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实现问题

书籍名:《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实现问题,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后, 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不断受到猛烈的冲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日益深入人心。

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主要的标志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也就是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而要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和作用, 这个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并且是各种各类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都比较发达和形成统一体系的, 即必须是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市场体系迅速发展, 正在逐步完善过程中, 我国各种各类市场的发展和逐步走向规范, 是同市场体系理论探索和创新分不开的, 这一探索和创新是我国经济学界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研究和讨论的深化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不是存在实现问题, 即资金形态变化问题,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此持否定态度。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各种劳动消耗, 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劳动消耗, 即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质。这样, 自然不存在实现问题, 市场问题被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门之外。所以, 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必须首先肯定社会主义存在实现问题。孙冶方批判“无流通论”, 强调研究流通过程, 同时也就强调社会主义存在实现问题。[78]

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属性的确认,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承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实现问题, 即资金从产品形态转变为货币形态的问题。当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与资本主义的资本循环的形态变化有些不同之处。但是, 在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即商品两重性意义上的资金循环还是存在的。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仍然存在企业的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的问题, 而且其转化情况对企业和职工有一定的经济利害关系。企业经营管理得好, 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高, 企业和职工就能得到较多的物质利益;否则情况就相反。而不是经营好坏一个样, 经营管理得好, 企业的个别劳动消耗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消耗, 企业和职工也不能多得;相反, 经营管理得不好, 企业的个别劳动消耗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消耗, 企业和职工也不会少得。更不是一切损失和浪费(如企业生产出废品卖不出去,劳动支出不被社会承认, 企业的局部劳动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都由社会或国家包下来了事。商品生产是为他人为社会需要而进行的生产。马克思说:“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 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 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 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 才能算数。但是, 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 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 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79] 产品转化为商品, 实现价值, 需要经过社会(消费者) 对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进行质和量的检查。列宁在谈到商品交换时也说过:“商品生产, 也就是通过市场而彼此联系起来的单独生产者的生产。个体生产者供他人消费的产品只有采取货币形式, 就是说, 只有预先经过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社会计算, 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 才能使生产者有权获得其他社会产品。而这种计算是在生产者的背后通过市场波动进行的。”[80]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社会对生产商品的劳动预先经过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社会计算, 并不完全是在生产者的背后进行的。但是, 既然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是商品, 这种社会计算或检查就是必要的。它除了首先要确定产品的平均劳动消耗量以外, 一方面是指某一个产品是否具有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同的品质、相同的社会使用价值, 进行有用效果的比较;另一方面是指某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和供应量, 是否同社会的需要量相适应, 进行有用效果和社会需要的比较。这样, 产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 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如何,对于个别劳动消耗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消耗, 即对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有重要作用。过去, 由于没有真正承认社会主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不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 搞统购包销, 结果一再出现企业不顾社会需要, 为仓库而生产, 造成积压浪费, 损失惊人。这种情况, 越是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时, 就越厉害。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原来那种产品统购包销、财政上统收统支的吃“大锅饭”的经济体制并不可取, 弊端丛生。这也是造成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在内)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货不对路、大量积压从而浪费社会劳动的原因。这种情况, 更加启发人们重视社会主义社会要按需生产, 实现产需衔接。而要做到这一点, 除了要加强社会中心或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并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经济活动符合社会需要外, 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同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 使企业有一种努力按需生产的动力和压力, 关心自己的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压力, 就是指企业如果生产的产品不适销对路, 卖不出去, 它的劳动支出就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其经济损失要由企业的出资人和职工承担。这样, 实现问题也就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的问题了。同时, 这也使流通部门更加成为国家经济最敏感的部门, 许多经济问题(首先是生产问题)都会在流通过程中暴露出来。因为盲目生产和建设,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都会在流通过程中表现为东西卖不出去或者商品脱销,或者资金周转困难、堵塞, 等等, 即整个产供销系统出现混乱现象。这里所说的流通过程出现问题, 实际上就是产品的实现有问题, 就是市场销售有问题。显然, 上述理论上的进展和突破, 对于大家承认和重视社会主义实现问题, 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和流通问题的研究, 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社会主义流通, 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过程, 在社会主义再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循环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 绝不是无足轻重的。也就是说, 市场信号是最重要的信号, 是社会供求现状的真实反映。市场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枢纽,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关键环节;市场观念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观念的核心。探索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规律性, 按社会主义市场规律办事,不仅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于各个部门、地区和企业讲求经济效益, 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都会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市场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