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

时间:2023-04-12 06:54:55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6:54:55,全文字数:16747。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

视、听等多重感官获取信息。模态间常存在信息互补,某一模态在信息传递中的主导地位往往来源于其他模态对其的强化和补充。张德禄[12]认为模态间的互补关系分为强化与非强化关系,而非互补关系则包括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当视觉模态作为主导给观众提供了相关的认知信息时,译者应当考虑译文的缩减,进而减少观众的信息加工认知负担,提升信息传播的接受度[42]。

图1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节日》

例2:云锦

“云锦”为织有云纹图案的丝织品,是一种品级较高的提花丝织物,其广为接受的译文为“Cloud-pattern Brocade”。莫爱屏认为要理解模态符号的深层含义,需要了解“语言-语境-交互者”之间构成的语用关系,这对于话语意义的生成与解读、意图的表达与传递具有重要作用[43]。画面中,设计师将手指向一旁用云锦制作的旗袍,面朝记者提出问题。设计师提出问题却并非寻求记者的回答,而是在向记者和观众提供信息——一旁是云锦制成的衣服,并通过手势引导记者和观众将注意力转向右侧紫色的云锦服饰。“云锦”的视觉图案比单一文本更能传达文化信息,实现了观众对美的共鸣。此处,云锦采用了音译法“Yunjin”,而非“Cloud-pattern Brocade”,译文直观、简洁。在视觉模态主导的语境中,语言、手势及语境的配合成功地实现了话语交际,文本在此时则只起强化主题的作用。因而,译者应结合文化术语与其在视频中所处的交际语境,深刻理解其在语境中的语用意义,调整译文以适应语境交互的需要。

图 2 《闪耀的平凡——传承者》

3.2 视觉缺失,译文从详

例3:集体耕作,分田到户

“集体耕作”和“分田到户”分别代表中国改革开放土地制度改革前后的农村经济政策,其采纳较多的译文分别为“collective farming”和“entrust the farmland owned by the village collective to individual households”。所处画面中,记者讲述中国农民自发打破集体耕作、开展分田到户的历史,视觉元素包含中英字幕和记者探访安徽省小岗村遗址的场景,但缺失“集体耕作”和“分田到户”对应的画面。在数字视频中,视觉画面的缺失意味着文本表现出情景独立性,画面情景无法主动参与到话语交际中,因而语篇呈现单模态[12]。画面中由于术语的视觉元素缺失,文本信息成为主导模态,承担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责任。此处译文“collective agricultural system”和“go back to family farms”采用了“套译法”[44],借鉴目的语文化中的近似表达,引导观众联系自身文化背景认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视觉画面缺失的语境中,采用套译法生成的详细文本独立完成了话语交际,既避免了译文过度复杂,又实现了文化信息交互,促进跨文化理解。

图3 《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人心所向》

例4:天府之国

依据《周礼·春官·天府》,“天府”一词原为周官名,掌祖庙之守藏,后得其引申义“富饶,珍贵”,谓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域。“天府之国”是对中国四川省的美称,其译文为“The Land of Abundance”。视频以四川成都为例讲述中国雨水时节的气候特征,画面中的潺潺溪水、绿叶滴翠凸显生机盎然之景。辛红娟和陈可欣认为需要系统分析多模态语篇中各模态的共用特征、模态间的关系,才可确保充分传达语篇意义[45]。此场景中,虽然文本与画面信息有所交叠,但画面中的直观视觉信息不足以展现“天府之国”的“富饶”形象。此处,“天府之国”(The Land of Abundance),将画面所建构的抽象视觉形象用文字表达,补充视觉画面缺失的“天府”意象。文本作为主导模态,将情景“拉”入译文的表意中[12],传达“天府之国”的文化内涵,补充了画面表意的缺失,实现了多模态语篇的有效配合。

图4 《四季中国——雨水》视频截图(01:20—01:22)④

3.3 视觉伴随,译文加强

例5:围屋

“围屋”是一种封闭式的具有防卫特征的客家民居,是中华文化中的特色民居建筑,此处译为“Enclosed Houses”。该视频介绍了客家人在惊蛰时节的生活与生产状况,视觉画面呈现了航拍视角下民居“围屋”的中英字幕。得益于高空拍摄视角,画面中“围”这一视觉特点得到恰当呈现。译文中“enclosed”进一步强化了客家民居“围屋”建筑的最大特色,并补充了“民居房屋围成封闭式建筑群”的信息。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指向同一文化事物,且共同体现客家民居建筑“围”的特色。在视觉画面的辅助下,即使译语让观众感到陌生,也只需照直译出[46]。即使此处通过直译实现的译文概念模糊,但在配合视觉画面模态的基础上,观众易理解“Enclosed House”所强调建筑“围”的特征,减少了文化理解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因此,当各模态指向同一文化事物或概念时,译者可通过直译呈现文化事物的直观特色,增进文化理解,强化文化冲击,加深译入语观众对这一文化事物的形象理解和记忆。

图5 《四季中国——惊蛰》视频截图(16: 28—16: 31)⑤

例6:把脉

“把脉”是中医文化中的术语,此处译为“Feeling the pulse”。画面中,主持人与一名中医围绕“望闻问切”中“切”的含义展开讨论,视觉模态包含中英字幕及中医演示“把脉”的场景。在多模态数字视频中,若某一模态对整体意义的表达没有新的贡献,但能够给予更加具体的信息,此时模态间就呈现“内包”关系[12]。此处传统中医文化术语“切”和“把脉”同译为“Feeling the pulse”,而视觉画面展现中医将其三指搭至手腕脉搏处,展现了“将手放至手腕处”这一把脉动作“感受脉搏”,进一步解释了文化活动的目标,同文本共同表达“把脉”的文化内涵。画面和手势补充加强了文本信息的内容,并可作为进一步表达同一事物的手段[47]。单一模态往往不能独立传达完整意义。可见,在多模态场景中,通过调整视觉文本模态,补充文化信息,加强文化表意,配合其他模态从而可以呈现完整的文化元素。

图6 《四季中国——春分》

4 结语

文化术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术语英译对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单模态文本语境中,语符转换、内涵阐释与语境关联是文化术语翻译的常用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成为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呈现出多模态的表意形式,其翻译与单一文本模态下的文化术语翻译既有共性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本研究通过收集《美丽中国》《四季中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等纪录片中的文化术语,探讨多模态语境下文化术语的英译策略,依据多模态话语关系框架,从互补强化、非互补语境交互、非互补内包角度,总结出多

提醒您:因为《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在线阅读地址: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