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讨论

书籍名:《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讨论,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2013年9月和10月, 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 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 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212]“一带一路”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元素, 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机制、合作平台, 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2014年, 中国政府编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 拉近相互利益纽带, 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全面发展, 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动员更多资金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213] 2015年3月, 经国务院授权,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阐述了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积极行动、共创美好未来等多方面内容, 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促进沿线国家互利合作。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 至2015年, 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地区新型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东北地区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开发战略也陆续整合到该倡议中来。

2016年9月,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 习近平主席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达沃斯论坛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期间发表的讲话中, 提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指出, 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 既不符合事实, 也无助于问题解决。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 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 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2017年10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提出,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获得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与参与, 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带一路”的支点, 一些发达国家也积极参与。根据中国商务部消息, 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1.3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16.3%。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7047.3亿美元, 同比增长10.9%;自沿线国家进口5630.7亿美元, 同比增长23.9%。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56.4亿美元, 同比增长8.9%, 占同期总额的13%。在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893.3亿美元, 同比增长4.4%, 占同期总额的52%。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

二 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讨论

改革开放后, 中国形成了引进资本、技术、管理、原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贸易, 然后出口到国外市场的“两头在外”的开放模式。在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经济增长之后, 中国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必须实行要素市场改革, 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和国内要素禀赋新变化, 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转变。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对新时代精确把握的情景下形成的,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追求的是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倡议是应对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在亚太地区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积极回应。同时, 在经历了平抑和抵消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后, 客观上要求中国寻找新的需求, 推动中国不仅着眼于内部调整, 也需要在外部寻找出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智慧的关注。[214]

“一带一路”提出之初, 受到诸如中国国内过剩产能转移、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新殖民主义等非议, 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回应。有学者指出, 对“一带一路”的非议是以南北对立的冲突的狭隘思维看问题, 没有理解“一带一路”构想的本质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时代潮流。“一带一路”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出现新一轮的联动发展, 也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正在由海洋经济全球化向海陆经济全面打通, 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经济。“一带一路”整合了集装箱海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空运、互联网、现代网络金融产品等新老工具, 全方面打通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从而全面带动中国东、中、西部的经济提升, 带动欧亚大陆从东到西, 直到连通非洲、美洲的经济大陆合作和发展。[215] 针对部分西方智库学者罔顾事实抹黑“一带一路”的现象, 姜丽、金鑫认为,“一带一路”可以带动欧亚非大陆新一轮生产力革命,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是中国为优化全球治理提供的可行方案, 有助于推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协调联动发展, 可以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216]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邀请学者分别从全球价值链、亚洲区域合作、全球治理、地缘政治重大变化等视角, 讨论“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化新趋势问题。刘志彪、吴福象认为, 企业以制造集群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 需构建沿线国家共生共荣的价值链、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就业链, 在构造差异化要素技能水平和技术复杂度的匹配模型的基础上, 结合质量效应方程和种群竞争模型, 提出了中国企业双重嵌入的理论框架。[217] 李向阳分析了全球价值链驱动缺少位于亚洲的最终消费市场并将不发达国家排除在外、缺少本地区大国推动的统一的自由贸易区安排及与亚洲经济合作相配套的自主安全保障机制的缺失等亚洲经济合作的缺位与失衡。同时指出,“一带一路”将填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缺位。[218] 王帆提出,全球化竞争进入转型期, 霸权国控制力衰弱却“卸责”不让权, 加剧了责任转移带来的风险。中国在积极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的同时, 对责任转移应保有更多的理性与冷静, 与多数国家一道,重塑多边主义,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219] 欧阳康从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向建设中提出问题及对策, 主张统筹世界和中国两个大局, 积极应对全球治理变局, 并回应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质疑与误解。[220]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有观点认为, 在全球化去留的十字路口, 中国力量成为推进全球化的重要引擎, 中国担当发出捍卫全球化的明确信号, 中国方案阐述全球治理的清晰路径,“一带一路”预示新一轮全球化的发展图景。[221]另有观点指出, 全球化进程遭遇了外部危机冲击影响、全球经济结构性困境、发达国家空心化发展、全球性不平等上升、全球经济治理缺陷等严重冲击和困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新理念, 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自我修复和完善, 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和包容性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机制, 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继续深化发展。[222] 权衡认为,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有助于破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有助于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自我修复和调节, 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加平衡和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方向继续前进。[223] 孙彦明指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既符合我国及沿线各国合作发展的共同利益, 也有助于世界各国携手实现和平、发展、合作的愿景。[224]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推动全球化的策略, 有学者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化结合进行了论述。该观点认为,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 未来的全球化首先应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发展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 厚植经济全球化新动力。其次是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 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序进行。最后为坚持联动发展理念, 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协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同时, 坚持包容发展理念, 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共赢基础。[225]“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表明中国从参与到引领全球化角色的转变。通过倡导文明的共同复兴、开创文明秩序、实现陆海联通和全球化的本土化, 建设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 共商、共建、共享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扬弃了西式全球化, 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 给全球化注入中国色彩, 将来可能或正在开创“中式全球化”。[226] 有学者认为, 在后危机时代新常态经济下,“一带一路”作为亚洲生产网络的重要战略组成, 同北美生产网络、欧洲生产网络类似, 有助推区域生产网络发展、壮大的“动力机制”。有望形成普遍大规模投资, 促进经济“密度”规模溢出效应发挥, 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缩短了世界主要区域的经济“距离”, 沿线国家普遍发展与一体化减少“分割”问题, 使该区域成为助推全球发展价值提升的新动力中心。“一带一路”推动亚太地区生产网络的优化升级、实施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普遍进行大规模投资, 助推基础设施优化升级, 是当今全球化“破冰”关键点。[227] 张伟杰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为国际社会研判全球化的走向提供了范本参考。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彰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价值追求的新型全球化,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 全球发展正朝均衡、普惠、共赢方向迈进, 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前景可期。[228] 传统的经济全球化在为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产生了全球经济发展失衡、世界增长动能不足、国际治理体系不合理等问题, 世界范围内的反全球化运动此起彼伏。进入21世纪以来, 新兴经济体崛起于世界舞台, 推动全球经济向着平等互利的新型全球化方向转型。王颂吉等认为, 建设“一带一路”是解决传统全球化问题、探索新型全球化路径的中国方案。在新型全球化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构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国际经济合作平台, 其重点建设任务包括基础设施联通、支点城市建设、产业分工合作、贸易投资便利化, 共同为新型全球化框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支撑。[229] 施建军等提出, 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全方位构建中西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双向延伸、沿海沿边内陆相呼应的开放格局。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 提升全球物流通关能力。加快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和区域金融合作, 创新金融服务监管工具, 确保开放型经济稳速高质运行。加快对外开放顶层设计, 把握国际需求机制, 多措并举、推动开放型经济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230] 刘洋、纪玉山认为, 面对“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应致力于以“中国方案”和“中国应对”参与新一轮全球化规则的建设与全球治理, 在推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积极贡献包括“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全球治理理念与治理规则等公共产品, 以创造新的全球化净收益, 引领新全球化的进程。[231]

(执笔人:缪德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