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去马洒 去原乡

时间:2023-08-16 04:19:07

去马洒 去原乡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4:19:07,全文字数:40193。

去马洒 去原乡

,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违和,现代感反倒为古老宁静的村庄增添了些许生动。

走过水车,再一抬头,见坡上有个亭子,方正而端庄。正面上悬一匾“神?(农)殿”。朱红做底镶金字,三个字遒劲有力颇具气势,虽然有些暗淡有些斑驳,却平添几分岁月沧桑。落款已然模糊,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古董。

小姑娘告诉我们,这就是“老人亭”。

殿前的简介中说,神农殿是现今文山州境内壮族村寨中保存的最为完好的建筑,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它坐东南朝西北,青瓦覆面,属抬梁式木结构。面阔4米,进深4米,通高4.5米。

神农殿俗称老人厅、老人亭,在壮语里称之为亭朋,亭朋的古老称呼是甘曼,意思是“寨子的中心”。

自古相传,这里是寨老聚会议事之地,凡是寨子里的生产、祭祀、矛盾纠纷等大事小情,经过寨老们研究决定之后,全寨子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必须遵从。至今,村民视老人亭为神圣之地,是凝聚全寨的中心。

老人亭并不高大,站在亭子中央,“立我?A民”“培英楷模”“进士”三块匾几乎触手可及。“立我?A民”出自诗经“立我?A民,莫菲尔极”;“培英楷模”是对教书育人的表彰;“进士”则源于光绪年间,马洒才俊王秉福考中进士,1886年云贵总督岑毓英赐予王秉福“进士”匾。

神农殿厅内除了三块匾,正堂墙面中部还立有青石质地的“神位牌”“古往稽遐碑”以及“功德碑”和“重修碑”,神农殿建设之初正是作村内老人议事之用,逐渐就成为村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马洒老人厅是壮族远古的寨老管理制度的象征,是壮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研究价值”。

不知是否有意为之,老人亭的右侧一条巷子取名耕读路,耕读二字为老人亭作了最好的注脚。

马洒村巷的名字很有意思,比如耕读路、知恩巷、铜鼓路……无不与它的文化意蕴完美契合。

沿着耕读路一直往上走,途中可以见到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吊脚楼。马洒壮族民居的传统建筑样式多为杆栏式、过街式的四合院,杆栏式建筑俗称吊脚楼,多以土木结构为主。

村委会给每栋吊脚楼编了序号挂上木质标牌,很容易辨识。木牌上书:中国传统村落马洒村保护民居X号,所有人XXX,责任人XXX。

我们走进6号保护民居王仁龙家时,主人并没有在家,这是一个正在修缮基本完工的老屋。和典型的吊脚楼一样,下层是土基墙,看上去刚刚修整好,墙角的础石没有改动,仍作延用,房顶上瓦片有缺损正待铺齐。马洒典型民居尚存10多幢,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修葺一新的模样。就像王仁龙家的这样,砖瓦梁柱依旧归位,实在用不成的只能换新。

据说,从前要建一间吊脚楼必须先从选树开始,树越大越好。选好树后,主人选定吉日叫上帮工,到大树面前首先举行祭树仪式,之后自己先对树砍一刀,随后才能让帮工们把树砍倒,再运回来建房。

而在马洒村有“一木成屋”,只用一棵树就能建一座房屋,壮语称“美扣散”。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木成屋”是田孟生家的吊脚楼,据说已经住了13代人,田家的老宅里还曾出过一个状元郎。可惜田家位于村头位置比较高,我们在村史馆又停留太久,没有时间再爬坡上去看看,尽管心里犯嘀咕,却无法去考证是否出过状元郎了。

村史馆也是修葺一新的样子,但是都保存了吊脚楼的基本格局。

一般吊脚楼的屋前是一片青石板铺成的空地,再用青石垒起一个晒台,晒台和二楼相连,要上楼先要踏着一段石阶上晒台。二楼前有一条外走廊,廊边是精致的栏杆,栏杆当中的道口与晒台与正屋神龛是一条线。二楼住人,阁楼堆放粮食。挨着正屋一般都有耳房,也就是厨房。一楼则用作养牛?马养羊养鸡和堆放农具。

村史馆是个三合院,站在大门口就能望见正房墙上挂着4块牌子,牌子上的字迹清晰可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云南省作家协会马关文学创作生活基地、云南财大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和马白镇的党建工作“手拉手”结对共建示范点、马关县新时代实践站。

一楼是展室,呈U形,左边进右边出,参观线路流畅。听说二楼是客房,作家们到此就住在楼上。院子里不见晒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石碓加上一个石磨以及通向二楼的青石台阶。如此陈设,乍一看,倒不像个展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恍若走进了别人家。

来马洒,村史馆是必须要到达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文字、图片,还有大量实物呈现,内容之丰富,史料之翔实,令人惊叹。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村庄的厚重历史和文化脉搏,还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马洒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到未来的山乡巨变。如果进村以后的所见所闻让人心生无数个问号,那么看完村史馆,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比如关于马洒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间。流传的故事是,当时交趾欲扩张其版图来犯,位于边关的马关首当其冲遭到侵犯。男人们纷纷奔赴前线抗击敌人,村里只留下老弱妇孺。一日,敌人绕过防线欲乘虚而入偷袭马洒,妇女们得知危险将至却临危不惧,急中生智想出了对策。她们用竹篾稻草扎成马的形状,再用白纸裱糊,腰间套上纸马,手中高举刀剑,在寨门口挥舞着呐喊着……敌人在山边遥看,但见远处刀光剑影,似乎还有战马嘶鸣传来,顿时生疑,以为马洒人早有防备,未敢贸然进攻,随即撤兵。马洒妇女以她们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无畏成功地化解了一场灾难,使马洒遇难呈祥。

此外,古时候壮族遇丧事或祭祀活动时会杀掉一匹马,而马匹是农耕时代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于是马洒人率先推行纸马用于丧事和祭祀,并以跳纸马舞表达自己对五谷丰登、逢凶化吉、幸福安康的追求。

壮族纸马舞历史悠久,马洒正是纸马的起源地,马洒人还是节俭办丧事的先行者和改良者,于是,世人皆称此地“纸马”,纸马在壮语里的发音为“马洒”,马洒因此得名。

比如,关于马洒村内的格局。?洒村曾建有东、南、西、北、小西五道寨门,村内青石铺路,巷道纵横。还在路口设有大小栅门共计24道。这个栅门就像当代小区的组团和单元门一样。据说以前还有围墙,人很难进来,即使进来,也很难出去。

如今除了西门,东、南、北门已经恢复重建。每道门都有一首诗,镌刻于门旁的卧石之上。

西门有诗云:西门田野盘双龙,抢宝相争气势雄;底耨坐观胜负果,峰岩夹耸作凭中。

南门有诗云:南有蜈蚣抱蛋圆,途往马白玉环前;良田青山左右映,艳比仙宫瑶池边。

东门有诗云:东部路侧犀牛眠,静卧观赏明月圆;螺蛳滚塘终园地,银台蹲踞在面前。

北门有诗云:北出双潭山景荣,右仰半壁观音宫;数目千里北岭望,三县舆图口吹穷。

它们描写的是四道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景致,所以,即便是从未抵达,只需读它们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作者是谁并未署名,石头上的镌刻肯定也不是古人的字迹,不过这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读完它们,满心只余我们对马洒浓厚文化氛围的叹服。

一个地方的文化深厚与否,一定取决于这个地方对教育重视的程度。

村史馆有文字说,早在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初年,先后有高登龙、王敕公、田老富等人半耕半读。到乾隆中叶,马洒人开始“走出去”,高国佐、王钟灵等人到外地念书。乾隆二十七年即1762年

提醒您:因为《去马洒 去原乡》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去马洒 去原乡》在线阅读地址:去马洒 去原乡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