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扩张

书籍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作者:唐绪军
推荐阅读: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第三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扩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学科地位、教学内容、师资配备和学术培养都实现了较大地飞跃,巩固了新闻传播教育在文科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一 新闻传播教育一级学科的设立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新闻学列入文学门类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26]90年代中期,传播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以方汉奇、赵玉明、丁淦林为代表的大批专家学者呼吁设立新闻传播学的国家一级学科。199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将新闻传播学列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并将原来的八个专业,调整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正式取得与哲学、语言学、政治学等同等的学科地位,标志着中国新闻教育走向繁荣。[27]

2000年9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新闻学类专业教学条件》的通知,就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提出在师资、教学方案、教材、图书资料、专业实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为新闻传播教育指明了方向。同年,教育部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三个新闻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到2005年,新闻传播学的一级学科点已达六家,除以上三家大学外,还增加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2007年,教育部批准了两家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2004年,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将新闻学纳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九大社会科学之一。[28]



二 专业院系调整扩张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媒体呈现繁荣兴旺局面,人才缺口大。加之教育部将高校成立新闻专业的权限下放到地方省厅一级,各地新闻院系形成了一股新建和扩招的新浪潮。不少专业类院校加入到新闻教育中来,包括财经类院校、体育类院校、外语类院校、师范类院校、政法类院校、理工类院校、民族类院校等。这些院校丰富了新闻教育的内容和形态,突破了过去的文科类院校或综合大学办新闻教育的格局。[29]

1987年、1993年、1998年、2002年,教育部数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新闻学类增列一批新专业,新增了国际新闻、新闻摄影、播音、广告学等专业。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调整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年去掉新闻二字,改为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2002年增加传播学专业。根据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院本科专业目录:基本专业类别中,新闻传播学类有五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特设专业类别有两个: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

为了适应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院系开始引入网络传播教育,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成立网络新闻本科班,1999年正式招收网络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30]。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新闻学专业设立了网络传播方向,2001年,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设立了网络传播方向,同年,北京大学成立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与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相关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进入课堂。

2010年,教育部首次组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及南广学院开始招收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2012年,包括湖南师范大学在内的八所大学获教育部批准可以招收该专业学生。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网络与新媒体正式成为新增专业。

新闻传播类专业点数量方面,在1993年的66个专业点基础上,1995—1999年增加了58个专业点,五年间翻了近一倍;2000—2004年专业点扩张提速,五年间增加了335个专业点;到2005年,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在校学生达12万人。[31]

根据“2013—2017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有681所大学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有1244个专业点,其中新闻326个,广电234个,广告378个,传播学71个,编辑出版82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数字出版13个。新闻传播类本科学生接近23万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万物皆媒”,社会对泛传媒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新闻传播教育也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2016年以来,仍有不少学校申请开设新的专业点。到2018年,全国734所高校设有新闻传播类1321个本科专业点[32],其中网络与新媒体是数量增长最快的专业。截至2018年,共有207所高校获批成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33]

除了列入新闻传播专业目录的七个专业外,还有许多与新闻传播相接近的专业未纳入教指委统计范围:艺术学类有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专业;设计学类有摄影、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工商管理类有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电子信息类有广播电视工程等专业。如果加上各种泛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规模远比教指委公布的规模要大。传统新闻教育,在整个新闻传播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呈不断缩小趋势。由于这种变化,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从过去单纯培养编辑记者公关广告宣传人员,转变为培养适应性更广的泛传播人才。目标的变化,决定了新闻传播教育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全方位调整,以便与社会发展步伐相适应。

新闻院、系、专业点数量和在校生人数(1993—2018)

在快速发展中,新闻传播教育也出现一些问题,规模偏大,专业点偏多,供过于求,同质化严重,有些专业办学目标不够明确、经费和师资力量不足等。[34]



三 本科课程体系建设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闻学专业课程中,政治课和文学课一直占比较大,以复旦大学1982年课程设置为例,必修课中政史类课程有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国际共运史、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等;文学类课程以选修课为主,如中国古代散文选、中国文学名著选读、外国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史、美学、文艺评论、杂文与杂文写作、报告文学研究等;新闻专业课中,必修课分为史论课和新闻实务课,史论课包括新闻学概论、新闻理论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等四门,新闻实务课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评论工作、新闻摄影、报纸群众工作、校刊实习、省市报纸实习等。除必修课外,还有一部分新闻专业选修课,如马列新闻理论与实践、西方新闻学介绍、新闻作品研究、广播、电视、英文翻译、英文新闻写作等[35]。

80年代的新闻学专业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既继承了50年代以来新闻学专业课程重视政治课和文学课、史论和业务课并重的传统,同时又开始借鉴国际经验,引入了外国新闻事业、传播学、广播电视等课程,为接下来的专业扩张做了铺垫。

1990年,第一次全国新闻学科系主任联席会议提出和讨论了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问题。1996年10月,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成为第一批新闻类立项的项目。[36]之后确立了新闻学专业的九门主干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这九门主干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欠科学,偏重纸媒,对广播电视重视不足,欠缺媒介技术相关课程等。[37]

2003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主干课程进行立项研究,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新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分别为: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媒体导论、中外新闻传播史、媒介伦理与法规、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音视频节目制作等。与之前九门主干课相比,数量明显增多,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增加了新媒体、媒介伦理与法规、媒介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课程名称中的“新闻”逐渐被更广泛意义的“媒介”所取代。为适应媒体技术和媒体行业的发展变化,不少学校增加了数字传播技术、新媒体应用、数据可视化、整合营销传播、融合媒体等相关课程。

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要求建立一流老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网络开放课程,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截至2018年年底,新闻传播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共18门[38]。2011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截至2019年,新闻传播学科视频公开课共计14门[39]。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视频公开课,借助网络平台,令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而为整个社会所共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普及新闻传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 新闻传播研究型教育的发展


早期设立新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媒体培养有实践能力的新闻工作者,应用性强而学术性较弱。后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型人才培养受到重视,原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新闻教育,逐渐发展成两种并行的教育模式,一种是继承传统,以应用型为主,培养泛媒体从业者,另一种是偏向学术,培养学术研究者,主要体现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

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早,196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曾招收过两名新闻史专业的研究生,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新闻研究生的大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生教育被迫中断。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研究生制度。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成立并招收了85名研究生。同年,人民大学新闻系招收了8名研究生,复旦新闻系招收了4名研究生。1979年,广播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通过,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规模较小,从1978—1983年的6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厦门大学五家机构,共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377人,平均每年招收60人左右[40]。在2000年之前,新闻学硕士授权点规模相对较小,到1998年,全国新闻学硕士授权点只有25个。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发展,硕士点不断增加,2006年,全国新闻传播硕士点发展到123个[41]。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也开始出现,与国外高校研究生培养相比,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生能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2009年,“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课题组发表了《关于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考察与论证》,建议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专业型和学术型两种[42]。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其中包括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两个专业学位。同年9月,48所高校获得了首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予权,14所高校获得了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43]次年(2011年)开始招收专业硕士。专业硕士学制正常为两年,比学术型研究生的三年学制减少一年。

专业硕士的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师资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学位教育有明显不同。专业学位教育,要求着重提升学生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导向,构建由学界和业界合作的“双师型”师资结构,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在研究生培养方向上,近年受到互联网、移动应用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不少高校适时调整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课程模块也处于动态调整中,在主要课程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选修课、讲座、工作坊、读书会、在线学习、参与研究项目、机构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领域。截至2018年,全国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26个,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权点达到119个,专业硕士招生数量占47%。[44]

博士教育方面,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从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当年,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共招收了6名新闻学博士研究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招收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将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45]。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26个新闻传播一级学科授权点,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其余均在高校。此外,一些学校亦通过挂靠其他学科博士授权点的方式培养博士。

新闻传播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截至2018年)

续表

1999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为培养高层次新闻传播研究型人才创造了条件。到2013年,全国有12家单位设立了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按照设立时间分别为: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46]



五 教材出版和实验室建设


随着新闻传播教育的繁荣,教材建设也百花齐放。新闻教育前辈方汉奇教授认为,教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教育的质量,在师资和教材之间,教材的作用更大。教材一旦完成,可以直接嘉惠于学子,风行四海,无远弗届。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而且还可以同时拥有一定的学术含量,推动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47]

在新闻传播教材出版方面,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为主的高校出版社和专业教育出版社,成为教材出版的主力军。

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呈现,教育部对普通高等教育实施国家规划教材,每五年修正和调整一次,国家规划教材,对高等教育发挥导向性和指导性作用。新闻传播学类国家级规划教材,既注重理论建构,也注重实践应用层面的指导和训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国内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重镇之一,建设了多个图书品牌系列,如“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新闻与传播学译丛”,等等,涵盖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多部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是单体出版社中入选教材最多的一家。人大社涵养了很多知名的教材精品,如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魏永征的《新闻传播法教程》、蔡雯的《新闻编辑学》、彭兰的《网络传播概论》等,这些教材多次再版加印,累计发行数量高达数十万册以至上百万册。为适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需要,人大出版社推出了《网络传播概论》《新媒体概论》《数据新闻概论》《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艺术导论》《微电影创作教程》等代表性教材,为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一贯特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较强,新闻传播院系普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到媒体实习实践外,很多大学建立了实验实训基地,依托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开展校内媒体实践。这些实验实训基地包括:电视演播室、视频编辑实验室、广播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多媒体网络实验室等等。近年还有学校建立了大数据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各类校园媒体实践。从早期的报刊电台电视台,到后来的网站、社交媒体账号、自媒体号、移动APP,从单一形式到百花齐放,校园媒体的发展,与技术推动下的媒体变革同步前行,校园媒体的内容,也突破了原来以宣传为主的局限,开始向垂直纵深方向拓展,深度报道、事实核查、短视频、数据新闻、学术前沿等各类专业校媒开始涌现,一些学校还将校园媒体实践纳入课程或实践学分。

为了促进校园媒体发展,鼓励大学生投身媒体实践,近年来不少高校及媒体机构组织了针对校园媒体以及校园学生作品的各类比赛,主要比赛有: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大学校园学报新闻奖、数据新闻大赛、校园媒体大赛、“视友杯”中国高校电视奖、红枫大学生记者节等。

为推动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部2005年发布《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2005—2015年,全国共评审90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传媒学科组共评出23个示范中心,这些中心分布在:武汉大学、安徽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冈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示范中心整合了实验教学资源,包括空间、经费及人力资源,强化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应用,促进了专职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示范中心的成果包括,推动实验教学成果的产出,承担教学研究项目,指导学生发表论文或开展创新实验项目;对接了国家“双创”人才培养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技能。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结果的通知》,认定首批105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9年,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首次将新闻传播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纳入其中,共有十个项目入选。虽然这些项目还处于试验阶段,但标志着新闻传播学科向媒体实验前沿教学领域的探索迈出积极的一步。



六 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和智库


新中国成立伊始,新闻研究主要由大学研究所和媒体内设的研究机构承担。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校相继恢复重建了一批研究所(室),积极展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成立,此后又相继成立了现代广告研究中心、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所、港澳台新闻研究所和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等,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多个研究所重组为“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1999年,教育部启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相继在全国66所高校设立重点研究基地151所,其中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机构有: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这些重点研究基地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成绩显著,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4年,教育部启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目标是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创新能力进一步整合、凝练和提升,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优化配置、汇集优秀拔尖人才、形成创新团队、体现学科交叉特征。在这一背景下,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的网络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平台,分别入选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除了教育部级别的重点研究基地,各地陆续建立了省级市重点研究基地,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建立了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建立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社会舆情分析与决策支持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建立了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建立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和“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平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建立了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

在教育部、省级研究平台之外,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还建立了若干个校级科研平台,多以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命名,数量繁多。198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中国新闻史学会,以促进新闻传播学发展为宗旨,目前已成为全国范围的学术平台。在中国新闻史学会下先后成立了22个二级分会。这些分会的设立,从一个侧面说明,随着新闻传播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深度交叉融合,前景广阔。

除高校和社会科学院建立的新闻传播研究机构之外,各级记协组织、新闻学会、媒体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研究体系。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报纸工作和新闻业务,通过创办刊物交流经验、指导实际工作,同时也对新闻学理论,特别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进行探讨。从80年代起,随着新闻业的复苏,传播学的引入,新闻传播学研究迎来大发展,在此期间,大学新闻院系、各级新闻主管单位、新闻工作者协会(记协)、新闻学会、新闻研究所、报社、电视台、通讯社、出版社等,纷纷创办刊物,公开发行,出现一股办刊热潮,根据《中国新闻年鉴》,1980年以后创办的新闻传播专业类期刊超过30种,这其中的不少期刊后来入选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成为学术发表重要阵地,如:上海新闻学会《新闻记者》(1983)[48];北京日报社《新闻与写作》(1984年1月);新华日报《新闻通讯》(1984年1月,2003年改名为《传媒观察》);大众日报、山东省记协、山东省新闻学会《青年记者》(1985年1月);四川日报、四川省记协、四川新闻学会《新闻界》(1985年3月);新疆日报、新疆记协《当代传播》(1985年5月);河南日报《新闻爱好者》(1986年1月);中新社《对外报道业务》(1987年1月);湖北日报、湖北记协、湖北新闻学会《新闻前哨》(1988年11月)等。

进入网络时代,媒体下设的研究机构向多元方向发展,2011年,人民网研究院成立,次年网站上线,主要目标是服务人民网的发展,对人民网发展进行对策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研究院拿到国家课题,出版了系列蓝皮书。同一时期,新华社推出新华传媒网站,设立传媒经济、国际传播、传播研究等频道,刊登业务探讨和理论研究文章。2017年后,随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门户网站受到冷落,各类互联网公司、行业调查机构、创业公司、甚至自媒体号都加入到传媒研究行列。腾讯公司设立腾讯研究院,依托腾讯公司多元的产品、丰富的案例和海量的数据,围绕互联网法律、公共政策、互联网经济、大数据等研究方向,与国内外研究机构、智库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推出面向互联网产业的数据和报告,为学术研究、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研究支持。一些商业公司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进行舆情监测,提供各类数据、榜单、分析报告、舆情监测、品牌推广、精准营销等服务。过去由报业参与创办的各类专业期刊,一部分晋身为核心期刊,转向学术研究,如《新闻记者》《新闻界》等,一部分则随传统媒体的衰落而走向边缘化。

网络冲击带来媒体生态变化,促使媒体行业转型寻找出路。2015年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国家高端智库,瞭望成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人民日报也成立人民智库,依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围绕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大议题,面向全国各级地方,开展大型社会调查,进行理论研究和多维度测评研究。紧随其后,各地方媒体也探索向智库方向发展,南方报业集团成立南方传媒智库矩阵,由经济智库、法治智库、城市智库、教育智库、党建智库、数字政府研究院、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南方周末研究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10个智库机构组成。随着媒体职能、定位的转变,各行各业呈现泛媒体化趋势,媒体研究机构也由原来相对狭窄的新闻传播领域,扩大到与各个领域交叉融合的蓝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