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3-04-12 06:45:5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6:45:53,全文字数:27447。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也佐证了该问题的客观存在[10]。自实行高考扩招以来,作为高等教育体系最底层的本科(专业)教育,由于其已进入到大众教育的阶段,致使这一层次学生所具有的教育资本,与社会上层次较高职业所要求的教育资本水平不对称,反向要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尽可能实现专业与学科教育的衔接。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包括硕士和博士)的入学考试以文化考试笔试形式为主,其难度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的文化基础差距很大,从而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之间形成一道难以跨越鸿沟。所造成的实际情况就是:一方面,很大一部分考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本科生考不上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生。另一方面,多数考上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并非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很多甚至是体育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虽然专业和学科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毕竟紧密关联,尤其是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这样建立在“术科”基础上的学科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断裂,一方面造成专业学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成为很多学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根基、趋于凌空蹈虚的根由所在。

1.2 与社会需求和要求脱节

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人才所对应的社会需求中,层次较高且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对口的,集中在学校教育和公安警务领域。然而,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入职这两大领域的门槛都较之以前抬高许多。不仅要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而且还要通过专门为岗位设置的资格考试。对于前者,自2015年起,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开始实行全国统考制度,要分别通过国家为此专门组织的理论考试和(教学)实践考试,才能具备入职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前提条件;对于后者,也要首先参加相当于公务员入职前“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的笔试,通过后方可进入体能测试和面试环节。而这考试的难度,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来讲都是较大的。如有调查研究显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笔试的通过率极低,不到5%[11]。这导致了很多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缺少甚至是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由于教武术的老师往往不精通,造成学校武术教育质量偏低。笔者在以考评员身份参加上海市体育(武术)中考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之所以因为规格全错而起评分降至60分(以“少年连环拳”为考试内容的规格包括:马步、弓步大小腿的夹角不能超过120°,弹腿、蹬踹腿法有明显屈伸且脚后跟高度高于膝关节。一个规格错误或未达标起评分降低10分),主要原因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老师在教学中根本没有要求。可见,武术教师的非专业性是造成学校武术教育质量普遍偏低的原因之一。而它的存在却并非因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学校武术教师的岗位需求,而是因为很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竞争该岗位的岗前考试中就败下阵来,根本无缘学校教师岗位。换言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较强技术资本,但却达不到当今社会对于专门岗位的一般性条件要求(文化资本),自然也谈不上满足社会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1.3 就业对口率及层次低

正是由于当前社会中层次相对较高且对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工作入职要求,与该专业学生薄弱的文化基础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造成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就业层次均较低。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转行,或是到社会上的武术培训班或俱乐部从事教练员工作。工作本身虽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高层次武术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该如何体现?以社会上各种大大小小的武术培训机构为例。据课题组在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它们所聘用的教练员主要来自于两条渠道:一条是退役武术运动员和武校学生;另外一条就是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从学历层次上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显然高于退役武术运动员和武校学生。但就业的现实却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与初等教育培养的武术人才相同的工作。而且,调研结果显示,二者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上并不会因学历层次不同而有所区别,其遵循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逻辑,即他们福利待遇高低完全取决于个人在工作中所能够兑现的市场价值。这种社会现实通过信息反馈机制作用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正是造成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中弥漫着“读书无用论”的根本性原因。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困境的破解对策

2.1 拓宽生源渠道

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全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专业建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生源口径上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该领域内某个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纳入到自己的生源范围中来,彻底打破以往仅局限于竞技武术运动员的单一渠道。

1)要为传统武术拳种习练者开启一扇可以“入士进取”的大门。央视团队历时3年、走访数万公里拍摄完成的6集纪录片《藏着的武林》中,传统武术拳种习练者发出这样的哀叹:年轻人从小开始接受家传传统武术拳种的训练,最终却因获通不了国家承认的运动员等级,而无缘高等学府进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习深造。基于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这样的结果势必会让那些正在学习传统武术的年轻人或者选择放弃,或者不再以此为业,只把习练传统武术当成一个爱好对待;也会让那些即将学习传统武术的年轻人闻声而却步。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角度,失去很多优秀传统武术拳种技术人才和文化资源,使学者提出“立足拳种”的武术专业技术课程改革理念缺乏落地基础,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与其他体育专业相比缺乏特色;对于传统武术拳种本身而言,其濒临失传的命运亦将无法从根本上获得扭转的动力[1]。

关于操作办法,一方面,其中部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的传统武术拳种习练者,可按照下面论述的非遗传承人等级标准,结合技术考试和文化考试成绩进行录取(不同非遗等级可借鉴国家对于具有一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进行加分的办法,分别予以加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具有非遗传承人身份的传统武术拳种习练者,则可根据技术考试和文化考试的成绩进行录取(没有加分)。

2)要将获得一定段位的武术习练者纳入到招考范围中。设置段位制的初衷主要是为更好向大众推广武术,与隶属精英竞技领域的运动员等级制度相对应。从以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条件和要求来看,对于它们的认识一直延续着“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认为只有后者才是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行人才链接的对象。这不仅极大窄化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的生源渠道,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思路直接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竞技武术领域培养运动员的翻版,偏离社会对武术人才的实际需求[12]。中国体育的发展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就提出由“大国”向“强国”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办成让人民满意的事业”,大力倡导由“全民健身”而实现“全民健康”,并认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意味着体育事业已经成为实现全民健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小康

提醒您:因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在线阅读地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