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译诗漫笔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文学理论 > 译诗漫笔

第三辑

书籍名:《译诗漫笔》    作者:飞白
推荐阅读:译诗漫笔txt下载 译诗漫笔笔趣阁 译诗漫笔顶点 译诗漫笔快眼 译诗漫笔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译诗漫笔》第三辑,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诗的世界百花齐放,风格人人不同。风格译的目标就是努力呈现诗风之争奇斗妍,而不是把不同风格纳入同一规格、同一模子,哪怕是“好”的模子,如“顺”或“流畅”。



译诗需要敏锐听觉


诗和音乐自古以来紧密相联。《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中国的风雅颂全是咏唱的,西方诗歌名词lyric出自希腊的琴歌,elegy出自希腊的笛歌,希腊神话中各种艺术由九位缪斯分别职掌,其中音乐和抒情诗两样,却是由同一位缪斯欧忒耳佩掌管的,她的形象也是在吹奏着双管笛。虽然到了现代诗和音乐表面上渐行渐远,但本质上仍不可分割,尽管诗现在已不唱了,也仍称“诗歌”。

诗与音乐一样,要“声依永,律和声”,一个单音发出后迅即在空中散去,要有音应和才产生和声,这既是音乐共鸣,也是情感的共鸣。我们不妨来先听听诗的姐妹——音乐的声音。音乐没有指称意义,其单个音如C调do的意义(定义)是音频“262赫兹”,mi是“330赫兹”,sol是“392赫兹”等,并不含语义或情感功能。可是一旦几个音结合而相互作用,马上就产生艺术效应并富有意义了。请听:

do mi sol sol…do do mi sol sol…这是春光烂漫的“蓝色的多瑙河”;

do mi mi do fa mi re…这是流淌着无边哀愁的“如歌的行板”;

mi sol sol…mi re do…这是远离故土“思故乡”;

mi sol…sol la do…这是壮怀激烈“满江红”;

mi mi mi do…这是不可阻挡的命运在敲门;

sol sol mi re la sol la do re…这是“二泉映月”在娓娓倾诉;

而sol do do do mi re do re mi…则是“友谊地久天长”……

音乐相当于马拉美理想中的“纯诗”,诗歌语言虽含指称意义而难成为“纯诗”,但也已经不是“陈述”,而与音乐同构。音乐性和留白一样,也是诗最微妙的部分,即便在自由诗、散文诗中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是从显性存在转为了隐性而已。译诗艺术由此而与信息译有重大区别。所以作为诗歌译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听觉。

我们可以挑几首著名的“音诗”来作具体分析。The Splendour Falls on Castle Walls(《辉煌的夕照》)是丁尼生的一首著名音诗,丁尼生在英语世界被称为“具有最敏锐听觉的诗人”,艾略特也赞他为“最伟大的音律大师”。这首《辉煌的夕照》是他的长诗《公主》中的一段抒情插曲,诗中歌咏回声,字里行间也充满着回声效果,历来为人称道。原文基本节奏是抑扬格四、五、六音步,每小节里的诗句排列由短到长,又用了大量的行内韵即腰韵:每节的第一、三行都在行内自相押韵,第六行的结尾词“dying”则三次回荡,造成幽谷回应、渐远渐弱的效果。回声效果就是这一切手段共同营造出来的。译者要通过听觉充分感受其风格韵味并谙熟于心,才能在跨语言重写中作综合模拟:



The splendour falls on castle walls

And snowy summits old in story:

The long light shakes across the lakes,

And the wild cataract leaps in glory.

Blow, bugle, blow, set the wild echoes flying,

Blow, bugle; answer, echoes, dying, dying, dying.



O hark, O hear! how thin and clear,

And thinner, clearer, farther going!

O sweet and far from cliff and scar

The horns of Elfland faintly blowing!

Blow, let us hear the purple glens replying:

Blow, bugle; answer, echoes, dying, dying, dying.



O love, they die in yon rich sky,

They faint on hill or field or river:

Our echoes roll from soul to soul,

And grow for ever and for ever.

Blow, bugle, blow, set the wild echoes flying,

And answer, echoes, answer, dying, dying, dying.



辉煌的夕照映着城堡,

映着古老的雪峰之巅;

长长的金光在湖面摇荡,

野性的瀑布壮丽地飞溅。

吹吧,号角,吹吧,惊起那荒野的回声,

吹吧,号角;回声呼应,一声声轻了,更轻,更轻。



听啊,听仔细!它微弱而清晰,

越去越远却越明朗,

啊,又远又甜,传自峭壁悬岩,

精灵之国的号角在隐约吹响!

吹吧,让我们听那紫色的幽谷回应,

吹吧,号角;回声呼应,一声声轻了,更轻,更轻。



爱人啊,回声在天边溶化,

在山野,在河面熄灭,消散;

咱俩的回声在心灵间应答,

却不断增强,永远,永远。

吹吧,号角,吹吧,惊起那荒野的回声,

呼应吧,回声,呼应,一声声轻了,更轻,更轻。

(《世界在门外闪光》,飞白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97页)



这里以第一节为例,分析一下其音乐元素。先把轻重音格律标注如下:



可以看出:第一、二行的抑扬格音步是正规的,第三、四行中就作了一点变化;第五、六行中抑扬格的规律被打破,出现一行中有七个重音以及重音互相碰撞的“拗格”,给人一种回声在山岗间回荡散射、渐乱渐弱的感觉。再看看韵式:第一行的行内韵是falls—walls,第三行的是shakes—lakes;第二、四行的脚韵是story—glory,以双音节押韵前重后轻,这叫“阴性韵”;第五、六行的脚韵flying—dying也是阴性韵。因此整个诗节的韵式是:(aa)b, (cc)b, d(ddd),其中加括号的是行内韵。

除抑扬格和阴性韵不能体现外,中译文对这些元素尽量作了模拟,如第一行押行内韵“夕照——城堡”,第三行押行内韵“金光——摇荡”等,译文各行“顿”数是四、六、八:



辉煌的|夕照|映着|城堡,

映着|古老的|雪峰|之巅;

长长的|金光|在湖面|摇荡,

野性的|瀑布|壮丽地|飞溅。

吹吧,|号角,|吹吧,|惊起那|荒野的|回声,

吹吧,|号角;|回声|呼应,|一声声|轻了,|更轻,|更轻。



诗中惊起回声的是号角,也许是猎人的号角。角声融入自然幻化为精灵之国的号角,接着又引起了心灵间的回声应答。其中又包含着丁尼生的时间主题,每小节结尾的“dying, dying, dying”既表示回声渐轻渐弱,也有音响的象声功能,还含有“死去,逝去”的意思。——时间是时时刻刻都在死去,而又永生不死的。诗人把这一特性应用于自然和爱情:这二者也时时都在死去而又永生不死。按:英语动词“die”有“死,凋谢,衰亡,结束,减退,(火)熄灭,(声)渐轻,(光)渐弱,(风)渐息”等词义,诗人运用词义往往不限单义,这里的“dying, dying, dying”就是如此。中文译作“轻了,更轻,更轻”,是照顾其主要含义和音响功能,却无法兼顾扩展和联想意义“死去”。十分遗憾,这使本诗哲理性内涵的深度受损。假如把结束句直译为“吹吧,号角;回声呼应,一声声死去,死去,死去”呢,则中文不通,变成“死译”了;设或折中一下,改译为“一声声消逝,消逝,消逝”呢,是说得通的,境界虽好但回声效果稍差。由于体现“音诗韵味”是成败关键,遂决定选择原译方案。

这首诗是说明押韵和音步的良好素材。但译诗中日常遇到的音乐性元素还有很多,除押韵外最重要的,在外国诗中大概是元音协同(assonance)和辅音协同(consonance与alliteration),在中国诗中是平仄声调和双声叠韵(哪怕是在现代诗中)。我们不妨再举两个例子。

这是丁尼生的一首精致的小诗《鹰》(The Eagle),它的格律非常简单,抑扬格四音步,“aaa, bbb”的韵式,像一首上下阕变韵的“浣溪纱”,篇幅精练而音、形、义融合无间,音乐性、意象性俱佳: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这是鲜明有力的音象兼意象组成的速写,试着朗读,读者会有上升到了鹰的立足点和崇高境界之感。作者的音乐手段就是辅音协同和元音协同。上阕写鹰的静态,但第一行里作者就连用三次爆破音“cl”和“cr”的辅音连缀,配以短促有力的元音“æ”和“u”,让鹰登场亮相就突显了铁钩般的爪和喙,力透纸背,我在中译文中则用“弯钩”和“紧抠”(辅音g和k)模拟之。第二行突然变调,改用舒展的长元音“ou”和软性的辅音“l”重复,描写鹰身处的崇高开阔境界,中译文则用“凉、阳、蓝”等舒展的平声字模拟之。下阕写鹰的动态,作者用“r”音表现海面的挛缩,用“w”音表现鹰眼的锐利,译文则用“皱缩”“搜索”“霹雳”“落”等双声、叠韵手法表现鹰的威势。译诗对音乐性的模拟不可能是每音每字刻板模仿,只能是总体风格的综合模拟:



他用弯钩的手紧抠山岩,

在荒凉地带,在太阳身边,

立在蔚蓝世界环抱之间。



大海在他的下方皱缩,

他站在山城之巅搜索,

并像霹雳一样自天而落。

(同上书,123页)



再举里尔克的名作Der Panther(《豹》)为例:



Sein Blick ist vom Vorübergehn der Stäbe

so müd geworden, daß er nichts mehr hält.

Ihm ist, als ob es tausend Stäbe gäbe

und hinter tausend Stäben keine Welt.



Der weiche Gang geschmeidig starker Schritte,

der sich im allerkleinsten Kreise dreht,

ist wie ein Tanz von Kraft um eine Mitte,

in der betäubt ein großer Wille steht.



Nur manchmal schiebt der Vorhang der Pupille

sich lautlos auf —. Dann geht ein Bild hinein,

geht durch der Glieder angespannte Stille —

und hört im Herzen auf zu sein.



(他的目光因不断闪过的铁栏

而疲倦,再也容不下别的一切。

他觉得只有千根铁栏在眼前,

千根铁栏之外再没有世界。



他迈着强劲而柔软的脚步,

转着狭小而封闭的圈子,

仿佛一场绕着圆心的力之舞,

其中晕眩了一个巨大的意志。



只有偶尔,瞳孔的帘幕无声地

抬起:一幅图象摄入了眼界,

穿越沉寂而绷紧的机体,

终于进入心房而寂灭。)

(《诗海游踪》,飞白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55页)



这里只细说第一节。这一节里诗人把“Stäbe”(铁栏)一词重复三遍,在其周围又用“tausend, hält, Welt”等词中辅音“t”的协同和“hält,gäbe”等词中元音“ä”的协同,对Stäbe给以支撑和加强,着意渲染主人公“豹”在铁栏密密层层围困中的囚徒处境。“tausend Stäbe”(千根铁栏)是极言其多,现实中的铁笼可能有百根的铁栏,不至于有千根。但当豹在笼中不断转圈时,铁栏连续不断闪过眼前,一圈一圈无穷无尽,就幻化成千根了。从这种音义互动手段运用中可见里尔克的匠心。译文模拟原诗用音响营造层层铁栏意象的手法,选用“一切—眼前—千”等声母“q-”的重复,“断—闪—千——栏—倦”等韵母“-an”的重复,来协同和加强“千根铁栏”意象,渲染了单调而厌倦的氛围。

音乐元素不限于行末是否押韵,在诗中可谓无处不在,译诗者不应听而不闻,无动于衷。在译文中怎样重新表现音乐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前提是要有能感受音乐的耳朵。只要真切地听到了,充分地感受了,译者自会寻找途径,努力把感受转化为表现,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 翻译之艺术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