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机理与进路

时间:2023-03-27 10:59:45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机理与进路一文创作于:2023-03-27 10:59:45,全文字数:32166。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机理与进路

现乡村全面振兴,而且要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协同发展。

当前,乡村发展“短板”可以归结为“三农”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一是农业发展不充分。由于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健全不完善,农业资源协调利用率低,农业仍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98%的经营主体还是小农户,导致农业规模化发展不充分;农产品规模和效益不平衡,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差,使农业效益实现不充分;农业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不平衡,绿色化、数字化发展任重道远,农业生态化和智慧化程度发挥不充分。在农业绿色化问题上,近年来我国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总体上有所降低,但单位面积施用量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样,农药施用量总体上也有所减少,但按照单位面积折算还是远高于发达国家。在农业数字化应用上,虽然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逐渐应用于农业领域,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农业数字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二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从现状来看,城乡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还很突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更多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乡村人口急剧减少,大量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同时,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公共文化服务等较为落后,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不能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农民发展不充分。农民增收问题仍是一个现实难题。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基本上来源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很低,而且工资性收入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容易受经济形势、自然条件、自身技能等多重因素影响。同样,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也是一大难题。虽然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对农民权益保障作了系统规定,但在基层实践中往往出现各种偏差。

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势在必行,这不仅顺应了5亿多乡村常住人口的新需求,而且可以满足3亿多城乡流动人口的新期待,能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增强幸福感,有效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加快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现实需要

城乡关系是事关现代化成败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乡关系不协调状况进行了系列调整,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影响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问题依然突出,如土地、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主要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导致乡村优质生产要素缺乏。要改变生产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态势,加快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迫切需要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一是通过城乡深度融合,有效整合城乡要素资源,实现城乡各类要素的高效配置。要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实现人、地、钱、技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尤其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乡村发展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入乡转化;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二是通过城乡深度融合,着力改善城乡资源要素流向。要破解以往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问题,通过实施乡村振兴,形成人才下乡、技术下乡、资金下乡的“集合效应”,使乡村产业发展、生态振兴、医疗和教育改善等获得更多优质要素支持,从而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通过城乡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乡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为乡村振兴急需的要素配置和产业优化提供了条件,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了大量就业岗位的结果。如随着城乡深度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吸纳了大量乡村劳动力就业。此外,近年来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也促进了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耕种收“机器代人”程度加深,释放了大量乡村剩余劳动力。有关测算表明,1998年至2012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对乡村劳动力转移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2.41%[11]。随着农业机械化深入推进,乡村劳动力将大量向非农领域转移。另一方面,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为标志的乡村土地集中经营、规模化经营,也释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等。

二、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虽然实施的空间区域不同,但两者发展机理和目标指向高度一致,都是为了凝聚城乡合力,推动城乡异质功能深度耦合,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事实上,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能不能深度融合,是建立在两者各自优势基础之上的。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的乡村而言,迫切需要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优质要素的支持和带动。对资源短缺的城市而言,要想实施新型城镇化,也离不开乡村繁荣的支撑,尤其是乡村人力、物力等资源,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基础和保障。可见,基于城乡资源禀赋的差异,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必然成为融合共生、互惠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一)优质的城市要素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大量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向城市集聚,客观上造成乡村振兴所需各类资源要素匮乏。一是乡村“精英移民”(即人才由“乡”进“城”)问题导致乡村常住劳动力素质偏低。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加速,“由乡进城”的乡村转移劳动力呈现明显的“精英移民”特点,这部分转移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思想意识等方面远远优于乡村留守人口。乡村常住人口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加剧了乡村产业萧条凋敝,影响乡村全面振兴。二是乡村土地要素利用效率不高。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有调查数据表明,78.3%的村庄存在耕地抛荒现象,西部山区与非农就业程度高的地区耕地抛荒比例更高,如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的耕地抛荒发生率在90%左右[12]。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已出台多年,但土地流转现状并未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仍然不高,农业经济效益仍然偏低。三是乡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家支持“三农” 的力度持续加大,每年都给予农业农村大量的资金扶持,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有效治理等对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乡村本身资产、资金存量不足,乡村建设资金严重缺乏。

破解乡村振兴所需各类要素严重短缺问题,城市优质要素能够为其注入发展动力。其一,城市资本下乡、城市优质要素流向乡村,尤其是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能够推动农工融合,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解决乡村建设资金缺乏和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足问题。其二,城市优秀人才下乡,既能够带动资金、技术、经验等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为乡村发展新业态、引进产业新模式注入动力;又能够在广大乡村传播城市先进生产和生活理念,推动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融合,缩小城乡差距,增强乡村社会吸引力。其三,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大量城市发展要素流入乡村,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经济发展,使农村土地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此外,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大批青年优秀人才从城市返乡下乡,既充实了乡村人口,解决了乡村“精英移民”造成的“空心化”问题,又提高了乡村劳动力素质,成为乡村

提醒您:因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机理与进路》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机理与进路》在线阅读地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机理与进路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