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译诗漫笔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文学理论 > 译诗漫笔

拨开直译意译之雾

书籍名:《译诗漫笔》    作者:飞白
推荐阅读:译诗漫笔txt下载 译诗漫笔笔趣阁 译诗漫笔顶点 译诗漫笔快眼 译诗漫笔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译诗漫笔》拨开直译意译之雾,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好像是自古有翻译以来,就有直译意译的争论。在西方有“七十子”的直译对西塞罗的意译,在中国有支谦、道安的直译对鸠摩罗什的意译,直译意译之争两千年来没有止息,似乎成了翻译中日常遇到的基本矛盾。

但本书开头已经提到,在我看来,直译意译作为翻译基本矛盾是个表面现象,这种两分法含糊而不科学,所以争了两千年还是迷雾一团。因此我们最好不要囫囵吞枣接受直译意译两分的观念,而该先考察一番所争的直译和意译到底是怎么回事。

直译意味着什么,比较而言,还算相对明白。对于“直”的概念,可以理解为:

1.指“literal”:直译的英文literal translation意思是照原文的字面译,不作改动或只作最低限度的改动;中文的“直”也可理解为“direct”——直接译原文词义,用卡特福德(John Catford)的术语,就是采用其“无条件概率”词义(不考虑上下文语境条件和联想意义,而无条件地采用词典基本释义)。

2.指“straight”:直线式地译,不改动或尽量少改动原文句法结构和词序。

第一条表示看重原文词义信息,向源语词义倾斜,第二条表示看重原文语法信息,向源语语法倾斜。直译总的倾向就是向源语倾斜或“源语取向”(SL bias),拘泥于源语的句法、词序、词性和词义,也拘泥于源语意象和成语等。

直译的优点是能保留原作文本的若干特色,但这只是可能性而已,实际保留的东西不多。因为直译只关注词义语法层面,忽视文化、艺术形式、风格、功效等层面,导致原作文本的重要特色大都丢失。直译的另一缺点是导致译文难解(不达)和误解(不信)。直译者以“忠实”为标榜但往往事与愿违,既背离原作,更背离原作者的风格,奴隶式的忠实很容易酿成奴隶式的反叛。如“smoke free”(无烟区)译成“吸烟自由”,“goose flesh”(鸡皮疙瘩)译成“鹅肉”,还有人编出故事说:骚扰者老是骚扰一位女生,女生烦透了,爆出一句:“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而这句话逐字直译为“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却变成欢迎词了。这是编的笑话,但直译在诗翻译中闹的真笑话也实在是够多的。

当然有高水准的直译,但首先必须排除错译。

直译者说“直译不是word for word,不是死译”,对的。不过直译和word for word翻译间难画明确界限。

如果说直译的概念和倾向还算明白的话,那么“意译”的概念和倾向就一发糊涂了。英文free translation的意思只是离开literal translation而自由,但对如何自由法及自由的范围没有说明;中文“意译”一词中,“意”的概念也无边无际,可能作各种解释:

1.指原文的“语意”(meaning),指的不是literal的字面词义,而可能是:

Semantic meaning即“语义”,纽马克倡导的“语义译”,其实不过是改良的直译,但为此就要求稍微“顺”一点,即要偏离源语语法,也不过分拘泥于源语词序;

Associative meaning即“联想意义”,为此要偏离原文的指称意义(denotative meaning);

Contextual meaning即“语境意义”,为此要偏离原文的词级、短语/从句级的孤立意义。

2.指原文的“大意”(general idea),在对语篇融会贯通基础上灵活翻译,机动范围要超出句级,可能改变原文结构,乃至形成“译述大意”(paraphrase)。

3.指原作的“意图”(purpose),或语篇功能,为此可改写原文,如功能派所描述的,乃至形成重新创作。

4.指“得意忘言”,设作者的“意”在言外,译者为了译原作者的“用意”(intention)或“真意”,或为了译出“意境”或“神韵”(但这些概念都是无法认证的),而不受作者之“言”束缚。

5.指“得意忘形”,丢弃原文的文化因素或形式特色,译文可能全盘归化,以致形象大变。

6.指“写意”,在翻译中写入译者的体会或所感(feeling),译者可能借题发挥,而离开原文的文本。

7.也可能指发挥译者主动性的“任意”或“随意”,以译者之意取代作者之意,从而超出翻译的边界。

意译追求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可能有如下各种:

1.追求表现原文的联想意义或语境意义,为的是使译文真切地传达原文意义。

2.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法,尤其是理顺句法和词序,为的是使译文读起来顺畅。

3.追求运用译入语的习惯用语、成语,为的是增添译文的文采。

4.追求归化于译入语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形象典故,如奈达所主张,使译文读起来没有洋味,更为读者喜闻乐见。

5.追求文体的归化,如用中国诗词格式翻译外国诗。

6.虽如实翻译原作中的外国文化习俗、形象典故,但在译文中加入解释性话语。

7.如前所述的追求表现原作者的“用意”、“真意”、“意境”或“神韵”。

8.追求译者自己的美学标准、美学风格,而置原作者的风格于不顾。

9.追求译者自己才情的发挥,觉得原作意有未尽而加以补充,或觉得原作不妥而加以修饰改写,目标就是和原作者一比高低。

10.迎合读者的教育水平,例如作通俗化处理。

11.迎合读者的口味或时尚,投读者所好而改变原作风貌。

12.按照领导、客户、赞助人提出的翻译任务、目的或要求,改变原文形式或内容,或改编,或节译,或突破原文限制进行制作。

13.出于意识形态或对外宣传效果等考虑,对原文删改或重写。……

这张表还远远没开列完。可见,所谓的“意译”其实五花八门,“free”的程度不同,方向目的各异,也并不全是向译入语倾斜或向读者倾斜,无法加以归纳。其中有高水准的翻译,也有远离原作不着边际的翻译,要看所译文本类型和功能,才能对其存在理由作出评估。

结果,直译意译之争便成了一场《三岔口》式的摸黑战,争论双方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弄不清是“什么样的直”对“什么样的意”——原文语意或大意?作者用意或真意?译者写意或任意?搞不清对象和阵营。例如我译诗追求的本是模拟再现原诗作者的风格,却被直译派归入意译派来抨击,而实际上我对偏离原作的直译意译都完全不认同。

那么,有个问题就提上日程了:既然你否定直译意译两分法,那么(除了本书开头谈的翻译三型外)你认为该怎么具体分析翻译方法或翻译取向呢?

我将在下一篇文中提出我的方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 翻译之艺术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