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嬗变轨迹

书籍名:《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作者:唐绪军
推荐阅读: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嬗变轨迹,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变迁,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经历了草创期、快速扩张期和深化拓展期三个阶段。



一 专业期刊的草创期(1949—1977)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全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数量极少,正式出版发行的仅有7种(见表1)。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顺利接管了原国民党所属媒体,继而顺利实现了对民营新闻媒体的公有化改造,确立了“党领导新闻媒体”的管理体制。但在新中国成立数年内,我国并无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1951年,新华社创办了内部期刊《新闻业务》(“文化大革命”后,以《新闻战线》刊名恢复出版,并由人民日报社主办),虽然发行量不断扩大,但出版周期并不确定,到1956年仅出版36期,且内容很少改进,很难满足读者的要求。与此同时,这时期的新闻宣传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未能实现从政治斗争到经济报道的转移,片面强调新闻媒体的阶级性和宣传灌输,传播效果欠佳等,[5]急需总结新宣传体制下的新闻报道规律,推动全国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表明要深入总结经验教训,扩大报道范围,增加新闻报道量,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报道文风。此次改版实际上是从战争年代的“革命报纸”向和平年代的“执政报纸”进行转变的初次尝试。[6]在此背景下,《新闻业务》宣布改版:“我们迫切需要通过一个业务刊物,在新闻理论和实践方面,更广泛地进行研讨,并有计划地介绍新闻知识,交流经验,系统地总结工作,以提高新闻报道水平。”[7]此后,一批新闻实务类期刊,如《军事记者》《新闻采编》等先后创刊。“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实务期刊先后停刊。1972年,以转播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契机,带动中国广播电视业快速发展,广电等专业期刊顺势创刊。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呈现以下特点:

(一)专业期刊多为内部期刊,以不定期发行为主。1956年改版后的《新闻业务》仍为内部期刊,主要刊登新闻理论相关论述、新闻业务问题讨论、新闻编采工作经验、编辑札记等,兼及国内外新闻史料、著名通讯社、报刊介绍等,报道内容逐步多样化。创刊于1958年的《解放军报通讯活页》(后更名为《军事记者》),创刊初期主要是面向师级以上宣传部门和本报特约记者及通讯员的内部期刊,不定期发行,直到1983年才公开发行。

(二)坚持业务导向,鼓励学术争鸣。这一时期的专业期刊及时总结新闻宣传中的采写编评摄等业务规律,积极传播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等专业领域的先进经验,对全国新闻宣传事业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尤为可贵者,当时的专业期刊鼓励学术争鸣,如《新闻战线》1958年第7期发表了方汉奇的《话“号外”》,韩光智随即发表《评方汉奇同志对“号外”的看法》,质疑方汉奇的观点,而后方汉奇再次发表《再谈“号外”——兼答韩光智同志》,两者的争鸣甚为热烈。由此奠定了专业期刊倡导学术争鸣的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在“政治挂帅”的背景下,彼时期刊推出了支持“反右”和“大跃进”的文章,在关于“报纸的商品性”的争论中,原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教授遭受错误批判,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主办单位以媒体机构为主,期刊定位注重指导业务实践,学术性弱。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报纸数量迅猛增长,广播事业蓬勃发展。[8]为促进报刊事业的发展,《新闻战线》《军事记者》《新闻采编》这类以指导报刊实践为宗旨的期刊应运而生。“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新闻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广播电视事业仍取得了一定成绩,1970年恢复了彩色电视研制工作,并于1973年开始试验播出,催生了《现代视听》《广播与电视技术》等专业性期刊。

(四)学界专业期刊诞生,主要介绍国外新闻传播发展实践。1961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办《国际新闻界简报》(后更名为《国际新闻界》),创刊初期也是面向教师发行的内部资料刊物,且不定期发行。主要介绍国际新闻界的动态和有关资料,作为教学资料内部发行,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成为中国学术界窥探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

表1 1949—1977年中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情况

续表

概言之,该期内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种数少,期刊内容侧重于新闻宣传实务,学理色彩较弱,但大多由中央级媒体、行业协会或政府机构创办,综合影响力大,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新闻战线》是新中国最早出版的实务类期刊,《军事记者》是由解放军报主办的全国唯一军事新闻专业期刊。作为行业或专业领域的老牌期刊,此期内创办的7种期刊均出版至今。《国际新闻界》已发展成为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权威期刊。



二 专业期刊的快速扩张期(1978—1992)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社会迎来了蓬勃大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大发展。据统计,从1980年1月到1985年3月的5年时间,每一天半就有一家报纸复刊或创刊。[9]与新闻事业大发展相对应,中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也进入迅速扩张期,从1978—1992年期间共有46本期刊创刊,年均创刊量达3.3本,其中1984年、1985年和1987年期刊创刊量均高达6本,堪称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黄金发展期。这一阶段所创办期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办刊主体多元化。这一时期的办刊主体主要分为学院派、协会派和媒体派。[10]媒体派期刊依然占据多数,但此期内期刊主办单位以省级媒体机构为主,包括上海解放日报社、北京日报社、山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日报社、四川日报社、浙江日报社、河南日报社等,说明随着地方媒体的大发展,总结地方媒体运营经验和发展模式是这一时期创办期刊的主要意图。作为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学院派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复旦大学)和协会派期刊(上海市编辑学会、新疆记协、中国报业协会、中国产业报协会、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协会等)开始迅速崛起。表明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正在突破由媒体机构主导的格局,高校院所和行业协会也成为主办专业期刊的重要力量。

(二)期刊定位精细化。随着新闻传播业的深入发展,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定位更加精准,更加重视凸显细分专业特色。就业务细分而言,实现了对采访、写作、编辑、出版、发行等新闻传播业务链条的贯通覆盖(《中国出版》《新闻与写作》《编辑之友》《编辑学刊》《采写编》等)。就媒体类型而言,实现了对报纸、广播、电视、图书等媒体全覆盖(《视听界》《视听纵横》《报林》等)。表明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细分活力进一步释放,实务性期刊得到新一轮大发展。

(三)期刊发展精品化。由于坚持创办精品期刊的价值取向,加之该期内新闻传播业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一时期创刊的期刊整体发展态势好,《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大学》《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科技与出版》《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均发展成为新闻传播领域影响较大的CSSCI核心期刊。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是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大发展和大繁荣期,但也是大变革期。现今被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收录的15种新闻传播专业期刊中的9种就创刊于这一时期。同时,现已停刊的13种期刊中有7种期刊也创办于这一时期,分别是:1982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创办的《印刷信息》(后更名为《网上出版》),1982年开明出版社创办的《出版史料》,1984年工人日报社创办的《新闻三味》(后改为《当代劳模》),1984年湖北电视总台创办的《媒体时代》,1986年由22个省市新华书店联合出版的《图书发行研究》,1987年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创办的《中国地市报人》(曾用名《地市报信息》),1992年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创办的《新闻出版交流》。



三 专业期刊的深化拓展期(1993—2019)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大解放和新飞跃,一些实力较强的媒体机构通过组建传媒集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新闻传播实务期刊提供了物质保障。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闻传播类专业成为高校中热度最高、发展最快的人文社科专业之一,为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993—2019年共有55种期刊创刊,年均创刊2本,其中1994年、2001年各有5种创刊,1993年、2004年、2015年和2016年各有4种创刊。这一时期创刊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主要特点有:

(一)学术期刊快速崛起,期刊的学理性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主办单位以高等院校(武汉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西大学、清华大学等)和行业协会(湖北省编辑学会、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山西省文联、广西期刊协会、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为主,带有浓厚的学理色彩。1994年,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主办的《新闻研究资料》更名为《新闻与传播研究》,它以“代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领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办刊追求,继承发扬重视学理研究的传统,引入并推行国际通行的双向匿名评审制,极大提升了学术期刊编辑的规范化水准,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期刊领域不断拓展,学科交叉类期刊迅速壮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播学教育在中国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更加注重传播学理论创新及跨学科交叉发展,所创办的期刊《对外传播》《符号与传媒》《文化与传播》等均是在传播学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同时,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媒体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学术新知和理论指导,《网络传播》《科技传播》《新媒体与社会》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时期的期刊需求。

(三)传媒市场变化剧烈,传媒机构及行业协会创办的期刊遭遇困境。21世纪以来,传统媒体遭遇互联网媒体的严峻挑战,特别是新闻出版发行行业面临断崖式下滑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机构及行业协会主办的媒体也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一时期创办的期刊中已有6种期刊停刊,分别是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电子出版分会1994年创办的《电子出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研究会1995年创办的《年鉴信息与研究》,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1996年创办的《中国电子出版》(后更名为《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湖南日报》2001年创办的《新闻天地(上半月)》(原《新闻天地》),山西省文联于2006年创办的《记者观察(下半月)》,2013年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创办的《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另有两种期刊被合并,分别为江苏广播电视总台2005年创办的《广告大观(媒介版)》[后被并入《广告大观(理论版)》]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2007年创办的《新闻爱好者(理论版)》(后被并入《新闻爱好者》)。这一时期是中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年创刊量逐步稳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报社、出版社和电视台历来是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积极支持者,但在传统媒体主营业务下滑的背景下,它们也会减少对专业期刊的投入,从而导致此类期刊的停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