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写作是门手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文学理论 > 写作是门手艺

第21章 孩子好生、名字难取:怎样起标题?

书籍名:《写作是门手艺》    作者:刘军强
推荐阅读:写作是门手艺txt下载 写作是门手艺笔趣阁 写作是门手艺顶点 写作是门手艺快眼 写作是门手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写作是门手艺》第21章 孩子好生、名字难取:怎样起标题?,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主旨

·什么样的标题吸引你?

·何种题目易于理解?

·何种题目能黏住读者?

关键词

·标题党·论文的标题病

·长短·直接与间接·具体与抽象

·问与答·直问与反问·悬疑与平淡·通俗文化

(一)关于标题的游戏

标题如同高速路旁的广告牌。[253] 读者的眼睛一扫而过,只有足够醒目的标题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如今资讯泛滥,竞争注意力的后果就是标题党盛行。有个笑话是一本叫作《怎样30天内改变你的妻子》(How to Change Your Wife in 30 Days)的书,刚出版就洛阳纸贵。但后来作者说打错了一个字,题目应该是《怎样30天内改变你的生活》( 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结果就是:无人问津。[254]

严肃的学术类题材不适合用耸动的标题。那么,什么是好标题?怎样才能起个好标题?通常,我们在各类研究报告和论文中读到的是各种冗长、枯燥的概念拼凑物。我自己过去起的标题,现在想来也很糟糕。例如:《非常规任务、官员注意力与中国地方议事协调小组治理机制——基于A省A市的研究(2002—2012)》。[255] 这个标题糟糕透顶,直接上来是两个抽象词汇,让读者如坠云雾。若非本专业的人,这个标题简直是个灾难,直接把读者吓跑。这实际上反映了本人的专业自恋:滥用小圈子内的专业术语,无视读者是否熟悉。

好的标题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做个游戏。下表中是一系列标题,你只根据标题内容,判断一下自己是否想读这本书(或文章)。如果想读,请你在右边打钩。

表21-1 标题及阅读意愿(一)

下面是另外一些书名,请你根据标题判断自己是否想读,想读的在右边打钩。

表21-2 标题及阅读意愿(二)

请你比较一下两张表中的打钩数量。这些书名完全一一对应:表21-2是真实的书名,而表21-1是我根据内容编出来的、比较具有学术风味的标题。两相对比,你就能够看出有趣的标题和枯燥的标题各是什么风格。这一正一邪的标题被我带到课堂上测验同学的反应。结果非常好玩,绝大多数同学觉得表21-1的标题无聊透顶,对表21-2中的标题则大加赞赏。

(二)好标题与坏标题

那么,好标题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它易于理解、一语道破。读者不需要读第二遍就能理解标题说的是什么。上文中的《非常规任务、官员注意力与中国地方议事协调小组治理机制——基于A省A市的研究(2002—2012)》令人困惑,如果让我重新起名,我会起一个简单明了的:《政府议事小组如何运作?》

学术类文章让读者理解费力,障碍主要来自专业词汇、抽象词汇和泛泛的组合词汇。好标题应当限制这些词汇的数量。作者堆砌词汇的一个动机是想全面概括文章的内容。但大凡研究议题都复杂得很,一两句话无法说清楚。如果霸王硬上弓,最终会带来拖沓冗长的标题,直接吓走读者。我们要对标题有合理的期待,不要指望标题能一下子概括整个的发现。充其量,标题只能起到引介作用,所以“以偏概全”不可避免。

怎样起出容易理解的标题呢?我建议:

· 短比长好。现在题目越来越长,不利于读者迅速把握主旨。我建议主标题可以短促有力,副标题可以适度放长。例如,本人跟鲁宇的一篇文章题目为:《积极的惰性——基层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运作机制分析》。[256] 主标题简洁利落,包含对比,副标题则详尽具体。

· 直接比间接好。在2015年的一篇论文中,我最初起的标题是:《医疗费用增长机制与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医患共谋和监管失效的视角》。这个标题可为又臭又长。编辑建议改为《中国医疗费用持续增长机制》。[257]刚开始,我觉得这个标题太平淡,但后来我很佩服编辑的改动:简洁、直奔主题。

· 具体比抽象好。人脑易于消化具体的文字。抽象的文字多了,读者读起来如同雾里看花。好的标题能给人画面感。例如《当一切土崩瓦解:20世纪末非洲国家的失败》,既有冲击力,又令人遐想。[258]

其次,它能够勾住读者,即产生读者黏性。你如何吸引一个随机的读者读下去?说实话,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文章写起来费劲,能写完就不错了。通常的想法是先扔出去再说,管它有没有人看。然而,如果不考虑受众的感受,会最终浪费自己的时间。

怎样才能打钩子呢?

(1)问比答好。以问号形式提问可以直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人类有饥饿的心灵,所以问号比那些平铺直叙的会更有黏度。例如《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直接对准大家关心的话题,一下子把读者的好奇心勾起来了。[259] 20世纪90年代,有本书的标题叫《谁来养活中国?》,虽然有点耸人听闻,但这个标题一下就把重要的现实问题抛在公众面前,从而引起剧烈的争论。[260]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这方面的典范。[261]例如:

·何以几乎全欧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们如何到处陷于崩溃?(第一编第四章)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第二编第一章)

·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第三编第一章)

·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第三编第五章)

同样是问号,反问比直问更好。例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就比“中国人有没有自信力?”要好。反问更有力量,给读者更强烈的感觉。

(2)悬疑争议比平铺直叙好。题目中有冲突和对比的元素,可以调动读者的好奇心。例如上文表21-2中的《为无价的儿童定价》,就展现了一个冲突。同样,我与合作者的一篇论文取名为《强者的弱点》(The Weakness of the Strong),包含对比要素。[262] 另如,《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这个标题可以勾起读者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把书翻开。

(3)借用通俗文化元素可以引起更大范围的共鸣。例如《真的有“七年之痒”吗?——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研究》,这个标题借用通俗文化的元素(电影《七年之痒》),把大众关心的话题引入严肃的学术讨论,自然能引起广泛的注意。

(4)适度使用文学化的表达。类比和比喻等可以适度地用于标题。例如,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原先叫作《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与治理》。后来王丰老师建议改为:《沙滩上的大厦:中国社会保险发展与治理的跟踪研究》。改后的标题比原先的标题有意思多了:原标题生硬刻板,新标题则灵动很多,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安·兰德认为起标题时,90%要考虑恰当(appropriateness),5%考虑清晰(clarity),最后只有5%才考虑戏剧性(drama),不可舍本逐末。[263] 俗话说,孩子好生、名字难取。熟练运用这些诀窍,你就基本掌握文章“起名学”了。



练习·电影·阅读


想·写·作

想(How to think):

结构真的那么重要吗?让我们从一个人云亦云的观点开始思考。

1. 辩论。人们通常认为科举时代的八股文格式死板、钳制思想、消耗知识分子的精力,对于治学和治国均无益而有害。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请你运用一下《文献》篇学到的技巧,搜索若干篇科举时代的八股文,并分析其题目、结构等,根据资料论述你的观点。同样,你需要画出观点、理由、证据的树形结构。

2. 起名。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公布的《二〇一九年全国姓名报告》,2019年最受新生儿父母喜欢的男孩名字为:“浩宇”“浩然”“宇轩”“宇航”“铭泽”“子墨”“梓豪”“子睿”“子轩”“梓睿”。女孩名字为:“一诺”“依诺”“欣怡”“梓涵”“诗涵”“欣妍”“雨桐”“佳怡”“佳琪”“梓萱”。[264]不知你周围有人“撞车”没有?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取名会有如此高频率的重合?

写(What to write):

3. 短篇写作。概述一次争吵/争论/辩论,可以是现实中的(例如同学之间),也可以是网上的骂战(例如中医黑和中医粉的争论)。我们总会介入各种争论中去,克制地表达意见的能力非常重要。请注意:(1)避免用情绪化的词语,谁用谁输;(2)对双方的意见都要细致梳理并做出评估。

4. 主题写作。到这一步,你已经提炼了问题,写完了文献综述,有了论证的架构,关于“家”的某个侧面,你已经有一大堆话要说。现在,请你按照TAIMRDR的结构,整合你的素材。如果这一步完成,你会得到一篇叫作“初稿”的东西。它可能像新生的婴儿一样“丑陋”,皮肤皱皱巴巴。但你仍然很骄傲,因为你是它的“造物主”。你还会长舒一口气:终于写完了。刚生完孩子的妈妈也是这么想的。很遗憾,你们都错了:这个小东西不会放过你的。

5. 缩微论文。针对一个问题,你写一篇缩微版的论文(1000字)。各部分的字数建议如下:标题,20字以内;摘要,80字;引言(含文献),300字;方法,200字;结果,200字;讨论,150字;参考文献,50字。

作(What to do):

6. 比较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的论文,看结构的相似和差异点。具体而言,你可以到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比较不同学科刊物的论文格式。

7. 用罗伊尔的六种结构组织同一个观点。

8. 搜索有趣的论文和书籍题目,建立一个小的收藏,分析一下它们为什么吸引你。

9. 我们从标题党中能学到些什么?研究一下网上的标题党,例如:“出大事了”“全球/中国最(好看的景点/好吃的10道菜),你(知道/吃过)哪些?”“他是(一个千万富翁),经历了(破产),结果(现在变成样了)!”。为什么它们能够吸粉?它们的用词、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如何以不庸俗的方式应用于严肃问题(论文、报告) ?

电影时刻

本篇中我们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写作是将无形之物有形化,即赋之以结构的过程。本次我推荐跟结构有关的电影。

10. 《正午》(High Noon,1952)。时间线是一条非常自然,也非常易于理解的组织方式。这部影片完全聚焦在正午时刻发生的事件,节奏紧张逼人,镜头不断对准钟表,堪称以时间线为结构的典范。我希望你一边看,一边记录钟表镜头的次数和时间。你写文章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组织方式呢?空间线索的电影可以参见《无人区》(2013),故事沿着一条通向无人区的公路展开。你还可欣赏另一部优秀的公路片:《绿皮书》(Green Book,2018)。

11.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除了时空线索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线索。《公民凯恩》使用了一个暗语把故事串联起来:玫瑰花蕾(rosebud)。这是什么东西呢?我就不剧透了。同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也通过一个有奖竞赛的结构把故事全部穿了起来。

12. 《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直接以“想象力”为面团进行建构:我们的梦境。把无法捉摸的梦赋之以故事结构而且多层嵌套,证明了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杰出的结构化实力。确实,他的电影大多以结构精巧出名。编这种不着边际的梦故事很容易有逻辑漏洞,可偏偏这部电影让人感觉滴水不漏。开放的结尾也让人浮想联翩。我至今也没明白这部片子为什么没能捧得小金人。

延伸阅读

1. 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2. [德]布吉尔(Brian Stephen Budgell):《如何撰写英文生物医学科研论文——论文结构及风格准则》,杜彬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年。

3. Perneger, T. V. & Hudelson P. M.: “Writing a research article: advice to begin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 2004, Vol. 16, No.3, pp.191-192.

4. [英]J. E.戈登:《结构是什么》,刘新宇译,李轻舟审校,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年。

5.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全球创新投资:经济大变局中的财富新机遇 农业和食品论争 核能 气候变化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流行病 他从屈辱中站起来:乞丐囝仔 算计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一念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