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三十九章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争论和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书籍名:《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第三十九章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争论和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第一节 理论界对全球化的探讨


一 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

全球化一般是指经济全球化, 是经济活动超越国界, 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方式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化过程, 是商品、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跨国或跨区域的流动。全球化增进了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 提高了国际资源配置的效率,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理论界大多认为, 20世纪80年代美元全球货币地位的确立开始了全球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全球的重新配置, 全球化不断发展, 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经济全球化达到了高潮。

全球化趋势表现在诸多方面, 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概括。尹艳林从技术、生产方式、生产布局、贸易体制等方面阐述了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趋势首先是科技进步, 主要表现为新科技革命处于酝酿中, 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孕育新突破;页岩气的开发已经或正在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也正在改变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其次是生产方式变革趋势, 包括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相融合, 呈现生产个性化、分散化增加趋势;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融合, 出现能源利用网络化趋势;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呈现第二、第三产业界限模糊化趋势。再次是生产布局调整趋势,即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趋势;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服务业全球化趋势。最后是国际贸易体制变革趋势, 包括谈判议题多元化、区域合作多元化、协定方式多元化等。[169] 何自力认为, 全球化的表现是从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到水平型国际分工, 在此过程中全球价值链形成, 协同生产达到新的高度。国际贸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强大引擎, 国际贸易的增速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速。随着股票、基金、债券三大市场的全球联网, 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组织、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人员配置等经营活动实现了全球化布局。[170]

学界不仅关注了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 也探讨了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有学者指出, 全球化经济区别于以往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改变了各国的显性要素结构和比较优势, 促进并超越了以贸易相联系的传统的国际分工, 对经典贸易理论形成了挑战。新的贸易理论的发展已充分注意到国际贸易变形的现象, 但仍在就贸易现象发展贸易理论。未来贸易理论发展需要基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理论构建, 以全球化经济理论整合国际贸易理论。[171] 同时, 全球化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实践, 提出了众多的发展难题, 促进了多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遇和对话, 推动了经济发展理论创新。[172] 中国模式全球化进程基本理论框架是:全球化是基于非零和博弈的帕累托改进, 制度效率源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及文化积累特征, 发展的阶段差异格局决定了参与全球化的能力, 参与国际分工的强度导致了合作模式的可行性, 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制度形成, 发展模式的成功源自嵌入全球化的阶段性进程。[173]

二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加剧了世界范围的南北分化和各国国内的贫富不均。有学者认为, 应当对西方的全球化理论进行反思, 警惕资本全球化对经济全球化实质的掩盖。[174]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国出口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 且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 又加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验不足, 参与全球价值链能力有限, 全球化会造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两头受压。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中国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较多。同时, 如果美国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战略实现, 中国面临的贸易壁垒将更加严峻。[175]

中国政府不单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 且陆续出台相关措施将其可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伴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 学界对中国应对全球化的对策也有大量的讨论。在综合改革方面, 有观点认为, 中国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促进政府体制改革, 向政府与市场融合的市场经济转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贸易和投资发展, 建立国家竞争优势;加强金融部门改革, 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推进产业升级, 逐步主导全球产业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176]经济全球化强化了中国与国外经济贸易的联系[177], 中国应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建设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向西开放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78] 一些研究关注了全球化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郑建雄指出,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需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构建起充满智慧的“合作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治理模式。[179] 闫坤、张鹏则认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构建财税、货币政策搭配框架, 以提升“供给侧”调控的作用和效率, 应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挑战。[180] 一些学者指出, 全球化使得中国亟须转变发展方式。陈霄、王正攀认为, 在准确把握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及新特征的前提下,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正确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以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扩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力, 争取更多的控制权与领导权。[181] 杜人淮认为,为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更好地保障我国经济安全,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推动经济的对外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182] 刘志彪指出, 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战略偏重于增长和开放, 而第二波全球化战略却需要以彻底的结构性改革为前提来支持增长和发展, 尤其是加速启动民生导向性的制度改革。为此, 新一轮的开放局面需要形成全球化城市、全球化产业、全球化企业和全球化人才等支撑要素。支撑中国启动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内需尤其是消费率水平。[183] 曹雷、程恩富认为, 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看,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向必须是充分自主型经济发展方式。[18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