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资本之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传记回忆 > 资本之王

第50页

书籍名:《资本之王》    作者:戴维·凯里
推荐阅读:资本之王txt下载 资本之王笔趣阁 资本之王顶点 资本之王快眼 资本之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资本之王》第50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韦德曼评价说,接二连三的资产销售和并购、连续的经营变革,以及公司总部的转移,“对于德国上市公司来说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因为短期内,下岗职工的补贴支出和新工厂的投资支出在内的成本会吞噬掉塞拉尼斯的大部分利润。韦德曼补充说,塞拉尼斯当时的官僚作风也会阻碍变革的步伐。韦德曼在黑石集团撤出塞拉尼斯之后很长时间内依然担任该公司的CEO。
    
    随着公司机构的瘦身和并购扩张,公司业务在全球经济回暖中获得极大发展。其实在2004年4月收购结束之前,需求的增加就使塞拉尼斯公司开始提高产品价格。就在那一年,公司30多次公开宣称提价,这让公司的营业额由一年前的46亿美元提升到49亿美元,并增加了42%的现金流。依靠这样的实力,2004年9月,塞拉尼斯借了更多的资金进行了一次分红。由此,黑石集团收回了其在4月进行股权投资成本的3/4。因此,此后公司的大部分利润都将是黑石集团的纯利润。
    在公司分红的两个月后,2004年11月,塞拉尼斯起草文件准备上市,2005年1月,在黑石集团获得公司控制权8个半月之后,塞拉尼斯再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正如朱钦预测的那样,美国投资者给予公司更高的估值:6.4倍现金流,比黑石集团投入的资金(5倍)高出了1.4倍。塞拉尼斯公司筹集的普通股及优先股市值近10亿美元,其中8.03亿美元由黑石集团及其联合投资者获得,这是除他们先前的分红之外又一笔收益。黑石集团及其联合投资者已经从其6.12亿美元的投资中获利7亿美元,而且他们还持有塞拉尼斯公司的大部分股份。2007年5月,当投资者将其持有的最后一部分股份售出后,黑石集团及其联合投资者从塞拉尼斯获得的利润高达29亿美元,这一数字是他们投资成本的5倍,也是黑石集团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业务收入。
    
    塞拉尼斯公司的成功是金融工程运用的典范。朱钦认为,行业的周期性上扬和公司股票价格在美国的高倍数增长大致占公司利润形成原因的2/3。而剩下的原因要归功于运营方面的变革,例如将亏损的业务出售以及收购艾特公司和维纳姆公司。这些都是在收购发生后的8个半月内实现的,也就是从结束收购到完成IPO之间的时间。
    朱钦认为,2003—2006年间公司的现金流之所以取得增长,一半要归功于公司自身进行的运营改革,而不是宏观经济因素,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化工行业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得到证实。塞拉尼斯公司的现金流在那段时间内增长了80%,而其对手,无论巴斯夫(BASF),还是道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和伊士曼化工(Eastman Chemical),现金流的增长都没有超过50%。
    在黑石集团拥有公司控制权期间,塞拉尼斯公司在改革重组过程中裁剪了超过1100个工作岗位,但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岗位,因此真正裁掉的工作岗位为400个,也就是4%左右。同时,塞拉尼斯工厂的生产率提高了近50%,每位员工创造的收益从2003年的49.5万美元提高到了2006年的75万美元。也许有一半原因是得益于化工行业的周期性回升,但更多的原因是黑石集团进行的运营改革与战略转变。
    在上市后的几年里,塞拉尼斯一直保持着这种发展势头。公司股价在3年内翻了3倍多,从IPO时的每股16美元至2008年中期达到每股50美元的峰值,这样的成绩大大超过了同行业竞争者。公司CEO韦德曼说:2008—2009年经济下滑给公司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在经济进入衰退期时塞拉尼斯公司仍然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公司”。他引用的证据是,在2008—2009年,公司的现金流从未少于8亿美元,是2001—2002年经济衰退期间公司现金流的两倍。
    甚至公司在美国重新上市后,这一最初被视为金融花招的策略,也为公司带来了好处。向美国市场的转移,使得公司评估价值获得提升,公司能够获得更为廉价的资本,这对于想要扩张或者并购其他公司的塞拉尼斯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优势。因为要筹集同样一笔资金,相比于在德国交易,公司现在只需要出售更少的股份。
    
    纳尔科公司的投资路线与塞拉尼斯公司大致相似。公司借助化工市场的反弹,借贷资金以支付红利给黑石集团、阿波罗公司和高盛资本,然后在2004年11月上市,比塞拉尼斯要早两个月。以IPO价格计算,黑石集团的投资权益是其一年前投资额的3倍。截至2007年,在出售了所有剩下的纳尔科公司的股份之后,黑石集团投资纳尔科公司所获得的利润是其投资额的1.7倍。
    朱钦回忆说:“你必须充分尊重经济和行业周期,无论你是多么精明的投资者,无论公司的业绩如何傲人,公司的管理团队多么出色,如果你在2007年投资美国或欧洲的化工市场,并且在2010年退出,你肯定会损失惨重。”
    黑石集团在天合汽车收购案中没有把握准卖出时机,教训深刻。2003年,就在黑石集团收购该公司后不久,汽车销量降至最低点,随即开始重返上升趋势。当公司在2004年2月上市时,也就是黑石集团购买该公司一年后,黑石集团就收回了其大部分投资成本,并且所持公司股票也获得了良好的账面收益。之后几年,即使是在2005年美国和欧洲市场汽车销售量平平的情况下,公司依然发展迅速。尽管黑石集团一直持有45%的股份,其股价的表现再没能超出28美元的IPO价格太多。
    2007年,股票价格达到了近40美元的最高点,黑石集团的股份价值190亿美元,此时投资仍可视为成功。但黑石集团持有股票的时间太长了。2008—2009年间,汽车销售量暴跌,直接导致2009年天合公司的销售量下滑了25%。2009年春,当天合的股票价格下跌到1.52美元时,黑石集团持有的股票价值仅仅为7000万美元。2010年,股票价格反弹至每股30美元,黑石集团抓住机会出售了价值2.64亿美元的股票。剩余的股票价值回升至12亿美元,让黑石集团的账面收益恢复了很多。但现在退出天合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因为黑石集团的资产在天合投入时间太久,绝对收益率只相当于比较适中的年回报率。看来,时机真的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因素。
    
    要想理清楚2006—2007年间并购业的大发展,以及这一时期大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资本和权力的空前积累,就要先弄明白之前的几年发生了什么。
    事实证明,2003年是一个经济拐点,塞拉尼斯公司、纳尔科公司和天合汽车集团都赚了大钱。其他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也是如此,他们能够在经济和市场触底回升期间将投资变现,并在2004—2005年将投资利润大量回馈给投资者,这又确保了在下一轮收购基金发行时吸引到比之前更多的投资。这一时期汇聚了规模空前的可用贷款,为美国和欧洲投资界广泛关注的杠杆收购浪潮的涌现做好了铺垫。
    投资者情绪突然逆转。从2003年3月(当时黑石集团正在销售其总价值为69亿美元的新基金,主要用于投资天合汽车公司)到2003年年底,美国股票市场市值增长了近40%,投资者对IPO的需求又再度高涨。但自从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投资者的偏好已经变了。这一次投资者不希望再投资于那些没有产值或利润的虚拟网络公司,他们更希望投资于能够提供稳定收益的传统公司,而这也正是私募基金所瞄准的收购目标。
    黑石集团也在努力抓住这一机遇。2002年5月,当IPO市场第一次短暂开放时,黑石集团成功完成了斐姆科公司的IPO,该公司是戴维·斯托克曼于1997年收购的一家石油精炼公司。
    两年前,斐姆科公司对于黑石集团来说还是一个看似失败的投资。在1997—1998年供大于求导致石油价格下跌之后,公司现金不断流出。之后,在2000年公司又因破坏环境被起诉。但到2002年石油价格开始上升,公司状况才得到改善。美国石油精炼能力长期不足的假设将使斐姆科公司受益,这正是斯托克曼当初投资该公司的理由,而现在这一假设得到了证实。斐姆科公司以2.5倍于黑石集团投资额的价格公开发售股票。随后几年股市不断上涨,黑石集团逐步减持了该公司股份,并获得了6倍于当初投资额的收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3G资本帝国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 起源:NASA天文学家的万物解答 蓝玫瑰不会安眠 扭曲的铰链 怜悯恶魔 匣中失乐 献给虚无的供物 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 中国橘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