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

时间:2023-04-12 06:54:55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6:54:55,全文字数:16747。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

杨艳霞 潘星瑶 王润秋 张 莹

(1.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5;2.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

引言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思维和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文化术语的翻译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术语翻译并非仅是概念意义上的语言形式转换,文化术语的抽象性、历史性和语境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翻译的复杂性与难度[1]。文化术语的翻译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如Ayyad和Mahadi基于《古兰经》中的文化术语,提出脚注、直译、添加、音译和定义等术语翻译方法[2];Neupane则以小说《穆格兰》中的文化术语为对象,发现“文化替代”(cultural substitution)是文化术语翻译中应用较多的策略[3]。我国学者一直较为关注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与策略,提出文化术语的翻译应追根溯源[4],体现语境,译文不唯一[5],理解意图,允许变通[6],从语符、概念和语境等多维层面进行考量[7]。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化术语在文本层面的翻译策略。随着数字媒介的不断发展,文化信息逐渐由单一文本转向多模态与多符号的融合。文化信息逐渐表现为文本、画面、声音与其他符号的结合体,呈多模态样式[8]。基于此,本文基于数字媒介中的文化术语,从多模态翻译视角出发,分析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翻译策略,以期为文化术语翻译提供新思路,促进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中华思想文化传播。

1 多模态翻译

1.1 多模态理论

模态是同步实现话语和交际类别的符号资源[9],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10]。多模态则是不同符号系统意义的结合,表现为视、听觉等与外部环境的互动[11]。多模态交际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与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符号资源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12]。多模态分析应将各符号资源纳入统一范畴探讨其意义表达[13]。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表意资源的跨学科系统阐释与实证研究逐渐受到关注[14]。文本、图像、声音等各种符号元素深度融合,基于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全新话语模式正在形塑,多模态在意义构建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15]。

发轫于语言学领域的多模态理论引发了翻译界对符号意义的重新思考。如张德禄于2009年首次提出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12],并于2018年进行了修改[16],该框架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考量提供了参考[17-18];李小华和唐青叶认为多模态翻译是实现意义重构的跨模态转换活动[19];多模态语境下的文本翻译需要将文本与各模态特征相结合,例如影视字幕翻译应结合多模态元素,在分析画面元素的基础上提出字幕翻译方法[20],漫画翻译则应将文本语言与视觉模态相结合[21];Kaindle认为多模态翻译既有模态间的转换,也有文化间的转换[22];武建国等基于《美丽中国》纪录片解说词的翻译,提出中国形象的重构分析[23];牟宜武和吴?基于超文本的企业外宣翻译提出如何重构中国企业形象[24]。近几年,在服务视听障碍人群的“口述影像”领域,多模态信息也受到广泛关注。口述者应整合多模态信息,以整体传达、适当解释、删减提炼的方式促进观众对口述影像语篇的感知和理解[25]。可见,数字媒体的发展使翻译不再局限于文本信息的转换。多模态语境要求译者既要关照文化元素的呈现,又要顾及受众对文化信息的加工[26],突破了文本设计的文化障碍[27]。

1.2 文化术语翻译

术语是标记社会生活专门领域事物的用语[28]。术语翻译应遵循准确性、可读性和透明性原则[29],还应考虑其理据性、专用性和系统性[30]。魏向清认为文化术语是表征文化概念的语言符号,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不言而喻[1]。国内关于文化术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文化术语来源多以汉英词典、中国优秀传统著作和名胜古迹为主。2013年,“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启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与中国特色话语中的术语翻译研究,如敦煌文化术语[31],民俗文化术语[32]和红色文化术语[33]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术语翻译的文化特征[34]、翻译标准[1]与有效性原则[35]、翻译难点[36]、英译原则[5]和翻译策略与方法[37]等。文化术语翻译涉及符号转换、概念阐释、语境关联等层面[7],其外译肩负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音译加括注是文化术语翻译的常用策略,有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个性与特色,避免文化扭曲与失真[38]。文化术语外译时还应提供具体的概念化解释,对文化内涵进行全面解读,推动国家文化形象建构。诸如,韩志华以中国文化术语“德”为例,采用“多元一体翻译法”,阐释了中国文化术语“德”的多重文化内涵[39]。此外,语境也是影响术语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术语翻译受语境影响的同时又为其所在语境的表意服务。因而,术语翻译还应考虑术语与语境的融合,降低读者的认知负荷,帮助理解语境要旨等[7]。

前人的研究系统、多角度地探讨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为文化术语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文化术语的呈现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文本语境,视、听等多模态要素突破了文本限制,在术语翻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翻译策略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

2 术语来源与收集

本研究以CCTV和CGTN等知名媒体推出的纪录片为数据来源,以《美丽中国》《做客中国》《四季中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见证中国变革时代》等纪录片中的视频字幕为文化术语来源。研究以视听文本四要素为分析框架[40],即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和语言、非语言两种交际维度组合成的视听文本四要素。为了选取多模态语境下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征的术语,我们对初步收集的文化术语进行了筛选。数据筛选以不同模态间的互补与非互补关系为主要原则[12],关注媒体中呈现的模态及相互关系,筛选存在模态空缺、模态互补或存在其他模态关系的文化术语。依据文化术语含义及其语境需求,结合画面和译文,通过人工提取、音频听录、语音转写等共收集术语265条,并经进一步筛选,最终保留文化术语179条。案例分析框架见表1。

表1 文化术语案例分析样式框架

3 案例分析

3.1 视觉主导,译文从简

例1:全家福

“全家福”为民俗文化术语,其译文为“family portrait”。所处画面描绘了海外中华子女给国内的父母送去新年礼物的场景,视觉元素包含中英字幕和一家人绘制全家福的场景。在此场景中,“全家福”被简译为“portrait”。数字媒体中的信息传达并非要求文本信息完整,而是通过简单的句型和词语配合画面来表达意义[41]。该译文从文本语义层面并不能准确传达“全家福”这一文化术语的内涵,但因视觉模态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信息,观众并不会就此产生误解。在多模态场景下,观众通过调

提醒您:因为《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在线阅读地址: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