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确立后市场理论的进展与突破

书籍名:《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确立后市场理论的进展与突破,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 把市场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 明确了在经济运行机制的新构想中将市场处于中心地位, 从此, 我国市场理论研究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与突破。这方面的进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 但比商品经济理论更为深刻。概括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研究和讨论,结合市场取向改革实际来看, 这些进展和突破,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 市场问题不能回避

传统的经济理论视市场为社会主义的异物, 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实现问题(即市场问题), 否认劳动两重性, 否认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必要性, 从而为“大锅饭”体制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存在实现问题,即市场问题。社会主义之所以存在实现问题, 是因为商品关系和市场关系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 劳动虽有一定直接的社会方向性, 但仍要经过交换和市场, 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劳动。市场检验是证明劳动有效性的最好形式。市场压力是打破“大锅饭”体制、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的强大力量, 使企业真正实现按需生产, 增加有效供给。企业只有见市场之世面, 经竞争之风雨, 才有活力和希望。

二 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

改革以来, 我国理论界逐步突破了把市场机制理解得很狭窄的观点, 即突破了只限于商品市场、消费品(还不包括住宅) 市场的作用, 认为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首先要扩大到建立生产资料市场(第一步), 还要扩大到建立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市场(第二步), 最后扩大到外汇市场(第三步)。市场机制作用范围的扩大, 是同商品范围的扩大、商品化范围的扩大同时进行的, 也是同消费品、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放开同一程度发展的。价格不放开, 谈不上市场机制的作用。目前以下几种认识已趋于一致:(1) 商品经济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市场问题;(2) 商品—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3) 市场的作用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4) 市场关系的扩大是有序的。[81]

三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主要靠市场协调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 通行着一种产品经济的直接计划机制,国家管理权力过度膨胀, 成为经济的唯一调节者。与此相呼应, 传统理论认为, 计划机制是社会主义唯一的调节机制, 没有市场协调的余地。市场协调只能带来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 是同计划机制完全对立、互相排斥的。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这种理论既陷入官僚主义空想, 窒息了经济活动的生机和活力, 又不可能保证社会经济生活实现正常的良性循环, 反而把经济搞死了, 为仓库而生产大量存在, 致使资源配置劣化, 损失浪费惊人。许多经济学家提出, 既然社会主义经济还是一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既然商品关系、市场关系是其基本经济关系, 以体现经济横向联系为特征的市场机制就成为主要调节机制。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就是使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主要依赖市场协调, 逐步加强市场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以至对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导向作用, 而国家则更多地通过有计划地调节市场, 来引导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经济活动, 把商品经济纳入互相协调发展的轨道。市场协调的整体功能是:一方面,促使资源配置优化, 实现帕累托状态;另一方面, 提高微观营运效益——产需衔接和竞争, 少投入多产出。

有的文章提出, 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体制基础是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客观基础是价值规律, 市场调节不能只局限于微观经济;计划与市场结合的主观条件是树立现代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经销观念。[82]

四 供不应求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规律

传统理论认为, 供不应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规律。从20世纪30年代起, 斯大林的一个观点曾广泛流行, 即社会主义国家有购买力需求的增长总是超过生产的增长, 还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种理论观点的影响下, 我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一样, 长期以来物资供应短缺, 生产单位的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现在,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认为, 供不应求、经济短缺是传统体制的产物, 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改变这种供不应求、经济短缺现象。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而这就要求供求是平衡的, 最好形成供略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因为供求平衡或供略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有利于市场协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83]

五 市场与计划不是排斥的, 而是互补的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 计划与市场是互相排斥的, 它们之间是太极图式的关系, 计划范围的扩大就是市场范围的缩小。各种经济活动都是按照自上而下的, 主要是由实物指标构成的指令性计划, 通过各级计划和财政机构层层落实, 从而窒息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 计划与市场结合就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互相排斥—板块结合—互相渗透的内在结合。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表现在:(1) 计划——保证宏观经济大体协调, 管总量平衡和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促使微观经济活跃, 使之富有生气, 管个量平衡和短期产业结构调整。(2) 计划要以市场为依据, 尊重价值规律, 计划的对象为市场;而市场要受计划的调控, 但以间接调控为主。

六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内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理论界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了许多新的认识。(1)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就是引入市场机制, 把市场搞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总方向。(2) 市场是商品经济活动的舞台,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分胜负、见高低的,竞争性市场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了同等机会, 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3) 市场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枢纽。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新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4) 实行国家对企业间接控制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 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必须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市场体系大体完善这两个基本条件。(5) 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能够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 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从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制度。(6) 市场是一个体系, 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市场,只有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才能发挥市场的整体功能。[84]

有的论著, 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了专门论述。有的文章主张改革应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商品市场, 第二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市场体系。这是因为,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 商品市场都是劳动市场、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前提或基础。当然, 这些市场并不能绝对独立地存在, 商品市场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事实上和其他市场形成和完善的进程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 第一阶段在以建立和完善商品市场为重心的改革的同时, 应当使其他市场的形成开始起步”[85]。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费景汉、B.雷诺兹等在他们设计的中国经济体制总体改革规划(1986—2006年) 中, 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分为初期(1978—1985年)、中期(1986—1997年)和后期(1998—2006年), 并按建立各类市场的顺序作为划分这三个时期的重要标志。初期为货币经济的来临, 中期为建立商品市场, 后期为建立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86] 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也认为, 发展中国家市场关系的发展是有序的, 大致是:先建立商品市场, 其次是金融市场, 最后是劳动力市场。[8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 证明上述设想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从1978年年底开始, 中国主要放开农副产品市场和价格, 接着放开工业消费品市场和价格, 然后放开生产资料市场和价格。到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已形成一个比较发达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与此同时, 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 也开始逐步建立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市场理论的发展同市场体系的扩展相互促进相当明显。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市场体系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单一到配套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各种资源通过分配、调拨进行配置的做法, 市场体系建设已粗具规模。一是市场基础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二是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遍布城乡商业网点形成了巨大的商品网络, 相继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商业形态, 如连锁超市、仓储超市、拍卖市场、旧货市场、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三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主体结构的合理化格局基本形成, 除国有、集体外, 还包括私营、联营、外商经营的商业企业。四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机制建立。五是市场法规不断健全,市场管理逐步加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推动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88]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