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写作是门手艺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文学理论 > 写作是门手艺

第九篇 故事:理智与情感

书籍名:《写作是门手艺》    作者:刘军强
推荐阅读:写作是门手艺txt下载 写作是门手艺笔趣阁 写作是门手艺顶点 写作是门手艺快眼 写作是门手艺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写作是门手艺》第九篇 故事:理智与情感,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传统上,人类一直基于四大学问——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来寻求亚里士多德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应当如何度过他的一生】,试图从每一门学问中得到启迪,从而编织出一种人生意义。但如今,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谁还会去读黑格尔或康德?科学曾经是最伟大的阐述者,如今却将人生解释得支离破碎、艰深复杂、令人困惑。谁还会不带讥诮地去倾听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的高谈阔论?宗教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掩饰虚伪的空洞仪式。随着我们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信仰日益削减,人们转而寻求我们依然相信的源泉:故事的艺术。

——罗伯特·麦基



第24章 故事是什么?


主旨

·怎样定义故事?

·为什么讲故事?

·故事包含什么元素?

·好故事是什么样的?

关键词

·出事了!

·教育·娱乐·塑造·营销

·坎贝尔故事结构·冲突·对比·矛盾

·多重情绪反应·肯普顿检查清单

在各行各业,“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高级能力。即使在严肃的说理写作领域,讲故事的能力也备受推崇。然而,我发现了两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其一,学术体裁是故事性最差的文体。正如篇首麦基的评论,“支离破碎、艰深复杂、令人困惑”是外界对学术研究的评价。部分学术研究沦为小圈子的自娱自乐,论文读者不超过十个,这还包含了编辑和审稿人,平均被引一次左右。大多数论文晦涩抽象、七拐八弯,读者耐着性子读几遍却是一头雾水。既是学者又是小说家的安贝托·艾柯曾经讥笑道:

撇开创意不谈,很多学者都有过说故事的冲动,都为自己不会说故事而感到遗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教授的抽屉里都塞满了未出版的写得很烂的小说。[286]

其二,我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地被别人提醒:要学会讲故事。但是当我在多个场合,跟国内外若干顶尖杂志的编辑、诸多出色学者提问“什么是好故事”时,大部分人都有点措不及手,答案也莫衷一是。这就是好玩的地方:大家都在追求好故事,却不太清楚什么是好故事。

那么,究竟什么是故事?什么是好故事?如何讲好故事?本篇开个“故事会”。

(一)出事了!

全世界的小孩都喜欢听故事。如果我抛出一串标题,你就明白我们的童年甚至我们的生活基本上就是被一连串的故事所填充和定义:小红帽、乌鸦喝水、狼来了、狐狸与乌鸦、农夫与蛇、葫芦娃、女娲补天、龟兔赛跑……电视普及之后,故事又加上了声音和色彩,但是其本质依旧:西游记、圣斗士星矢、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怪物公司……这个单子可以一直拉下去。神圣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英雄与恶棍,这些故事承载着我们的童年回忆,甚至成为我们价值观的一部分。[287]

到后来,我们也开始编故事。写作文时,我们无数次地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到的钱包不胜其数、亲人无数次被“病危”、爸爸的背影总是那么伟岸……这些写滥了的情节出现在无数小学生的暑假作业里。当我们不想上课或者做什么事,我们也要编故事哄骗老师和家长。一言以蔽之,故事塑造着我们的性格,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辩护着我们的行为,也诠释着生活的意义。那么什么是故事呢?

通常,故事也被称为“叙述”。如马尔克斯所说,活着是为了讲述。[288]叙述又是什么呢?按照经典的定义,叙述是一连串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或观点。[289]可见,叙述包含三个要素:事件、顺序以及观点。

在学者们的定义里,故事的要素包括:首先是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狼外婆、蝎子精等。但不管是什么,读者对人物要有感受能力,否则故事就无法读下去。其次,故事并不是事无巨细的呈现,只有相关的事件才能纳入故事。后面的事件会解释前面的事件,事件之间编织成情节和线索,它们一起吸引和维持读者的注意力。例如契科夫的猎枪法则,如果你在故事前面提到了猎枪,故事结束前这把枪得响一次才行。最后,讲故事的人很少直接抖露意图,而是通过事件去展现。[290] 读者对故事意图的把握,则高度依赖于她头脑中的条条框框,依赖于社会所共有的文化和价值储备。



“掉书袋式”的定义让人不明所以,我对故事的定义无比简单但足够概括:出事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通常是平淡无奇、习以为常,属于低注意力状态。[291] 我们在其中生活,享受其中的安逸,但是人类除了饥饿的肠胃之外还有饥饿的灵魂。我们渴望打破平静,至少在虚拟的世界里体验刺激。

故事是对平常事件的悖离,是新奇,是曲折,是悖论,是与众不同。我一直以为司机们喜欢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有一次跟一些老司机聊天,我发现他们更喜欢开山路而不是高速公路。原因在于高速公路太平太直,容易疲劳,而山路有各种曲折,反而容易集中注意力。

故事同样如此。如果你的故事是“她正在吃饭”或者“她找到工作了”,估计没有人喜欢。这两个故事虽然完全符合故事的结构,但是平淡无奇。反之,“女王怀孕了”,虽然只有五个字,但会勾起无数的好奇心。可见,如果把握好讲故事的技巧,几个词,方寸之间,即可创造无穷想象空间。上文两个平淡故事加上一两句话就可立马改观:

·经过若干次来来回回的谈判之后,绝食十天的她正在吃饭。

·在经过无数次痛苦的求人、面试、被拒、再面试之后,她终于找到工作了。

更有趣的例子是海明威创始的六词小说,笔法简洁,却极为动人:出售婴儿鞋,从未穿过(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海明威引发了一批六词写作的创作[292] :

Siri,把妈妈从通讯录里删除吧……(Siri, delete mom from my contact.)

我带着玫瑰回家,钥匙却打不开她的门。(Brought roses home. Keys didn’t fit.)

一个熟悉的声音:“你打错了。”(Wrong number, says a familiar voice.)

今天我又一次向妈妈介绍了自己。(Introduced myself to mother again today.)

最后,他们各自过上幸福的生活。(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Separately.)

癌症,只剩三个月。已怀孕。(Cancer; three months left; pregnant.)

生前,她嗜烟如命。(She loved cigarettes, more than life.)

我想你,我失去了你。(I miss you, I miss you.)

纵身一跃后,我却改变了主意。(Jumped. I changed my mind.)

降落伞出售,从未打开,轻微磨损。(Selling Parachute: never opened, slightly stained.)

我们的卧室,传来两个人的声音。我在门外。(Our bedroom, two voices, I knock.)

出生证明,死亡证明。同一支笔。(Birth certificate. Death certificate. Same pen.)

抱歉士兵,鞋子成双出售。(Sorry solider, shoes sold in pairs.)

终于跟她搭上了话,留下一束花(在她墓前)。(Finally spoke to her. Left flowers.)

仅仅六个单词,就创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复杂的情绪体验,可以从中体会故事的含意。可见,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表意工具,伸缩弹性空间极大。

(二)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

我们如此沉迷于故事,必定有其原因。故事有多重功能,首先是教育功能。从小到大,各种道德训诫总是以故事作为糖衣喂进我们的头脑。我们不听话的时候,爸妈总是拿别人的例子来教训我们,这是在讲故事。当我们灰头土脸的时候,有各种鸡汤和鸡血等着我们,这也是在讲故事。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种成功学的著作,如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无不以精挑细选的各种故事为佐料,炖成满满的鸡汤。

其次,娱乐功能。大多数人对八卦津津乐道,段子更是老少咸宜,笑话、脱口秀永远有市场。八卦、段子、笑话都是故事的不同形态。电影、戏剧、小说是故事的不同载体。这种对故事的热爱跨越不同种族、阶层、社会形态。人类学家发现,非洲原始部落白天的谈话和现代办公室里非常相似,超过34%的谈话内容是批评、抱怨和冲突(critism, complaint and conflict)。晚上,谈话内容中高达81%是在讲故事。[293] 没有叙事结构的信息罗列很难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过分喜好故事这一特点,甚至被认为是人脑的一个程序性缺陷。[294]

再次,故事还塑造我们。故事塑造我们的认同感,让我们认同某个群体。广为流传的故事会促成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山西大槐树的起源传说激励无数中国人寻根问祖,以回答“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虽然真实情况另当别论。认同感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战争期间,激发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征兵。交战双方无不以故事为载体发动对内和对外的宣传,以推动整个战争机器全速运转。科学实验验证了故事对人的影响:

叙事激活了大脑。观看叙事化片段的人们比那些观看非叙事化片段的人们有着强烈得多的大脑活动……叙事将一群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如果给一群人讲一个同样的故事,并且采用强烈的叙事化结构,他们的大脑将显示出相似的活动模式。[295]

最后,故事为我们工作。过去是一个卖东西的年代,但现在以及未来可能是一个卖故事的年代。褚橙的成功跟褚时健传奇般跌宕的人生轨迹密不可分。每个风景名胜总有一些神仙鬼怪的故事。在现代经济中,人们不断地听故事、评估故事。最典型的莫过于投资圈,个个都是编故事的高手,以至于故事已经沦为忽悠。

英国广播公司拍了一部非常有趣的纪录片:《亿万富翁们的饕餮盛宴》。[296]超级富豪们不差钱,吃饭没有预算限制,然而他们并不是单纯的穷奢极欲,而是讲求体验。每道菜背后都得讲出一些“由头”和“说法”,否则那些富豪会觉得没意思。可以说,这些富豪实际上吃的是故事。

总之,故事服务人类几万年了。讲故事是人类跟其他动物的一大区别。我们通过讲故事可以构建跨时间、跨地区的合作网络。故事塑造了人类,塑造了信任和预期。甚至可以说,故事就是人性本身。

(三)故事的元素

1. 故事的构成与张力

故事有4C原则:因果关系、冲突、多样性和角色。[297] 一个故事要有角色、事件,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冲突:“一个故事的主角想要完成某个目标,但他不能达到那个目标”。[298]正如伊朗电影《小鞋子》,小男孩把妹妹的鞋子丢了,导致一系列冲突。所有情节都围绕着两个小孩子“丢鞋—找鞋—赢鞋”的线索。

生活平淡无奇,总想找点刺激。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直播吃蝙蝠”且观者甚多了。我曾经读到这么一句话:若她涉世未深,就带她看尽人间繁华;若她阅尽人间繁华,就带她旋转木马。这句话刻画了两个世界:一个平静、一个骚动,一个单纯、一个复杂,总之是缺啥补啥。我在美国租房子时,看到房东们贴出的广告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别当事妈(drama outside)。这两个词完美地说出了我们对故事的态度:看热闹不嫌事大,但别发生在自己身上。一句话,我们都愿做吃瓜群众。

这些戏剧元素是什么呢?戏剧性来自紧张元素,即张力。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俏皮的说法,这里面大部分都有或明或暗的张力。例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我不停地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爱丽丝梦游仙境》);“我不担心机器像人一样思考,但很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提姆·库克)。这样的说法让我们或者莞尔一笑,或者低头沉思,总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诀窍就是张力,大致有三类:冲突、对立和矛盾。分别如下:

“冲突”就是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各种力量或需求之间的碰撞。但是请注意,冲突无须是像战争或饥荒那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可以是夫妻吵架或某人一心想要睡觉却无法入眠这样的小事。“对比”通常是把两种特性截然相反的事物并排在一起:重与轻、多与少,积极与冷漠,等等。“矛盾”就是与听众的期望相背而行。[299]

《中国梵高》是一部选题一流的纪录片,里面充满着冲突、荒诞和救赎。在深圳大芬村,赵小勇是一个初中没上完的农民工,也是一个画了20年梵高的熟练画工。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是:“我几乎把梵高所有的作品都画过了。《鸢尾花》《向日葵》我都画了两万幅。直到现在,我画梵高的画从来不用草图,可以直接在画布上落笔。订单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差不多可以画10幅梵高的画。”最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如今却以最机械的流水线方式批量生产:大芬村生产了100亿幅“世界名作”,顶峰时欧美国家70%的油画由中国生产,其中80%来自大芬村的“赵小勇”们。这部电影跟《至爱梵高》对比来看,肯定别有一番风味。另有一本学术著作《梵高订单:中国和现成品》,搭配来读就更有意思了。[300]

2. 故事的结构与类型

张力总要以有序的结构呈现出来,这就涉及故事的类型和结构。故事也有套路,乔伊概括了五种基本情节:起源故事、白手起家的故事、重生的故事、战胜怪兽的故事和探索的故事。[301] 这仅仅是故事类型的一种分类而已。凯普顿把故事分为三种:类型故事、主流故事和文学故事。[302] 麦基对故事进行了极为全面的界定和分析,他直截了当地归纳了若干种剧本、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模板。[303] 语言学中,学者们也归纳了故事的语法。[304]

每种类别的故事中,张力都以差异化的方式显现。限于篇幅,我们无法一一介绍。简单地说,故事就是两类主人公,一类好,一类坏;坏的给好的使绊子,两人有交锋,最后有人赢了。从《喜羊羊与灰太狼》到《水浒传》,大多数故事都是这个模式,只不过有一些变化而已。

坎贝尔通过探讨搜索世界上的神话传说,总结了故事的模板,写成《千面英雄》。《星球大战》的导演模仿这个套路大获成功,使得坎贝尔的这个模式大行其道。概括来说,故事模式是这样的:

·介绍认识英雄的世界

·出发探险的召唤或意外事件打乱了英雄的世界

·英雄可能忽略召唤或意外事件

·英雄跨越界线进入黑暗世界

·可能出现一名精神导师教导英雄

·英雄多次遭遇黑暗力量

·英雄面对心魔必须克服心魔才能继续前进

·一样护身符会协助英雄战斗

·最后一战开打

·英雄回到自己的世界

被誉为西方“金庸”的斯坦·李缔造的漫威世界也未免于这些套路。细想夺得全球冠军票房的电影《复仇者联盟》,和上文列示的故事情节如出一辙。你回想一下自己看过的其他电影、读过的小说,是不是也大都符合这个模式?例如,《肖申克的救赎》《黄金三镖客》《流浪地球》。场景、情节可能会有变化,但是结构确实是相对稳定的。稳定的结构反映的是有迹可循的认知模式。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神话意指心智,而心智借助世界精心制作神话。”[305]

(四)什么是好故事?

要知道什么是好故事,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弄清楚什么是坏故事。麦基在《故事》里举了大量的反面教材:

主情节难以自圆其说,充斥着方便的巧合和脆弱的动机。没有明确的主人公。互不关联的紧张局面本可以编织成缜密的次情节,但作者没有做到。人物塑造流于表面化,没有揭示出人物性格。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所处社会环境毫无洞察力。是对一系列可以预见的、讲述手法低劣的、陈词滥调的片段所进行的毫无生命力的拼凑,最终沦为一团了无头绪的雾水。……故事进展过程的缺乏、动机的虚假、人物的累赘、潜文本的空洞、情节的漏洞以及其他类似的故事问题,才是文笔平淡乏味的根本原因。[306]

怎么改善呢?麦基说,故事最重要的是回答这些问题:

这些人物是谁?他们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他们将会采用怎样的方法去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什么将阻止他们?其后果是什么?找到这些重大问题的答案并将其构建成故事,便是我们压倒一切的创作任务。……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象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思维。[307]

回答好这些问题会带来好的故事,进而给读者带来复杂的感受:先让我们心生焦虑,接着兴奋不已,然后心满意足,最后则用惊异的结局让我们大开眼界。[308]贝尔书中的这段话非常传神,因为它点出了好故事的一个特点:能唤起读者的多重情绪反应。同样,乔伊在《如何讲好一件事》讲道:

人们会忘记你所说的,会忘记你所做的,但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在工作环境中,情感常常被忽视,但情感不仅具有很好的“粘连”因素,而且在我们做决定时起着关键的作用。无论我们愿意与否,在听完我们的讲述之后,听众都会体验到某种特殊情感——着迷、厌倦、快乐、怀疑、激动、无动于衷、惊讶、迷惑,或者是几种感受混合在一起。[309]

我至今难以忘记看《灿烂人生》的体验。这部电影长达六小时,但故事讲得如此好以至于我忘记了时间。第二部末尾,主人公突然跳楼自杀,让我极为震惊,以至于晚上久久不能平息。这个虚构的故事竟然让我差点失眠。但仔细一想,这个结局也是前面所铺垫好的,并不突兀。正是这种突然但并不突兀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即合理的翻转。

我们很难一言以蔽之地说出好故事的样子。不过,肯普顿提出了一个检查清单。虽然很难达到,但对照一下还是有启发[310] :

·你的故事有趣吗?

·故事有教育意义吗?

·故事能带来惊喜吗?

·故事能得到认同吗?

·故事能激起情感吗?

·故事能提出挑战吗?

·故事能带来力量吗?

好的故事就像潮水一样,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读者,吸引他们读了一遍又一遍。它的层次感丰富而条理清晰,不同读者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东西。有人看热闹,有人看门道。相同的读者每读一遍,也能体会到不同的东西。有人问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长寿的秘诀,他回答道:每五年把莎士比亚全集重读一遍。[31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全球创新投资:经济大变局中的财富新机遇 农业和食品论争 核能 气候变化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流行病 他从屈辱中站起来:乞丐囝仔 算计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一念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