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二十二章 市场体系理论的研讨与创新

书籍名:《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第二十二章 市场体系理论的研讨与创新,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市场的范围和作用逐步缩小, 市场在理论上常常被看作计划的对立物, 是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 我国仅有一个残缺不全的消费品市场, 含经常受到打压的集贸市场, 没有生产资料市场, 没有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 资源配置由单一的计划调节。改革开放后, 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 最重要的就是逐步放开市场、放开价格, 培育市场形成市场, 先是扩大和发展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 继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然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经过40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现代市场体系,并且正在逐步完善过程中, 从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市场的兴衰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力强弱的标志。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经济增长加快, 重要原因, 在于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束缚, 逐步认识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理论, 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从而带来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繁荣和昌盛。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只存在残缺不全的消费品市场条件下对流通问题的研讨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逐步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经济工作的计划性和统一性, 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强调有计划发展规律的作用, 排斥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理论上, 则受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深刻影响, 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 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并且脱出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计价等等)”[70]。因此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存在着轻视流通、轻视商业的思想, 甚至“无流通论”思想。上述体制和理论决定着我国改革开放前商品流通被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只存在一个残缺不全的消费品市场和经常受到限制的农村集贸市场。

与此同时, 经济学界也对市场和流通问题进行研讨, 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 孙冶方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授课时专门讲了“流通概论”, 批判了“无流通论”和“自然经济论”。他认为,“无流通论”和“自然经济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私有制的消灭,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盲目自发的市场交换的消灭, 使人产生一种错觉, 认为至少从全民所有制内部生产关系来说, 作为社会分工的各个单位之间的联系纽带或起媒介作用的流通已不存在了。二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普遍采用的物质技术装备的供应方式, 是在物资缺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措施, 而绝不是社会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产品交换或产品流通的正常形式。孙冶方认为无流通论给社会主义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严重地妨碍着人们在理论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他主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从分析客观经济过程入手来编写, 这个经济过程既包括生产过程,也包括独立的流通过程, 还要把流通概念和分配概念严格区分开来。[71] 必须指出, 在当时条件下, 孙冶方批判“无流通论”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第二, 有的经济学家研究了一些流通经济和流通规律问题。许涤新提出,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三条渠道:(1) 国营商业是全民所有制商业, 它是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2) 供销合作社是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 它是集体所有制商业。(3) 集市贸易是以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生产和极少量的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生产作为条件的, 各个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联系, 也是集市贸易存在的条件。[72]

有的经济学家还研究了流通规律, 如有论文认为,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存在十个规律:(1) 社会主义商业总的过渡的规律;(2)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不断增长规律;(3)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迅速反映到市场, 并通过商业不断地有计划联系与不断解决的规律;(4) 商品购进的对象方面的规律;(5) 商品销售不断完善的规律;(6) 商品调拨与流向日趋合理的规律;(7) 商品储存力量不断加强的规律;(8) 国营贸易与对外贸易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规律;(9) 商品流通费用不断下降的规律;(10) 商业利润不断增长的规律。[73] 看来, 这样的探索是有意义的。

第三, 主张全民所有制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也应是商品, 应该进入流通过程。1957年, 南冰等发表文章, 开始批评斯大林关于国营企业间进行分配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论断。他们认为, 在实行经济核算制度条件下, 各个国营企业还要彼此当作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来相互对待, 还要“亲兄弟, 明算账”, 因此, 生产资料在国营企业内部进行分配时, 各个企业之间还是要把它当作商品来相互对待, 这种买卖的经济关系, 绝不是“观念的”“象征的”意义, 而是具有真实的、与企业利害相关的经济内容。他们还在文中详细论证了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转化为价值的必然性。[74] 樊弘持有相同看法。他认为, 物质鼓励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仍不失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对于生产生产资料的国营企业,好的则应该给予物质的奖励, 不好的则应该遭受物质的惩罚。为了贯彻物质鼓励原则, 国营企业内部的物资调拨也要继续保存商品关系, 任何其他的方式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 都不是主要的和长期的促进生产力的方法。[75] 上述观点, 颇具超前性, 而且被后来经济生活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第四,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观点。1956年, 陈云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颇有新意的观点。他说:“至于生产计划方面, 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 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 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 我国的市场, 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 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 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 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 是在国家领导之下, 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76]

1959年3月, 毛泽东批评“一平二调”的“共产风”, 在一份报告上做了如下批示:“旧账一般不算这句话, 是写到了郑州讲话里面去了的, 不对, 应改为旧账一般要算。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只有利用它, 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 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对群众不能解怨气。对干部,他们将被我们毁坏掉。有百害而无一利。”[77]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