章中却不做标注。

·不能把别人文章中的某些段落打散,分布到自己的文章中。

·不能一字不差地使用别人的一段话或一句话却不进行引注。

总之,引用别人的东西不等于自己没水平,旁征博引反而能证明你阅读面很宽而且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千万不能觉得不会出事就放松要求。学术不端实乃大坑,一旦事发,万劫不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全球创新投资:经济大变局中的财富新机遇 农业和食品论争 核能 气候变化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流行病 他从屈辱中站起来:乞丐囝仔 算计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一念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