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第四节 著作式研究

书籍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作者:唐绪军
推荐阅读: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第四节 著作式研究,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著作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出现,比其他研究形式要迟,主要集中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新闻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多元学科视角的研究。

无产阶级革命家新闻思想方面的著作是最早出现的,可以追溯到赵水福和傅显明的《列宁与新闻事业》[103]。但系统性的研究是从童兵的博士论文开始,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104]之后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夏鼎铭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报刊理论与实践》[105]、吴廷俊的《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106]、郑保卫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107]、雷莹、邹火明的《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108]、陈富清:《江泽民舆论导向思想研究》[109]、新华通讯社课题组编写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110]、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111]等。这些著作呈现两种明显的逻辑分化。关于马克思列宁新闻思想的研究多呈现面向社会现实逻辑的趋势,而关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研究多为面向政治现实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著作也呈现这种趋势。面向社会现实逻辑的研究以陈力丹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112]和刘建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基础》[113]为代表,其他的著作多为面向政治现实的逻辑[114]。

在著作方面体现社会现实逻辑更多出现在多元学科视角的研究中,虽然数量很少,但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方向所在。陈力丹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既是这方面最早的探索,也是目前最显著的代表。该书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系统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115]该书最初受到传入国内的传播学的影响,但最终又能走向世界,将可能对国外的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等学科产生影响。

基于“政治—知识—社会”互动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后,本章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判断。

第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深受政治情境的影响。福柯认为知识的产生必然受权力环境的深刻影响,当社会和人类行为成为研究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知识的创造就必然与权力的机制有关,[116]权力对知识产生的影响是具体的、细节的、具体环境具体分析的,某种权力形式能够生产出对象和结构都极为不一样的知识。[117]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政治权力延伸,由革命导师对新闻事业的理解作为研究起点和研究对象,这种理解是基于当时的革命实践需要。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变化都是受到当时政治情境的影响。建国初全面学习苏联的政治情境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首先借鉴苏联的新闻理论体系。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主要的政治情境,此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虽然服务于这样的政治情境,但曾经出现短暂的面向社会现实逻辑的探索,试图通过新闻事业的改革来影响社会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情境则完全断绝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改革开放带来全新的政治情境,此时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一方面要适应这种情境,另一方面受到这种情境内含的思想解放力量驱动,开始探索多维度和双向度的社会现实逻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被提出后,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关于新闻、宣传、舆论等方面的论述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热度也随着领导人任期变化而变化。

第二,面向政治现实逻辑的研究容易形成“真理制度”(Truth Regime),束缚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创新力。在福柯看来,知识本身的发展可能会形成一种权力和“真理制度”,这种制度是权力和知识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制度化、实践化的产物。[118]每个社会都有其用于区分真假话语的机制和机构,[119]18世纪的一个特征是知识逐渐变得纪律化和制度化,在知识的内容上也日益趋向同质和单一。[120]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数量上,面向政治现实逻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因为符合政治情境的需要,而被政治权力所支持和推广,虽然成为研究的主流,但研究内容呈现同质单一的趋势,如早期的“语录新闻学”和当下以领导人论述为主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福柯认为这种知识的纪律化和制度化会造成“被压迫的知识”,即“那些长期被人们忽视的、边缘化的历史知识,以及那些处在知识等级体系的下层、地方性知识、特殊性知识”[121]。当面向政治现实逻辑的研究成为一种“真理制度”,就会深刻影响新闻学界的职称、课题和发表出版,形成理念接近的专家集团,将单向度和单维度的研究立为典范,从而使得面向社会现实逻辑的研究处于被抑制的边缘化地位,最终这些所谓主流研究容易陷入被盲目崇拜和教条化的陷阱,束缚学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面向社会现实逻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在向多维度和双向度发展,但当下对政治情境、社会发展和其他学科的影响还很微弱。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122]他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面对这样的要求时,我们首先要反思当下的新闻学是否能对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支撑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否也能具有支撑作用?如何发挥支撑作用?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去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这些必须要先从新中国的相关研究进行剖析,找到其符合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规律的逻辑,才能够去思考以上问题。而当下,即使是面向社会现实逻辑的研究也大多是转向多维度的研究,却鲜有双向度的研究,更别说对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了。因此,多维度和双向度的社会现实逻辑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继续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 * *

[1] 刘海龙:《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范式危机》,《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2] 季为民:《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历史、使命和方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3] 郑保卫:《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百年形成发展历程》,《新闻春秋》2018年第1期。

[4] 林溪声:《学术自觉:建构中国新闻理论话语的历时考察》,《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5] 吴汉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6期。

[6] [法]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234页。

[7] [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8—59页。

[8] 赵超、赵万里:《知识社会学中的范式转换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人文杂志》2015年第6期。

[9] 李彬:《主持人语》,《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10] 这些书籍主要包括借鉴苏联党中央关于新闻工作政策的《联共(布)关于报刊书籍的决议》(1954年4月);学习苏联领导人关于新闻工作文章的《布尔什维克报刊文集》(1954年11月);引进苏联关于新闻理论讲义的《联共(布)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新闻班讲义汇编》(1954年4月)、《苏联共产党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新闻班讲义汇编》(1955年8月)。

[11] 《联共(布)关于报刊书籍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中文版出版声明。

[12] 《联共(布)关于报刊书籍的决议》,第1—2页。

[13] 《联共(布)关于报刊书籍的决议》,第310页。

[14] 《致读者》,《人民日报》1956年7月1日。

[15] 钱江:《〈人民日报〉1956年的改版》,《新闻研究资料》1988年第6期。

[16] 该专业的主体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停办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7] 类似的汇编主要有: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报刊列宁论广播》,1966年和1977年内部印刷使用;长江日报社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论报刊宣传》,1976年内部印刷使用。

[18] 杨春华、星华:《编者的话》,载列宁:《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19] 在此之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于1963年和1978年就曾编写过《中国报刊工作文集》,但是还未有意识转向社会现实逻辑。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中、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21] 陈力丹:《记〈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的成书经过》,《新闻知识》2018年第1期。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23] 文彦仁:《空谷足音——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闻大学》1986年第13期。

[24] 陈力丹编:《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于2017年又出了修订版,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展收录视野,收入三位革命导师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和其他社会性传播的论著和论著摘要共179篇,全面展现了他们的新闻观和传播观。该书注意保留主要观点论证的前后文字,以便再现论证的背景。考虑到19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和20世纪初的列宁距离现在较为久远,该书为每篇写了题注,增加了注释,为81篇论著配了历史照片。

[25] 李秉忠:《〈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书讯》,《新闻实践》1987年第10期。

[26] 这些编著先后主要有: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编:《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文献选读》,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吴飞编:《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经典文本导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郑保卫编:《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建明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吴飞、钱诚一、郭建斌、陈建云、严三九编:《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经典文本导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何梓华、尹韵公等主编:《新闻学概论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尹韵公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新闻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童兵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胡钰:《新闻理论经典著作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7] 这些辞典除了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相关的词条,还包括新闻业务、新闻事业以及对外国新闻和传播理论和事业的介绍(早期以批判的形式出现)。

[28] 复旦大学新闻系编:《新闻学小辞典》,《广西日报》编辑部1976年版。不少文献将该系学者余家宏等1984年编辑的《新闻学简明词典》误看作是第一本辞典。

[29] 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编:《新闻学简明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0] 夏家麟:《小评〈新闻学简明词典〉》,《辞书研究》1985年第3期。

[31] 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编:《新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2] 这些辞典先后主要有:陈力丹:《新闻学小词典》,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程曼丽、乔云霞主编:《新闻传播学辞典》,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童兵、陈绚主编:《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

[33]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4] 季为民:《〈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出版》,《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4期。

[35] 陈力丹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6] 夏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要建立在第一手材料基础上——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青年记者》2018年10月上。

[37] 参见2012年2月2日甘惜分深度访谈,此为周俊主持的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创新研究(二期)”子课题“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教材发展与创新研究”的研究内容。

[38] 童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39] 转引自余家宏、丁淦林《王中研究新闻学的经过与贡献》,《新闻大学》1995年第1期。

[40] 童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1页。

[41] 北京市朝阳区工农通讯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七三级工农兵学员编:《新闻理论讲话》,1975年版。

[42]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泰斗:甘惜分》,《新闻论坛》2014年第6期。

[43] 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4] 童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6页。

[45] 这些教材先后主要有:边静元:《新闻学简述》,湖北日报新闻研究室1981年版;徐培汀:《新闻学概论》,甘肃省新闻研究所、《兰州报》编辑部1982年版;高爽主编:《新闻学专题讲座》,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1982年版。

[46] 陈力丹:《回归新闻学本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结构的变化》,《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2期。

[47] 康荫:《新闻概论》,吉林省广播电视学校、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1982年版。

[48] 这种框架基本围绕新闻、新闻事业、新闻工作三个部分展开论述。“新闻”即探讨新闻活动的特点及一般传播规律;“新闻事业”讨论一般性质、作用和功能;“新闻工作”则讨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内容、性质、功能和作用等。

[49] 张宗厚、陈祖声:《简明新闻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第444页。

[50] 张宗厚、陈祖声:《简明新闻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51] 戴邦、卢惠民、钱辛波编:《新闻学基础知识讲座》,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该教材也是采用“新闻—新闻事业—新闻工作”三板块新闻理论框架,由于当时全国各地举办函授班,其与甘惜分的《新闻理论基础》的印刷量较大。

[52] 沿袭三板块框架的教材先后主要有: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理论教研室编:《新闻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樊炳武:《新闻学概论》,郑州大学函授教材1985年版;余家宏、宁树藩、叶春华主编:《新闻学基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成美、童兵:《新闻理论简明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郑旷主编:《当代新闻学》,长征出版社1987年版;缪雨:《新闻学通论》,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何光先:《现代新闻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何崇文:《新闻理论基础》,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王益民:《系统理论新闻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郑保卫:《新闻学导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杨思迅:《新闻学教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卢惠民:《社会主义新闻学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53] 这些教材先后主要有:刘建明:《宏观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江柳:《系统基础理论新闻学》,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李元授:《新闻信息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邵培仁、叶亚东:《新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李卓钧:《新闻理论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蔡铭泽:《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何梓华、成美主编:《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胡正荣:《新闻理论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本书编写组编:《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4]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 这些教材先后主要有:刘乃勇:《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要论》,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朱杰:《空间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57] 2005年出版过名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的教材,其中三分之二篇幅是经典论著的摘编。2007年出版过名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的教材,是15位专家各为一章的论述汇编。这两本读物尚未形成一个系统体系的教材。参见夏赞君、卿明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范敬宜、李彬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8]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9] 丁柏铨、双传学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6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编写组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61] 柳斌杰主编:《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部分由周俊编写。

[62] 冯瑶:《一部简明实用的好教材》,《中国出版》2014年第15期。

[63] 邓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闻工作》,《新闻战线》1959年第9期。

[64] 罗列:《批判新闻教育中的资产阶级路线》,《新闻战线》1958年第6期。

[65] 沈育:《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江淮学刊》1963年第8期。

[66] 宫策:《新闻与实践》,《新闻业务》1957年第1期。

[67] 参见孙雪天《从毛主席著作中学习办报思想》,《新闻战线》1960年第1期;叶飞:《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新闻队伍》,《新闻战线》1960年第3期;廖盖隆:《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办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纪念列宁诞生九十周年》,《新闻战线》1960年第4期。

[68] 李龙牧:《加强新闻学的理论建设》,《新闻业务》1962年第4期。

[69] 陈力丹:《新闻所早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方面的贡献》,《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增刊。

[7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

[7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论集》编辑组编:《新闻学论集》(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7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论集》编辑组编:《新闻学论集》(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7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论集》编辑组编:《新闻学论集》(第3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74]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论集》编辑组编:《新闻学论集》(第4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75] 陈大维:《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对待在报纸上开展批评的》,《新闻大学》1981年第2期。

[76] 闻言、秦中河:《列宁报刊活动编年》,《新闻大学》1982年第4期。

[77] 陈力丹:《不拘一格的新闻写作——读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发表的作品》,《新闻大学》1982年第4期。

[78] 辛彬:《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如何上路——读刘少奇同志有关新闻工作的论述》,《新闻大学》1982年第5期。

[79] 陈力丹:《坚持真理,尊重事实——记马克思的新闻工作作风》,《新闻大学》1982年第5期。

[80] 丁名:《试析马克思早期“人民报刊”思想——兼论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民报刊问题》,《新闻大学》1983年第6期。

[81] 陈大维:《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后期的党报思想》,《新闻大学》1983年第6期。

[82] 黎汶:《马克思心目中的“党刊”——读新发现的〈马克思一八四七年给费尔特海姆的信〉》,《新闻大学》1983年第6期。

[83] 严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社会民主党人报〉办报方针的斗争》,《新闻大学》1983年第6期。

[84] 夏鼎铭:《马克思论泰晤士报》,《新闻大学》1984年第7期。

[85] 王珏:《精辟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文献——重温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86] 沈兴耕:《谈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87] 郭镇之:《评“阶级斗争工具”说——兼论报纸的根本属性》,《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88] 王珏:《马克思和无产阶级报刊的党性》,《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89] 康荫:《论人民报刊的本质——学习马克思办报思想体会》,《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90] 陈力丹:《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报刊思想的几个问题》,《新闻学会通讯》1982年第12期。

[91] 童兵:《报刊活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形成的影响》,《新闻学会通讯》1983年第13期。

[92] 陈力丹:《马克思论巴黎公社的新闻工作》,《新闻学会通讯》1984年第3期。

[93] 范东生:《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信息传播研究的先驱》,《新闻学会通讯》1984年第5期。

[94] 该论文目前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论文库中缺失,其题目有待核实。

[95] 宗益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两点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增刊。

[96] 参见陈力丹、冯雪珺《新发表的马克思〈莱茵报〉活动历史文件考证研究——〈科隆市民关于继续出版〈莱茵报〉的请愿书〉》,《当代传播》2012年第4期;陈绚:《报刊的价值:不能让揭露“失去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审判案〉一文的原著考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3期;张辉锋、逄丽、谢丽莎:《有关〈新莱茵报公司章程〉的考证》,《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5期;吴璟薇:《马克思“人民报刊”理念提出的背景考证——读马克思关于〈莱比锡总汇报〉被查禁的系列通讯》,《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0期。

[97] 参见杨钢元、李一帆《革命时代“认真谈论政治”的杂志应有明确方针——列宁致阿·马·高尔基(1910年11月22日)考辨》,《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6期;卢家银:《马克思主义新闻政策与党内意见交流的重要文献——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考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3期;杨保军、陈硕:《无产阶级办报刊的使命——〈〈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评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6期;刘宏宇:《倍倍尔论党内思想交流与新闻传播的原则——〈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和组织章程的报告〉的考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0期;王雨琼:《共产主义试验背景下的列宁党报思想的沿承、发展与畸变——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考证分析》,《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0期;王晶:《党报要做贯彻党的纲领和策略的典范——对〈马克思和〈新莱茵报〉〉一文的考证》,《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2期。

[98] 参见刘宏宇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考证研究——马克思首篇政论文的历史背景及思想观念分析》,《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9期;钱婕:《印花税是“对以自由精神创作的作品的一种禁止制度”——马克思〈报纸印花税〉考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9期;陈继静:《书报检查、出版法与出版自由——马克思〈普鲁士出版法案〉管窥》,《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3期;张金玺、陈一点:《维护不同意见自由斗争的权利——关于恩格斯〈关于招贴法的辩论〉的考证》,《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3期;陈绚:《出版自由法与绞杀自由并存的怪现象——对马克思〈霍亨索伦王朝的出版法案〉一文的考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6期。

[99] 参见张建中《折射德国1830年代报刊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恩格斯〈刊物〉一文考证》,《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9期;路鹏程:《报刊怎样从事政治和什么样的政治——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考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3期;王晶:《马克思论报纸利益与政治——对马克思〈伦敦〈泰晤士报〉与帕麦斯顿勋爵〉一文的考证》,《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3期;陈力丹、张勇锋:《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新闻统制与抗争——马克思〈对波拿巴的谋杀〉一文考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5期。

[100] 参见王亦高《音乐是使享受和演奏协调的艺术——谈恩格斯〈莱茵省的节日〉》,《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7期;林瑞琪:《早期基督宗教传播特性分析:与恩格斯对谈(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与早期基督教〉)》,《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9期。

[101] 陈力丹:《党性和人民性的提出、争论和归结——习近平重新并提“党性”和“人民性”的思想溯源与现实意义》,《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102] 陈力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脑中”——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渊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103] 赵水福、傅显明:《列宁与新闻事业》,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104]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5] 夏鼎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报刊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6] 吴廷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7] 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8] 雷莹、邹火明:《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109] 陈富清:《江泽民舆论导向思想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10] 新华通讯社课题组编:《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

[111] 本书编写组编:《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112]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3] 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4] 参见邵华泽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朱国圣、林枫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115]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修订版。

[116] [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页。

[117] [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118] 参见刘永谋《福柯的主体结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版,第105—106页。

[119] 杜小真:《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446页。

[120] [法]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172页。

[121] [法]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页。

[12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