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第十四章 旅游管理

书籍名:《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第十四章 旅游管理,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学科存在对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重要影响,使得知识创造、传播、消费同时具有了效率和效果(保继刚,2016)。关于旅游学科属性和特征,学术界近年来进行了若干探讨。一方面,旅游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旅游现象又具有复杂性,从多学科角度切入进行旅游研究是不可跨越的必要阶段(谢彦君、李扬,2013);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又促进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因此,我国第一代旅游研究者基本拥有其他学科背景,跨学科研究旅游,学者将其形象地形容为“支撑腿在母学科,前进腿在旅游”。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已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旅游活动所指向的行业相对清晰,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相对清晰的学科边界。随着我国旅游研究的不断成熟,新一代旅游学人(Tourism-Generation)迅速成长,旅游知识不断积累,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科核心概念和理论,如谢彦君提出的“旅游体验论”、张凌云提出的“非惯常环境”等(保继刚,2015)。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旅游专题学术刊物也已形成,如《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等。2016年,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被评为“旅游管理学科长江学者”,是我国旅游管理学科首位长江学者;南开大学李辉教授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彰显出我国旅游学科影响力的持续加强。因此,在这一层面上,与其他学科相比,旅游学科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也基本形成了一整套从实践和研究成果总结出来的科学原理,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又与其他学科相对独立。



第一节 发展状况


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旅游管理的实践发展


(一)1949—1977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旅游以外事接待为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1949年福建厦门中国旅行社、华侨服务社分别成立。1954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成立,并在十余个城市成立分社。1956年国务院批准《关于中国国际旅行社的现状和1956—1957两年的工作规划》,规定该社的任务是:承担一切外宾、外国来华代表团、外国旅行者和在华外交人员在中国旅行、生活的接待工作。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并召开第一次全国旅游工作会议。196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同意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关于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的报告》,指出发展旅游事业应采取“政治挂帅,稳步前进,逐步发展”的方针,“逐步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管理办法”。1969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国务院精简机构会议上指示保留旅游局机构,并亲自抓旅游方面的工作。1970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与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领导谈话,要求旅游工作改变“迎来送往”的状态。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旅游服务于外交接待的需要,重点在于“宣传自己,了解别人”;主要是有选择的入境旅游;在具体服务过程中,采取国家补贴的方式,主要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经营。



(二)1978—199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如何启动改革,扩大开放,面临着以什么产业为突破口的选择难题。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对政府依赖较小,且旅游业具有轻、小、灵和关联性强、综合带动能力突出的特点,推动旅游业成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和启动改革的突破口。

在旅游定位方面,改革开放前,旅游首先被作为“民间外交”加以发展,不具有现代产业特征。1978—1979年,邓小平同志围绕旅游发展先后发表了5次重要讲话,初步明确了旅游作为经济产业的发展方向。1981年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正式确立了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

在市场发展方面,这一阶段以发展入境旅游为主。1978年我国入境旅游仅有180.92万人次,1991年增长到3334.98万人次,增长了18.4倍。[1]国内旅游,最初采取“不宣传、不反对、不支持”的原则,之后逐步从关注国际旅游转变到同时关注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1981年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国际、国内两个旅游一起抓。出境旅游,1990年10月率先开放中国公民自费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三国旅游,以出国探亲游、边境游为类型进行试点。

在发展重点方面,旅游业起步阶段供给短缺,以解决饭店和景区景点建设不足为着力点。197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将凡能接待自费外宾和旅游者的饭店、宾馆充分利用起来,以解决可供外宾使用的饭店、宾馆太少的难题。1979年5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主持召开国务院办公会议,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四个城市利用侨资、外资建造旅游饭店六座,此后外资投资建设酒店成为热潮。旅游项目建设和接待经营先以政府和外资为主,后强调“五个一起上”。1979年1月,我国把首都机场的航空食品公司、建国饭店和长城饭店确定为第一批三个中外合资项目;1984年第一家外国管理集团管理的合资企业——建国饭店开业,全国掀起学习建国饭店的热潮;198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几个问题的报告》,明确提出要从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

在管理方式方面,主要围绕两大转变改革:一是旅游管理由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二是由直接管理企业向间接管理企业转变。1979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听取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情况汇报后指出,要改革和精简旅游管理体制,旅行社要搞企业化。1982年,国家旅游局和国旅总社脱钩,局社分开。1985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旅游管理体制应实行“政企分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统一对外”。1988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旅游局“三定”方案,使国家旅游局逐步成为对全国旅游全行业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机构。

总之,在此阶段,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突破口,以对外开放为重点,实现了快速起步。



(三)1992—2001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在“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地位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三大旅游市场相继开始活跃。

在旅游定位方面,实现了从创汇型产业到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转变。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旅游业被确定为第三产业的重点;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市场发展方面,打破以发展入境旅游为主的单一格局,出现了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在国内旅游方面,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对国内旅游工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方针;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1999年开始实施“黄金周”制度,推动了国内旅游迅猛发展。1997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在出境旅游方面,1997年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发布《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暂行办法》,提出在试办港澳游、边境游的基础上,正式开展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业务。

在工作重点方面,这一阶段强调旅游市场化改革,促进旅游市场主体的成长。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国内旅游市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在旅游交通、景区建设、产品开发和客源输出与接待等方面联合协作,共同发展”;1999年5月,北京市旅游局直属企业分离出来组建首旅集团,推动旅游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在管理方式方面,该阶段的旅游管理由以旅行社和饭店行业为重点向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方向转变。1993年明确国家旅游局归口管理综合类、旅游设施类、旅游服务类的行业标准;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旅行社管理条例》,取消旅行社按一、二类划分的标准,改为国际社和国内社。1999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相继发布一系列行业性管理规章和办法,例如1998年开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工作,1999年推出A级旅游景区标准,2001年开始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总之,在此阶段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逐步形成体系,旅游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均有所发展。



(四)2002—2011年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推动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推动旅游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07年中国旅游业全球竞争力排名第71位;2009年,上升到第47位;2011年则为第39位。

在旅游定位方面,2006年,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在市场发展方面,2002年国务院出台《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了出境旅游发展;2009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开展出境旅游”方针,首次将发展国内旅游摆在优先位置。2011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

在发展重点方面,这一阶段,旅游行业主动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影响全面扩大。2003年起推动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试点工作,到2007年共推出700多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宣部、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4个部门联合成立红色旅游工作小组,编制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等。

在管理方式方面,逐步实现由管制、主导、引导向服务和监督的职能转换。主要体现为:管理对象由管理直属企业到管理旅行社、饭店行业;由旅游景点开发到旅游目的地建设;由一个部门、一个行业拓展到全行业、全目的地和全社会。管理手段由单一的行政指令到通过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等来引导企业发展;管理理念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关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保护、遗产保护、全民素质和国家形象等综合效益。

总之,在此阶段,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满足国民需求为重点,旅游业影响全面扩大。



(五)2012年至今


随着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在此背景下,旅游业以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为重点,自主改革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及旅游自主改革能力的提升,推动了中国旅游业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5年中国旅游全球竞争力排名第17位,首次进入全球排名前20位;2017年排名升至第15位。

在旅游定位方面,从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社会效益转变。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中,提出要发展幸福产业,并把旅游业定位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为了适应对旅游定位的调整,2018年两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将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成文化和旅游部。

在市场发展方面,三大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增长,国内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7年的3.7次;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的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7年的50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1.39亿人次;2017年出境旅游人数增加到1.29亿人次。[2]

在工作重点方面,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旅游管理部门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旅游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全面部署旅游发展战略。相继提出“515”“旅游+”和全域旅游等重大战略,特别是全域旅游战略,推动了旅游发展模式变革。二是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厕所革命”、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和统计体系改革等。以“厕所革命”为例,这一措施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普遍欢迎,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完成建设旅游厕所7万座,超额完成3年5.7万座的计划任务。三是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推动制度创新。建立部门合作机制,签署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合作备忘录;积极推动旅游用地制度改革,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推进旅游业诚信体系建设,联合建立旅游业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建立了服务等级“退出制度”,对部分不符合服务标准的5A级旅游景区予以摘牌处罚;建立并发布了“不文明旅游记录”系统、旅游企业诚信“黑名单”及“红榜”记录系统、旅游目的地警示系统。

在管理方式方面,以调整政府职能为抓手,完善旅游法律法规为重点,推动建立旅游现代治理体系。一是推进落实“放管服”改革,优化旅游营商环境。2015年国家旅游局印发《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方案》,并成立局长担纲的推进职能转变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旅游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措施。二是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创新制度供给。2013年颁布实施中国第一部旅游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修订《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三是推动多部门综合管理,创新旅游治理机制。推动各地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积极构建“1+3+N”全域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

总之,作为综合领域,以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为重点,旅游业自主改革能力显著提升。



二 我国旅游管理学的演进过程


作为一门新兴、应用型学科,旅游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整体来讲,旅游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一)空白阶段(1949—1977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外交色彩,既没有产业的概念,也不具备产业的特征。旅游以接待外国人士为主,规模相对较小。该时期内,我国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旅游管理实践颇为粗浅。为胜任国际旅游接待任务,国家相关部门和旅行社对部分从业人员进行简单培训,旅游管理学作为学科尚不存在。



(二)初创阶段(1978—1990年)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旅游作为改革突破口,成为国家赚取外汇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旅游企业意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政策制定、行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共同推动了旅游学科建设的步伐。1978年,中国第一所旅游中专学校南京旅游学校诞生(杨亚斌,2009);1979年,全国第一所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行游览专科学校(现更名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从1981年起,南开大学、杭州大学、西北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相继开设旅游本科专业,全国旅游教育界的“老四家”为旅游高等教育打下基础(张凌云,2017);1982年,王立纲、刘世杰编撰的我国第一本旅游经济教材——《中国旅游经济学》面世。这些都为旅游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初步但坚实的基础。总之,经过艰难的十余年历程,在旅游管理部门和众多学术前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旅游教育事业和旅游学科初见雏形。不过由于我国旅游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旅游理论和概念体系,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旅游研究涉猎范围和研究角度相对单一,主要聚焦于旅游经济和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张辉等,2018)。



(三)发展阶段(1991—1999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需求和出境旅游需求开始萌生,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格局初步显现。旅游管理现象更为普遍和复杂,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迫切需要对旅游管理学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此指导日益复杂的旅游活动(田里,2015)。该阶段内,为解决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缺口问题,国家加大了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1999年,全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达1187所,包括209所高等院校和978所中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分别为5.4万人和22.2万人,旅游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化态势初显。[3]旅游研究方面,除以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为研究主体视角外,也有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市场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旅游现象(张辉等,2018),并逐步将注意力转向学科建设、知识体系构建、理论发展等方面(肖洪根,1998)。



(四)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初期,随着旅游活动的普及,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对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在教育方面,旅游学科教育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浙江大学于1990年成为我国第一个旅游教育硕士授权点,云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于2003年正式成为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旅游高等教育逐步形成完善的旅游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包括博士、硕士、本科、高职和中职教育4个层次,基本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袁媛,2013)。在研究方面,学者进一步关注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开始关注旅游的系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视角不断扩大,研究内涵持续加深,旅游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旅游学科的知识溢出效应开始显现(张辉等,2018)。



三 我国旅游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教育发展水平现状


旅游产业需求是旅游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提供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要渠道。我国旅游教育经过40年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均得到稳步提升。

目前,我国旅游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高职和中职教育4个层次。

就院校规模而言,2016年我国共有旅游院校2614所,其中高等院校1690所(包括本科院校604所和高职高专院校1086所),中等职业学校924所。从历史数据来看,2000—2016年,我国旅游院校(见图14—1)从1195所增长到2614所,其中高等院校从252所增长到1690所,中等职业学校从943所微降到924所。该时期内,旅游教育规模整体扩张,旅游院校数量快速增加,尤其是高等院校数量增长更加迅猛,在17年内增长了7倍。2011年,高等院校数量规模超过中等职业学校。

图14—1 2000—2016年我国旅游院校数量(左)和在校生人数(右)[4]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就学生人数而言(见图14—1),2016年旅游院校学生数达67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学生数为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为23万人。从历史数据来看,2000—2016年,旅游学生人数从33万人增加到67万人,其中,高等学校学生从7万人增长到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略有下降,从25万人下降为23万人。

整体来看,旅游教育实现了从低级管理服务型人才向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旅游储备人才的整体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此外,全国有139所高等学校招收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5]数据查询而得,以下简称研招网),99所高校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MTA)授权点资格[6],22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招收旅游管理博士(数据来自研招网)。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设立了旅游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这为我国培养高质量旅游人才提供了支撑。其他一些学科也增设了旅游专业培养方向,尤其是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旅游专业相关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整体而言,我国旅游教育体系趋于成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旅游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基本满足了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需求。



(二)学术刊物及学术团体发展


1.学术刊物

学术刊物是学术知识生产、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展示了某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和知识前沿。旅游学术刊物的发展是我们窥探旅游知识体系化、独立化的最好窗口(保继刚、赖坤,2016)。目前国际上有14个SSCI期刊以旅游研究为专题,包括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旅游研究纪事》)、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旅游研究杂志》)等,同时40多个SSCI期刊涉及旅游研究(保继刚、赖坤,2016)。在国内,1981年,《旅游科学》创刊,为我国第一本旅游学术研究专业期刊;1986年,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创办《旅游学刊》,发展至今已成为旅游学界的权威期刊,也是旅游专题研究期刊类影响因子最大的期刊,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其他旅游研究主题期刊如《旅游论坛》《旅游导刊》等也在快速成长,对旅游学科知识生产、交流与传播、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要作用(见表14—1)。

表14—1 中国主要旅游研究主题学术刊物[7]

此外,一些非旅游类学术期刊也刊载旅游类文献,其中《特区经济》、《经济地理》(复合影响因子4.386)、《人文地理》(复合影响因子2.443)、《商业研究》(复合影响因子1.445)、《江苏商论》、《生态经济》(复合影响因子1.43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复合影响因子2.152)、《地域研究与开发》(复合影响因子1.971)、《企业经济》和《社会科学家》为非旅游类期刊刊载旅游学术论文数量的前十名(张凌云等,2015)。一些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如《地理学报》(复合影响因子5.876)、《地理研究》(复合影响因子5.419)、《地理科学进展》(复合影响因子5.701)等学术刊物,虽刊登旅游类文献数量不多,但因其学术影响力大,文章引用率高,对我国旅游研究的发展与成熟也做出了贡献。

2.学术团体

北京旅游学会(原名北京旅游经济学会)于1980年成立,是由北京市旅游局领导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宗旨是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及专家学者,其业务范围包括开展旅游研究、交流学术成果、进行旅游咨询服务等,为首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旅游协会(China Tourism Association,CTA)于1986年成立,是由中国旅游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是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的第一个旅游全行业组织。[8]值得一提的是,于2008年成立的旅游教育分会,作为中国旅游协会的二级机构,出版《中国旅游教育蓝皮书》,制定相关学生实习规范,发布《旅游管理一级学科研究》等成果,举办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开展国际旅游教育研讨会等,在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开发旅游人力资源和提升旅游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总之,北京旅游学会、中国旅游协会等团体的组建与发展,对促进中国旅游发展和提升中国旅游影响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相关学者也在呼吁以双一流大学为主导,倡议尽快成立中国旅游学会,筹建全国性的旅游学术组织,以此引领中国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促进旅游学科发展。[9]



(三)学科设置与学术共同体


1.学科设置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其中,管理学学科门类包括5个一级学科,旅游管理(学科代码为110206)是管理学门类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对专业设置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增设了艺术学这一学科门类,并将管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增加为9个,旅游管理类(学科代码为1209)升级为一级学科,与工商管理类的地位齐平,并下设旅游管理(学科代码为120901K)、酒店管理(学科代码为120902)、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科代码为120903)3个二级学科。

基于此,目前大部分高等教育学校将旅游管理学科设立在相应学院下,以一个教研室或系存在,如将旅游管理专业设立在管理学院、社会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之下。也有部分院校设立独立旅游学院,如影响力较大的中山大学于2004年成立旅游学院,并细分为旅游管理与规划系、酒店与俱乐部管理系、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南开大学于2010年成立旅游与服务学院,并设有旅游目的地管理、大数据与旅游管理工程、旅游协同创新与创新管理、旅游新业态研究、旅游教育创新与知识管理5个学科建设方向;云南大学于1999年组建了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具有特色。整体来讲,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仍将旅游学科设立在相应院系下,且处于不同的学院归口,这不利于旅游学科组织整合发展。

现阶段,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教育规模和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建设”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关注重点,也是众多旅游学人的共同愿景。从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来看,旅游管理已成为一级学科,但从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来看,旅游管理仍是二级学科,隶属于工商管理门类下。旅游学科硕士、博士的学位的授予和人才培养与本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且学科设置不符合旅游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科地位亟待提升。

2.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激发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强化学者间的沟通交流,也对学人的学术行为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共同推动学科发展。经过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研究学术队伍不断壮大。旅游研究实现了从滞后于行业实践向适度超前于行业实践的转变,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专家学者队伍,积累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旅游学术共同体格局显现(张凌云等,2013)。张凌云等(2013,2014,2015,2017)从学术论文、学术刊物、学术机构和论文作者等多个角度,对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展开了深入分析。他们统计了旅游院校及科研机构前100和旅游论文作者前100(张凌云等,2017)。前30机构中(见表14—2),27所为高等院校,另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旅游研究院3家科研院所。从学术团队影响力来看,以马耀峰为首的陕西师范大学、以保继刚牵头的中山大学和以钟林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成为旅游研究院校、机构的前三名,且分别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学术团队,成为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核心力量。此外,以杨振之为代表的四川大学研究团队、以黄震方为代表的南京师范大学学术研究团体、以陆林为首的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张凌云牵头的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团体等也成为中国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旅游学者的崛起表明已初步实现了旅游研究的学术传承和代际更替(张凌云等,2017)。

表14—2 前30旅游高等院校(包括科研机构)

续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国内最早从事旅游研究的机构。1979年,按照时任副院长于光远的指示,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后更名为财贸经济所,为现财经战略研究院前身)着手创建旅游经济学科。1982年外贸旅游研究室成立,后调整为服务与旅游研究室,2003年更名为旅游与休闲研究室,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休闲研究的学术机构。1999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的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旅游专业研究组织。该中心所组织编撰的《旅游绿皮书》(至今出版17本)和《休闲绿皮书》(已出版6本)是我国旅游和休闲研究领域的重要读物,先后多次获得优秀皮书奖。该中心长期为国办、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原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等机构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