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译诗漫笔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文学理论 > 译诗漫笔

镣铐,还是翅膀?

书籍名:《译诗漫笔》    作者:飞白
推荐阅读:译诗漫笔txt下载 译诗漫笔笔趣阁 译诗漫笔顶点 译诗漫笔快眼 译诗漫笔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译诗漫笔》镣铐,还是翅膀?,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译诗而体现音律不易,经常要在音和义之间协调取舍,因此这件充满甘苦的工作就被形容成“戴着镣铐跳舞”。但是一切比喻都是跛脚的,这个比喻也不够贴切。其实,译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都离不开形式,诗和舞蹈之需要音律是一样的。镣铐对于舞蹈是外加的,可以解脱的,但音律之于舞蹈却是内在而不可弃去的。所以真正的舞者、诗人或译诗者都不会视音律为镣铐,而视之为舞和诗飞翔的翅膀。若弃却(广义的)音律,舞和诗都将失去飞翔的能力。

“戴着镣铐”的感觉有时也难免,特别是当译者面临艰难抉择无法解决之际,但那毕竟是暂时的。像《转译之“隔”》文中说的英译者那样捉襟见肘(要用两个音节译一句话),那是她自选的格律太紧造成,也属特例。

“镣铐”之说盛行的根本原因不是这个,而是许多译诗者都误认为“译诗就是在直译文本上加几个韵脚上去”。如果韵是外“加”上去的那就和镣铐无异了。当然比起译诗只译词义而不考虑押韵的译者来,译诗“加韵脚”派已经算很卖力了,可是在我看来,音乐性就蕴含在诗内,是诗的生命的“循环系统”,不是在诗写成或译成后“加”上去的,不是像镣铐那样“套”上去的,也不是像膏药那样“贴”上去的。如译者力有不逮,不能使诗意和音乐融合于诗内,那就算不上成功的译诗。凡是外贴韵脚,即便加上去了也难与内容融合,很易露出破绽,哪怕你润色加藻也仍是外贴的一块膏药。想想看好了,任何人写一首菩萨蛮或浣溪纱,都一定是顺着音律运思,合着音律填词。岂有奇人抛开音律写一个非诗的文本,然后再“加几个韵脚上去”的,那能成为一首菩萨蛮或浣溪纱吗?

为了说明镣铐和翅膀的关系,我们今天再请一位诗人音乐家来为我们作形象化的演示。这位诗人是俄罗斯十九世纪纯艺术派诗歌的领袖费特(Афанасий Фет),他的抒情诗向音乐靠拢,并带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为此屡遭保守评论责难,但得到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音乐家的喜爱并纷纷为他谱曲。柴可夫斯基评论费特道:“他具有触动我们心弦的能力,这,即便是强有力的艺术家因受语言局限也是难以做到的。”“他在最出色的时刻能超越诗的界限,而向我们的领域跨出勇敢的一步。……他不仅是个诗人,而且是诗人音乐家,他仿佛是在有意回避那些用文字易于表现的主题。因此人们常常不懂得他,甚至还有些先生嘲笑他,或者发现《把我的心带向嘹亮的远方》这样的诗是胡言乱语。对于缺乏素养特别是不懂音乐的人,这或许算是胡言乱语,难怪费特得不到普遍承认,尽管我知道他有无疑的天才。”

《把我的心带向嘹亮的远方》这首诗,标题本是《给一位女歌唱家》(Певице)。这首表现音乐魅力的诗,本身就像是用音乐谱成的。诗人没有描写歌唱家的容貌神态,也没有对她的歌声作具体描绘,而是大量采用暗示和象征手段,借助于词义的音乐化、朦胧化,像音乐一样直接诉诸情感和意志。其次,此诗又采用了音乐式的回旋和变奏手法,如第一、二行的主导动机与第七、八行的对应主题(或称主导动机的“变形”,前者表现为“带向”,而后者表现为“追随”)到了末节均以变奏形式重现,造成一种回旋曲式、赋格曲式的缭绕如歌的美。这首诗由柴可夫斯基谱曲,成为一首著名的浪漫曲。下面是该诗原文和中译文:



Уноси мое сердце в звенящую даль,

Где как месяц за рощей печаль;

В этих звуках на жаркие слезы твои

Кротко светит улыбка любви.



О дитя! как легко средь незримых зыбей

Доверяться мне песне твоей:

Выше, выше плыву серебристым путем,

Будто шаткая тень за крылом.



Вдалеке замирает твой голос, горя,

Словно за морем ночью заря,—

И откуда-то вдруг, я понять не могу,

Грянет звонкий прилив жемчугу.



Уноси ж мое сердце в звенящую даль,

Где кротка, как улыбка, печаль,

И всё выше помчусь серебристым путем

Я, как шаткая тень за крылом.



把我的心带向嘹亮的远方,

那边悬着哀伤象林后的月亮;

此声之中恍惚有爱的微笑

在你点点热泪上柔光照耀。



姑娘!在一片无形的涟漪之中,

把我交给你的歌是何等轻松,——

沿着银色路游去,向上向上,

如同蹒跚的影子追随翅膀。



你燃烧的声音在远方凝结,

仿佛晚霞在海外凝入黑夜,——

却不知从何处,我难明奥妙,

突然涌来了响亮的珍珠之潮。



把我的心带向嘹亮的远方,

那边哀伤柔顺得象微笑一样,

我沿着银色的路,上升上升,

如同追随着翅膀的蹒跚的影。

(《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飞白著,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697页)



这首诗中费特向我们演示的,正是心灵摆脱镣铐而追随翅膀的艺术之路。通过诗中的音乐和意境,我们感受到的音律不是镣铐,而是翅膀。固然在追随过程(或译诗过程、听歌过程)中我们难免“蹒跚”,但仍在不停地上升,上升。

再具体说说费特的诗艺。费特常被与法国印象派的画家德加、雷诺阿,音乐家德彪西等相比,他们都喜欢把线条虚掉,而强调瞬息万变的光和色晕构成的美的印象。因此费特的诗也被称为音诗和音画。他诗中的音乐是靠诗意的境界和词义的柔化营造的,不是外贴上去的韵脚。费特对词义的选择和组合新颖生动,超尘脱俗,如歌如画,画面形象优美而有光晕,似在眼前却又没有具体轮廓,仿佛是小提琴的如泣如诉,或是钢琴的华美乐章。抠概念的先生们责难道:远方如何会嘹亮?珍珠如何会涌潮?歌声里如何能呈现爱的微笑与点点热泪?哀伤如何会高悬又如何会柔顺?声音如何能燃烧又如何能凝结?用信息观点抠起来,这些全被看作了“胡言乱语”,因为这些本来都不是指称性的确切信息,而是音乐化的隐喻和象征意象。它们奇特而和谐的组合形成了一首音诗的旋律与和声。

《给一位女歌唱家》的格律是“抑抑扬”格,用音乐语言说是“3/4拍子”或“6/8拍子”,用代数式表示韵式和音步则是“a4a3b4b3”。现以第1节为例,将轻重音节标注如下:

华尔兹式的音乐节奏对翻译构成严峻挑战。假如译者想依法复制的话,那么它构成的就不只是挑战,干脆就是不可译的屏障了。汉语里没有“抑抑扬格”(就如同俄语里没有“阴平、阳平”一样),“三拍子”节奏在中文里也不可能通篇采用,我在译文中只能尽量多用一些,如“我的心”、“嘹亮的”、“却不知”、“从何处”、“涌来了”等,并把它用作“顿”的基础。不过为了保持诗句流畅,我没有过分拘泥于原诗音步数,原诗很规律的“4,3,4,3”音步(因此原文作参差排列)在中译文里变成了较自由的4顿或3顿节律(因此译文诗行就不作参差排列了):



把我的心|带向|嘹亮的|远方,

那边悬着|哀伤象|林后的|月亮;

此声之中|恍惚有|爱的微笑

在你点点|热泪上|柔光照耀。



我用英语上课,需要把所引用的诗都译成英语。因英俄都是欧洲语言,一般而言英译比中译较易处理,但这次却有点出乎意料:费特的音乐元素丰富,我英译时顾此失彼,要安排好“抑抑扬格”音步深感吃力,还“贴”上一些不太自然的韵,如用glitters押tears就嫌勉强(感到英语的韵词真太受限了)。可见,长“翅膀”不成反而变“镣铐”的事也是时常可能发生的。这份英译文附在这里,从中可见出译者力有不逮之处:

TO A SINGER

Afanasy Fet

Carry my heart away to the resonant horizon,

Where hangs sorrow like the yonder moon arisen;

In these notes a smile of love glitters,

Shining meekly on your passionate tears.



O my child! How easy it's to surrender myself

To your melodious ripples, ethereal and mistful;

Higher and higher, along a silver way I swim,

Like a shaky shadow following the wing.



Your burning voice dies away in a distant flight,

As the afterglow beyond the sea dies into the night;

But all of a sudden, again it unfurls

And breaks out a high surge of pearls.



Carry my heart away to the resonant horizon,

Where hangs sorrow like a meek smile withdrawn;

Higher and higher, along a silver way I fling,

Like a shaky shadow following the wing.



押韵是个枝节问题,而译诗要求与音韵、意境融合无间,却不是个枝节技术,而是整体艺术。译诗和音乐作曲颇有点相似,也是心情的艺术或多种感觉的自由游戏。也正因此,译一首诗能否译得成功是没法保证的,不像熟练木匠做一张床那样可以保证得到成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 翻译之艺术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S-stories 第一辑·春天故事集 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新世纪经济迷航 施蒂格勒自传: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政治算术:西蒙·库兹涅茨与经济学的实证传统 未央歌:40年来最感动我们的书 未见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