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

时间:2023-04-12 06:53:55

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6:53:55,全文字数:27598。

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

,但核心都是礼。礼是社会秩序的符号表达,是对人的尊重,还包括对事、对物的敬重。礼者履也[9],“礼”既是社会等级有序的表达,也是保障人与人之间各处其位、和谐相处的社会习俗。抛开礼制的等级色彩,中华礼仪所展现的对人、事、物的尊敬,需要我们加以传承。礼的教化对于学生养成敬人、敬事、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乡射礼、大射礼等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盛行的礼仪活动。经过儒家思想提炼,“礼”的教化融入中华射艺之中,突出尊重、尊敬。此“礼敬他人”的观念具有现代意义,学生在实践中会慢慢对礼仪产生理解和认同,并形成行为习惯。“礼敬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定会迁移到生活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2.3 “以技展艺”的美感寻求与美育开发

运动技术是体育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学习的载体。掌握基本技术动作,才能进行体育活动,享受运动乐趣。技术教学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但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方式,容易枯燥,失去学习兴趣。需要把“技”提升到“艺”,帮助学生发现技术动作中的美感,激发学习动力,养成持久兴趣。只有牢固掌握基本技术,才能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技能。学生技能越高,越容易获得成就感,激发更持久的习练动力,走向“技艺展现”的境界。

中华射艺不仅强调技术,更突出“技、艺”融合,强调美感。例如,射艺相关的古诗词中,有“开要安详大雅,放需停顿从容”[10]的动作要求;有“执弓坚固,心平体正,然后中也”[11]246的技法概论;还有“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诗意描述。配合诗词描述练习,别有意境,尽显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在学习技术过程中,感受古人如何将美感融于身体动作;去发现、体悟、理解射箭技艺的美感。此乃中华射艺特有之韵味。

对于体育动作之美的开发,可融入当前美育教育中。射艺技术要求身体的中轴线正直,开胸、直背、收腹、沉肩。这种站姿要求,可以塑造挺拔的身姿。良好的身姿配合优雅的动作,充分展现人体之美。有了美感的寻求,大量的重复训练才不会因枯燥而挫伤动力。通过大量习练,才可能通达艺术的最高境界,展现身体技艺之美。同时,按照技术健身教学论[12]的思路,也增强了身体的强健。

2.4 强体修身的中西互补与均衡发展

身体是体育教学的维度之一,对身体健康产生正向积极影响,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主旨。当下“健康中国”理念,标志着我国对于公民身体健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有效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也是中华射艺的教育价值之一。西方体育在身体健康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系统构建,需要加以借鉴和吸收。同时,中华射艺也有自身独特的健身方式。通过中西体育的优势互补,可促进身体健康素养的提升。

射箭属静力性活动,对上肢、核心力量和有氧能力要求较高,可有效锻炼肩背、腰腹肌肉,同时也有助于呼吸系统的锻炼。在挖掘中华射艺的健身价值时,需要补短板,采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身体的均衡发展。例如,射艺锻炼上肢较多,但下肢较少,可以与跳绳、跑步等结合;射艺锻炼静态持续性力量效果较好,但动态锻炼较少,可结合各种有氧、无氧的跑步进行。结合西方体育在强化体能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挥中华射艺在修身方面的优势,通过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可以构建身体健康提升的有效体系,增进学生健康素养。

3 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中华传统体育的课程开发,需要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才更适合在当代学校教育体系中开展。“四维育人”课程模式开发,面临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挑战,需要借助各种理论基础。本研究立足中华传统教育理念,同时借鉴现代西方教育理论观点,结合中华传统体育历史文化特点,探索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3.1 立足“知行合一”,创设身体修行的实践平台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身体修炼”蕴涵着“精神修行”。在身体操练及对抗中,建立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是综合的育人模式。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是对身体修行的传承与发扬。在《观德亭记》中,王守仁提出:“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13]中华传统体育不单是身体训练,也是内在教化,是典型的“知行合一”式教育活动。这与中国传统思想“身心合一”的认知相符,也是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理念。“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也为现代西方教育所认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观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有着共通之处[14]。杜威认为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体育的课程开发,既要有对于传统文化、健康知识的认知,也要让学生在身体实践中丰富自身经验。教师可以创设道德行为表现平台,从上课开始的师生行礼,到器材的整理摆放,教师都可以设计出道德行为表现机会,并施加影响。学生在反复践行的礼仪中,会慢慢领悟对自我、他者、甚至外物的尊重和尊敬。这种尊重是会“传染”的。笔者亲历的案例:射艺竞赛中,小学生运动员向大学生裁判员行礼,开始大学生们不知所措,3轮过后,大学生自觉鞠躬还礼,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知行”教育。本课程开发强调身体修习与德性修炼融为一体,以“知行合一”理念为基础,体与礼的“行”,可以促进对德的“知”;“知”反过来又引导“行”。内在的尊敬(敬人、敬事、敬物)通过外在的行为表达出来,“知”与“行”,缺一不可。

3.2 整合知识“结构”,形成传统体育全方位育人体系

中华传统体育曾被广泛运用于贵族教育,既是增强武备的军事训练,也是习礼修德的社会教化。中华传统体育是“文武兼修”的综合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该课程开发,需要整合古代教育思想,服务于当代教学。本研究借鉴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中华传统体育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整合与重构。

布鲁纳认为学科是有结构的,在具体专业领域中表现为由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组成的知识体系[15]。中华传统体育中“礼、德”与“艺、体”有互动关系,将操作性知识与认知性知识进行了关联。以乡射礼为例,社会精英们不断修炼“射”的技艺、践行“礼”的要求,进而探究“德”的内在意义。这种探究与体悟,以“君子”的理想塑形为目标。其知识体系以射箭技艺与“行礼”作为符号表现形式,将身体动作控制与内心控制相关联;同时,外在社会秩序与内在自觉认同也产生关联,最终实现人们以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人的行为与整个社会秩序的深层关联。从知识结构的角度重新看待中华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本研究提出“德、礼、艺、体”的四维综合育人体系。四者之间相互交融,关联紧密。中华传统体育的内在知识结构,更容易将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达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华传统体育的知识体系和编码系统,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3.3 建构竞赛“情境”,寻求以赛促学的课程效果

实践性是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竞赛作为体育教育的实践平台,早已为古今中外所重视。古希腊将跑步竞赛奉为育人之径,先秦儒家将射礼竞赛捧为修身之道。中华传统体育中蕴含着丰厚的竞赛教育资源。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孟子讲:“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孟都提到中华传统体育竞赛在培养君子中的教

提醒您:因为《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在线阅读地址: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