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资本之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传记回忆 > 资本之王

第19页

书籍名:《资本之王》    作者:戴维·凯里
推荐阅读:资本之王txt下载 资本之王笔趣阁 资本之王顶点 资本之王快眼 资本之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资本之王》第19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但在其他黑石集团的基金投资者看来,整个事件没什么值得称赞的。在一次电话交谈中,总统人寿保险公司(Presidential Life Insurance)首席投资官雪莉·乔丹(Shirley Jordan)把施瓦茨曼叫作“十足的傻帽”,“我根本不该给你一分钱”!施瓦茨曼回应:“我并不是一个笨蛋,但在这次交易中我表现得十分愚蠢。”其他有限责任合伙人也用相对委婉的语气发表了类似的评论。
    施瓦茨曼对外承担了这次失败的责任,但在公司内部他怪罪于威诺格拉德。施瓦茨曼猛烈抨击威诺格拉德决策失误,并在恶毒的咒骂中炒了他的鱿鱼。这次无情的辞退使得公司各级员工笼罩在一片焦虑的阴云之下,同时也使得黑石集团被外界冠以“生存艰难,工作不稳定”的名声。在法律文件上的任何拼写错误或者业务量没有达标都会激怒施瓦茨曼,而威诺格拉德的经历传递了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信息:投资亏损是死罪一条。早些年,“黑石集团有这样一种气氛,每一单主营业务交易或者杠杆收购交易都有孤注一掷的味道,每次都是或生或死的抉择”。
    
    就在施瓦茨曼为柯林-艾克曼公司和埃德加康博公司这两个麻烦苦恼不已时,1989年黑石集团又遭遇了大挫折:不合时宜地进入股票市场,使得合伙人的自有资本损失惨重。
    1988年12月,大家以必胜的心态注视着这项新业务,当时黑石集团刚刚获得日兴证券1亿美元的投资。日兴证券早在黑石集团募集第一只基金时就是主要投资者之一。此次的1亿美元并不是注资黑石集团投资基金,而是直接投资于黑石集团。与6个月前沃瑟斯坦-佩雷拉公司和野村证券的合作类似,日兴证券与黑石集团的合作也备受瞩目。日兴证券想用1亿美元换取黑石集团20%的股份。但施瓦茨曼跟日本投资者的合作条款,比与他的友好竞争对手兼网球拍档布鲁斯·沃瑟斯坦商定的条件实惠得多。
    施瓦茨曼说:“在布鲁斯成功运作了那笔交易之后,我又找到日兴证券,说我还需要1亿美元的资金,不过我想以与在咨询业务开展合作的形式获取这笔资金。”
    他知道日兴证券和其他所有的日本经纪商一样,都想进入并购咨询市场,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跟一家熟悉此行业的美国公司合作。一开始,日兴证券并不同意施瓦茨曼开出的条件,他们想要跟野村证券在沃瑟斯坦-佩雷拉公司所获得的待遇相同,即直接拥有黑石集团20%的所有者权益及所有日常运营决策权,但他们最终还是妥协了,同意以黑石集团未来7年内并购咨询费净利润的20%分成比率成交。除此之外,日兴证券还将获得1亿美元投资收益的20%。要是1995年任意一方选择中止这笔投资合作,黑石集团需将1亿美元连同日兴证券应得收益悉数归还。
    日兴证券对这笔投资寄予厚望。并购交易已经从1987年股灾的冲击中恢复过来,1988年黑石集团并购咨询费达到了2900万美元,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日本企业和银行不断投资美国实业资产和房地产,通过彼得森和日本商业巨头的亲密联系,黑石集团参与了那年涉及金额最大的两笔交易:索尼收购哥伦比亚广播唱片公司和普利司通公司收购费尔斯通轮胎橡胶公司。日兴证券打算利用彼得森和日本经理界之间的亲密关系在跨国并购市场获得更大份额。
    一般来说,黑石集团可以用从日兴证券获得的这笔资金扩大基金规模、雇用高级人才或作为紧急备用资金。但施瓦茨曼并不急于扩大规模,他想在短期内做一些积极主动的投资。1989年年初,日兴证券给黑石集团的资金到账的时候,施瓦茨曼突然想到一项可以为黑石集团及其包括日兴证券在内的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业务。黑石集团跟希尔森之间的并购费分成协议这个时候已经到期,只有日兴证券和黑石集团收购基金的投资者共同分享并购咨询费,而且日兴证券只能从除去基金投资人收益等并购成本之后的净利润中分成。
    施瓦茨曼决定投入5000万美元进行风险套利,或者交易收购对象的股票。风险套利者选择合适的时机买卖那些已经宣布但还没有完成的收购交易所涉及的公司股票。
    
    通常情况下,如果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价低于收购报价,就反映出此项交易可能最终不能完成,或者说即使交易能够最终完成,股票购买者也说不定在什么时候才能获得收益。如果交易过程发生什么意外,目标公司的股价很可能暴跌。尽管存在这样的风险,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由于收购业务爆炸式发展,很多大的经纪商还是在套利交易上投入了数以千万计的资金,并最终获得了十分丰厚的回报。
    
    1989年3月,施瓦茨曼从德崇证券挖来布莱恩·麦克维(Brian McVeigh)以及他的团队。布莱恩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套利交易者,但有着不光彩的记录。在1987年10月的股市大崩盘中,布莱恩团队使美邦哈勃姆公司(Smith Bar-ney and Harris Upham and Company)遭受了巨大损失,他也因此被解雇。尽管如此,他的投资业绩还是相当不错的。在美邦哈勃姆公司(1983年2月至1987年9月)和德崇证券(1988年5月至1989年3月)的投资生涯里,除去那次交易事故,麦克维的套利基金可以获得复合年均39%的投资回报率。
    依照与劳伦斯·芬克进行固定收益资产投资合作的模式,黑石集团和麦克维也成立了合资公司。麦克维及其团队在黑石集团资本套利部(Blackstone Capital Arbitrage)持有50%的股权,黑石集团从日兴证券投入的资金中分出5000万美元交给麦克维团队进行操作。
    黑石集团选择进行套利交易的时机真是坏得不能再坏了。美国经济进入疲弱期,这无疑给整个收购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交易量大减。1989年10月,杠杆收购交易和收购活动突然停滞。当月,总价值达68亿美元并由员工持股、工会主导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母公司(美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UAL Inc.)的收购案意外宣告失败,这几乎是敲响了并购行业的丧钟。最终,联合航空有限公司的股价从294美元暴跌至130美元。麦克维团队持有大量的联合航空有限公司的股票,损失惨重。然而,祸不单行,麦克维购买的其他公司的股票也大幅跳水,套利部门损失超过8%。
    施瓦茨曼反应迅速,仅加盟黑石集团10个月后,麦克维团队就被扫地出门,黑石集团资本套利部也被无情地砍掉,5000万美元的初始资本中剩余的4600万美元被转为风险相当低的大额定期存单(certificates of deposits)。
    黑石集团并不是唯一一家遭受严重套利交易损失的公司,也不是唯一一家开除操作者并砍掉整个套利部门的公司。收购市场萎缩后,很多华尔街知名的套利交易者都在1989年的冬天失去了工作。但是可以这么说,像麦克维受到施瓦茨曼苛责并被扫地出门的遭遇在整个华尔街也是不多见的。按照施瓦茨曼的说法,麦克维和威诺格拉德一样,本应该避免犯下如此大错,避免合伙人遭受巨大损失。在施瓦茨曼的世界里,恐怕没有什么过错比这个更加严重了。
    
    威诺格拉德和麦克维只是众多在1989—1991年间被雇用又遭解雇的合伙人的先行者,那些从第一波士顿银行、希尔森公司和摩根士丹利挖过来的高级投行人员大多待不满一年,离职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不能完成交易,有的则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理查德·拉维奇(Richard Ravitch)了。
    拉维奇是一名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和公共外交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任纽约市交通管理局局长,他在任期间成功盘活了日渐混乱的纽约市地铁系统,并因此广受赞誉。就像20世纪70年代将纽约市政府从破产边缘拉回来的费利克斯·罗哈廷一样,拉维奇也是整个纽约市的传奇人物。2009年,他被任命为纽约州副州长,也成为以非政治家出身担任副州长职位的寥寥数人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3G资本帝国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 蓝玫瑰不会安眠 扭曲的铰链 怜悯恶魔 匣中失乐 献给虚无的供物 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 中国橘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