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二十六章 居民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书籍名:《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第二十六章 居民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践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之初, 我们就开始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 提出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除按劳分配外, 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经济生活, 尤其是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收入分配中来, 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 呈快速增长态势。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收入分配制度, 实现了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收入分配理论不断演进的过程中,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等问题也一直是理论探讨和实践的热点。



第一节 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变化, 收入分配原则和格局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从所有制结构来看,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公有制结构被打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开始成长, 所有权结构和财产结构日益多元化;从经济运行机制来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需要经过市场才能进入经济流转过程之中,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不再是简单而直接的结合, 往往要借助资本等中介。所有制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变迁导致收入分配原则和格局的变迁,那就是劳动以外的要素逐渐加入收入分配中来, 按劳分配之外的收入日渐增多。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收入分配原则和格局就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物”的因素开始影响人们的家庭收入和经济条件。徐禾在论述集体经济贯彻按劳分配不充分时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说:“每一个集体经济单位, 占有的生产资料、生产资金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即使它们付出同样多的劳动量, 各单位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也是有差别的。在付出同样劳动量的条件下,那些生产条件好的单位,所得的总收入要多一些, 因而社员的个人收入也会多一些;反过来, 那些生产条件比较差的单位, 他们的总收入和社员的个人收入, 就会少一些。”[285] 可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决定农民家庭收入的不仅是家庭成员付出的劳动,还有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气候、种子质量、农业基础设施、农具好坏等非劳动因素, 那些自然条件好、投入资金多、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农户, 优势马上就显现出来了。这反过来又激励其他农户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设备、改善经营管理和生产条件, 以获取更好的收成和更多的收入, 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总体水平的提升。因此, 从理论上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已经开始萌芽生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收入分配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分配已经超出了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范围, 这与经典作家将未来社会的收入分配仅限于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设想有重大差别。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农户获得的归自己的收入不仅包括维持自身及家庭的简单再生产的部分, 还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投资部分。[286] 也就是说,个人收入中已经包含着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投资和财产的收入, 这意味着我国积累和资本形成机制的质的改变,预示着非公有财产开始生成且日益增多, 财产结构开始多元化。可以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同时标志着新收入分配理论的萌生。

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财产的出现是我国收入分配原则和居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从个体经济开始的。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集贸市场的存在, 并把它们视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1980年12月11日, 温州姑娘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个体户。1981年年底, 全国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182万多家, 从业人员达227万多人, 注册资金达45840万多元, 实现营业额达211399万多元。个体经济中劳动者同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进行生产, 所得到的产品和收入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个体经营者的收入显然是一种劳动收入, 因为他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但这种收入不是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取得的。从本质上讲, 它是一种经营性收入, 从市场上取得, 由个体劳动者的劳动付出、生产条件、技术和经营水平等多因素决定, 受价值规律制约。

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稍晚于个体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存在, 198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指出:“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从此, 私营经济迅速成长, 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私营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雇工经营, 其分配方式迥异于公有制经济。雇工的收入是劳动收入, 但它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 同时受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雇主的收入则包含许多成分:作为经营者, 他负责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运作, 付出了脑力和体力劳动, 由此获得劳动收入;作为资本所有者, 他投入了资本, 这些资本参与了利润的社会平均化过程, 由此获得资本收入;他还要承担经营和财产风险, 由此获得风险补偿性收入。因此, 雇主收入是劳动收入、资本收入、风险补偿收入的混合体。外资经济的收入分配原则与私营经济是一样的。

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剩余的增加, 居民财产开始增加和多样化, 财产性收入随之增加和多样化。居民的财产和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一是储蓄存款和利息。1978年,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10.6亿元, 1995年增加到29662.3亿元, 增加近140倍。1995年, 定期存款利率半年期为6.65%, 五年期为13.86%,储蓄存款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二是企业和政府发行的债券及利息。居民持有的债券包括企业债、国债、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金融机构债券等。1995年, 企业债余额为679.87亿元, 国债余额为2286.4亿元, 金融机构债券余额为876.29亿元, 国家投资债券余额为139.39亿元, 国家投资公司债券余额为151.81亿元,构成居民和企业的固定收益资产。三是股票及其带来的股息和资本收益。20世纪80年代初期, 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 一些企业向本企业职工或社会发行股票筹资。到1989年年底, 我国股票累计发行42亿元, 其中公开向社会发行的股票约占65%, 向企业内部职工发行的股票约占35 %。股票给持有者带来的收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 一部分是出售股票的资本化收益。四是房产及其带来的房租和资本性收益。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 住房逐渐获得了商品和财产的属性, 房产日益成为居民持有的一种重要资产。2017年, 我国住房自有率已经达到70%。住房带给持有者的收益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出租带来的租金, 另一部分是出售带来的资本化收益。房产带给房产持有者的资本化收益非常丰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收入分配原则和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1988年, 谷书堂、蔡继明发表了《按劳分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对现实中收入分配原则的变化做出了分析, 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所有制成分, 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劳动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需要与公共需要的选择等还不能完全由国家统一规定,企业和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收入分配和积累的自主权, 所以,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实行经典作家所设想的那种按劳分配。他们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可以概括为“按贡献分配”, 即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在创造社会财富中所做出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287]因此,现实中, 除了劳动收入之外,还存在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是指单纯凭借脑力和体力支出所得到的收入,包括工人的工资, 也包括个体经营者、雇工经营者和企业家收入中属于劳动报酬的部分;非劳动收入是指凭借劳动的客观条件(如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等) 所得到的收入, 包括利息、利润和地租等。当然, 也有学者对按要素分配提出质疑, 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 按要素分配就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的翻版, 有悖于社会主义原则。[288]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