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资本之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传记回忆 > 资本之王

第29页

书籍名:《资本之王》    作者:戴维·凯里
推荐阅读:资本之王txt下载 资本之王笔趣阁 资本之王顶点 资本之王快眼 资本之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资本之王》第29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霍华德·利普森说:“芝加哥和西北铁路公司没有达到其赢利目标,我们的经营目标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对整体价值的看法是正确的。”黑石集团在1993年8月卖出其最后一笔芝加哥和西北铁路公司股份,获得了相对其原有投资7500万美元217%的利润,年回报率约为34.2%。
    令人惊讶的是,酒店特许经营系统公司成为黑石集团的第二座上市富矿。在施瓦茨曼和西弗尔曼在香港与郑家纯进行令人揪心的谈判的第二年,他们通过购买另一家濒临破产的特许经营公司——美国天天酒店扩大了生意。西弗尔曼的老上司索尔·斯坦伯格曾经拥有天天酒店,并于1989年在西尔弗曼的安排下以7.6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天天酒店最大的特许经营商之一托尔曼-亨德利酒店(Tollman-Hundley Hotels),价格高达天天酒店现金流的14倍。西尔弗曼和斯坦伯格高兴地拿到钱,但是西尔弗曼却认为价格太过分了,坚信天天酒店注定要破产。
    
    施瓦茨曼回忆说:“郑家纯和我们会面时,他说有件事我们能够做,那就是买下天天酒店。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愿意花14倍现金流的价格买它,他们将永远无法还清债务,因为酒店业的增长没那么高’。”
    
    正如西尔弗曼预计,天天酒店在1991年9月申请了破产。黑石集团抓住机会在1991年用2.59亿美元——西尔弗曼在1989年出售价格的1/3,买到了天天酒店。酒店特许经营系统公司已经拥有连锁经营的基础架构,管理霍华德-约翰逊和华美达的工作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管理天天酒店,所以天天酒店的大多数员工被裁掉了,公司节省了巨大的成本。20世纪90年代末,银行通过并购整合存款并裁员,成千上万的企业进行兼并以获得被CEO委婉定义的“成本协同效应”。这就是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但从股东的角度来看,这也使酒店特许经营系统公司发展后劲更足,更具价值。西尔弗曼表示:“因为员工够用,我认为我们是在几乎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了5000万美元的收入。”
    1992年12月,波斯湾战争结束,旅游和酒店预订回到之前的水平,酒店特许经营系统公司以每股16美元公开发行,比黑石集团每股4.50美元的投资成本高255%。这些股票上市首日就上涨了17%,在一年内飙升至每股50美元。黑石集团后来成功退出酒店特许经营系统公司,赚得3.62亿美元利润,而支出仅为1.21亿美元,年均收益率59.2%。
    走过1990年的濒临灭亡,黑石集团重整旗鼓,屡屡获利。1993年12月,在芝加哥和西北铁路公司和酒店特许经营系统公司上的表现,以及与时代华纳在六旗游乐园的成功投资经历,使得黑石集团得以发起一笔13亿美元的收购基金,金额接近1987年基金的两倍。募资并不容易,那时日本的市场和经济因持续10年之久的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而停滞,曾经繁荣兴旺的日本银行现在已经深陷不良贷款和资产价值缩水的泥潭,他们被迫收缩战线。除日兴证券外,当时几乎所有日本金融机构都参与投资了黑石集团的第一只基金,但这次全部无影无踪了。可黑石集团最终还是募足了资金,新投资者中包括美国一些州的养老基金(养老基金越来越多地参与收购基金,以完善它们的投资组合)。
    新基金使黑石集团超越克莱顿-杜比利埃-赖斯公司,成为行业第三,仅居KKR和福斯特曼-利特尔公司之下。
    
    有时候作为知名人士,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在风格上看上去迥然不同,但其实他们都热切希望得到公众的认可。不同的是,施瓦茨曼需要证明的事情众人皆知,而彼得森扮演处理公众事务智者的诉求的角色,虽不那么明显但更显深刻。
    在1990年9月16日《纽约时报》周日版的报纸上,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和抱负,以及两个合伙人关系的不和谐从来没有表现得如此显而易见。无巧不成书,两人都占据了引人注目的版面。由于美国联邦赤字日益困扰着彼得森,他在专栏版发表了1400字的文章,真诚地呼吁美国国会制订一个持续若干年的削减赤字计划。同日,在附有鲜艳图片的报纸插页“男士时尚时代”中,系着真丝提花领带的黑石集团CEO施瓦茨曼,用3/4版面的照片为阿兰·弗鲁瑟(Alan Flusser)1300美元的羊毛西装做展示。在一些人眼中,施瓦茨曼的裤子和皮鞋放大了他的缺点。彼得森觉得施瓦茨曼类似曼哈顿花花公子的行为十分滑稽。第二天,他把施瓦茨曼的时尚照片钉在公园大道345号办公室里,引得路过的人频频发笑。一位黑石集团的前合伙人回忆说:“彼得认为这是在搞笑,史蒂夫却真的生气了。”
    对那些了解彼得森的人来说,这只是他压抑不住情绪、玩世不恭地取笑他人的又一个表现。他可能会无情地嘲笑别人,但对于像彼得森这样平时经常对人漠不关心的人来说,这也是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一种和人交流的方式。施瓦茨曼有时脸皮薄,但他通常以平常心来看待彼得森的嘲弄,尽量不发火。
    20世纪90年代早期曾在黑石集团工作的凯雷集团合伙人乔纳森·科尔比说:“那时候史蒂夫和彼得非常亲密,他们都清楚彼此的所思所想,就好像是有心灵感应一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友情也逐渐褪色。很难说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但一些人认为可能是由于1992年彼得森的利润分成减少所致。从一开始,他就和施瓦茨曼共同拥有收购和并购业务唯一的投票控制权,他们也拥有相同的30%左右的利润分成。随着新合伙人的加入,他们也都拥有公司股权,这样一来,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股权就被同比例稀释了。1992年两位创始人商定,从今往后彼得森要出让更多的股份来匀给新加盟的合伙人。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彼得森的股份持有比例不断下降。当时,施瓦茨曼的确为公司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即便如此,股权上的重新整合标志着他们平等伙伴关系的结束,同时也确立了施瓦茨曼对他们共同创建的这家企业的首要控制权。
    彼得森说:“我觉得,新合伙人的加入导致我们的股权被稀释很合理。我的股份比他的要稀释得更快。这就是我们所做的,我认为这是公平的。”
    学者和作家的职业角色花去了彼得森的大部分时间,他早就把公司的最高管理角色让给了更年轻的公司创始人。但他的持股比例始终比施瓦茨曼的低5个百分点,仍然高于其他任何合伙人。利润分成的不同并没有疏远他们的关系,价值观和行事风格才是真正原因。
    
    彼得森的一位投资银行家朋友说:“对彼得来说,这不是钱的问题。钱对彼得来说并不像对史蒂夫那样重要。”以施瓦茨曼为标准,彼得森对物质利益的渴望并不强烈。彼得看不惯的是史蒂夫的生活方式,他对财富的炫耀和哗众取宠,这些都不是彼得的风格。
    另一个对他们两人都了解的人士表示:“彼得并不认为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而史蒂夫则恰恰相反。”
    
    尽管直到现在他们都把彼此的关系称为“华尔街历史上最持久的伙伴关系”,但在2000年他们的关系开始破裂,他们在朋友面前彼此吹毛求疵。施瓦茨曼会抱怨彼得森对公司贡献不多却拿走几百万美元,而彼得森则抨击施瓦茨曼暴发户般的炫耀自己的财富。
    黑石集团也有其他方面的压力:股东更替速度飞快。戴维·巴滕被施瓦茨曼从第一波士顿挖到黑石集团收购团队两年后,于1992年离开,转投拉扎德公司的一个高层职位。1991年巴滕雇用小约瑟夫·罗伯特帮助黑石集团建立一家合资不良的房地产投资公司,而罗伯特后来去了高盛集团。耶杰·约翰斯顿(Yerger Johnstone)是并购部门的主管,他从1991年离开摩根士丹利加入黑石集团,只待了不到3年时间。即使以华尔街频繁跳槽的标准来看,黑石集团的高层也换得太快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3G资本帝国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 蓝玫瑰不会安眠 扭曲的铰链 怜悯恶魔 匣中失乐 献给虚无的供物 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 中国橘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