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第7页

书籍名:《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作者:陈舜臣
推荐阅读: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txt下载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笔趣阁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顶点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快眼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第7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医生和护士的宿舍都在医院里面,对病人来说,这也是一种随时可以依靠的信赖感。
    周日的医院比平时安静许多,走出院门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到周末,住在近郊的人就会将从自家带来货物摆放在广场、道路及露天市场上,他们的马车、毛驴车、卡车甚至自行车上都堆满了货物,卖完自家货物后,人们常常会在其他摊点购买自己所需的东西。
    人头攒动之下带来了远超平日的无限活力,我们一行只得随着人流缓慢前行。
    
    从张骞到帖木儿
    0 1
    关于喀什的最早记载,始见《汉书·西域传》:
    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两千人。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所谓“市列”,就是店铺林立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露天市场。关于市列,《汉书》中还有“坐市列,贩物以求利”的语句。
    《汉书·西域传》分上、下两卷,上卷涵盖二十八国,下卷涵盖二十五国,但国中“有市列”者却只有疏勒一处。
    汉代的疏勒人口不足两万,只能算得上是西域诸国中的中等国家而已。除人口三十万的大宛、四十万的大月氏、六十万的康居、六十三万的乌孙等大国外,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国家还包括只有八万人的龟兹、两万四千五百人的的姑墨和三万两千一百人的焉耆等。总之,比疏勒大的国家并非少数。但是,对于这些国家的描述,却没看到关于“市列”的只言片语。要说这些国家没有集市、店铺,当然是不可能的,也许是规模较小的缘故吧,典籍中只做了代表性的列举。
    此外,《汉书·西域传》对西域其他各国也有相关评价。关于龟兹,说其“能铸冶,有铜”;对于姑墨,强调其“出铜、铁、雌黄”;提到且末国,夸赞其“盛产蒲陶(葡萄)诸果”……这些名物基本上都代表了上述各国驰名西域的特色。对于大宛国,“俗、嗜酒”的记载最为引人注目,我想,也许该国国民大都比较喜欢喝酒吧!
    总之,在两千年前,喀什便以集市之盛而广为人知。
    横卧在天山和昆仑山间的塔里木盆地,是一个东西长一千四百公里、南北宽五百公里的广袤之地。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国家呈环状绕其四周,喀什则正好位于环线的最西端。所以要想走出环线去境外,喀什就成了必经之地。
    如果说西域的东大门是敦煌,那么西大门当属喀什无疑。从敦煌入西域,经楼兰后沿昆仑山脉西行至喀什和伊吾(即哈密)为一路;出吐鲁番,最后沿天山南麓至喀什为一路。分出两条不同线路,前者为西域南路,后者为西域北路。
    不过,西域北路实际上是沿天山以南行进,因此也被称为天山南路。这种既是北路又是南路的说法,乍一听确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在这里还要赘述一句,《汉书·西域传》的开头称天山山脉为北山、称昆仑山脉为南山。
    从喀什出环线向西行进,就能到达位于中俄边境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从乌恰县再往西走,便会到达伊尔克什坦这一边境小城。然后越过西北方的捷列克山,再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奥什州经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费尔干纳,最后到达浩罕。这就是汉武帝的使臣张骞走过的线路。另外,由莎车经塔什库尔干,然后越过帕米尔高原,即通常所说的去往天竺的道路,也是由北路途经喀什。这样一来,利用地处交通要塞的优势,喀什的物资储备便借助集市贸易丰富了起来。和同级别的城镇相比,喀什的露天集市规模自然要大得多。
    现在,喀什的传统集市依然存在,但这再也不是支撑当地发展的唯一途径了。时至今日,这里的现代化工厂早已不在少数。
    集市上的物品或者摆满货架,或者依次摆放在铺了垫子的地面上。也许是正赶上了好季节,大蒜和油桃到处都是。油桃,就是把桃树嫁接至同属的李树后结出来的果子,比桃子略小,但果皮光滑,没有桃毛。
    日本将这样的市场称为早市,这边的早市也是上午最为热闹。
    
    0 2
    要说“喀什小史”,就必须先写一写张骞出使西域途经此处的故事。虽说张骞并没有在喀什青史留名,但从他的出使路线推测,要说他未经过喀什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借助露天集市将各地物品拿来交易,并通过收取交易佣金而过上平静生活的喀什,注定会登上历史的舞台,而张骞的到来正好为这里开辟了新生的道路。
    那么,张骞是如何来到西域的呢?对此,我们不妨略做思索。他自然不是心血来潮地独闯天涯,而是接受了汉武帝的敕令。那么,汉武帝又为何要往西域派遣使者呢?
    一直以来,西汉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匈奴的袭扰。随着秦朝一统中原,匈奴也随之在北方迅速崛起。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同时,也修筑了万里长城以御匈奴,匈奴之强大也可想而知。对于继承了秦王朝衣钵的汉王朝来说,匈奴问题可谓首患。由于胶着于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因此在建国之前,汉王朝并无余力消灭匈奴。更甚者,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单于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境内),几乎全军覆没。刘邦当时能摆脱危机,突出重围,全凭收买之策——向匈奴单于之妻阏氏赠宝行贿。而这也成为大汉光辉历史上的最大耻辱。
    高祖之后,文帝和景帝统治的近四十年间是汉朝休养生息的阶段,在此期间,国力得到巩固、增强。对于景帝的继承者汉武帝来说,解决长期以来面临的匈奴威胁将会成就他名垂青史的不朽功绩。
    当然,此时也是匈奴最为强盛的时期。虽说汉朝此时国力充实,但要击灭匈奴,汉朝还需寻求强大的同盟国。那么,这样的同盟国会出现吗?会,它就是月氏国。月氏国被匈奴打得七零八落,并在匈奴的不断侵扰下被迫向西逃亡。月氏前国王为匈奴所杀,其头盖骨被做成了酒杯,而匈奴单于经常用此酒杯饮酒。这样的奇耻大辱岂能隐忍?月氏族对匈奴的愤恨之情可想而知,因此也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成为与汉朝一起夹击匈奴的可靠盟友。
    “和月氏结盟,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心里盘算着。
    然而如何才能和西逃的月氏取得联系呢?又以何由派遣使节呢?有人愿意担此重任吗?虽然有诸多疑惑,但汉武帝还是开始招募使节。
    月氏逃到了遥远的西边,据说在天山的另一侧,要寻求他们的踪迹,就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这对使节来说,可是最大的危险。也许因为这样的顾虑,所以应召之人寥寥无几。
    “若陛下不弃鄙贱,微臣愿西去结好月氏……”
    说出这一番话的人就是张骞。这位出生汉中,当时还属于下级官吏的青年雄心万丈,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出使月氏的使节,困难自然不言而喻,不过一旦促成两国结盟,那将会立下抗击匈奴的首功。张骞也许就是带着这样的宏伟梦想毛遂自荐的吧!
    张骞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除了百人左右的随从外,还有一个名叫甘父的匈奴降者作为使团向导。张骞一行过陇西刚进入匈奴境内,就被匈奴所获,他也被带到了单于面前。
    “尔何故要前往月氏?”单于冷笑地问道,“月氏在我北方,难道我会容你坦然前往?若我匈奴遣使越你汉境,汉廷岂能答应?我今拘你在此,尔之命也。”
    当时的匈奴首领是冒顿单于之孙军臣单于。张骞在匈奴十余年,娶匈奴女子为妻,并有了孩子,看起来俨然和匈奴人无异。后来,匈奴对他的监视也逐渐放松下来,张骞也因此伺机向西逃去。
    正如军臣单于所说,月氏在匈奴的北边,准确地说应该是西北方向,相当于现在的伊犁地区。然而他们也并非在此久居,也许是和伊犁当地的强国乌孙发生了摩擦,最终还是往西南方向迁移了。如果月氏当时还在伊犁,张骞就不会途经喀什了。
    匈奴是“行国”(游牧王国),匈奴单于居住的帐篷,即王庭,会因季节变化而不断迁移,所以我们无法得知张骞在匈奴的具体居所。不过,从他逃出数十天后到达大宛来看,可以想象他当时是在甘肃境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虚胖:健脾、祛湿、补气 心流:棋盘上的她 导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生而摇滚 日本失落了吗:从日本第一到泡沫经济 暗知识: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