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去马洒 去原乡

时间:2023-08-16 04:19:07

去马洒 去原乡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4:19:07,全文字数:40193。

去马洒 去原乡

水,故有“三界观”:“宇宙天地水,三鸟共一嘴”之说。神蛙广场背景墙上的图标叫作“三元吉祥”,寓意三界融合共处,教育人们要懂感恩、知回报、行善道,尊重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另有一段文字说到对民居建筑保护,村舍面貌发生美丽蜕变。“以保护为原则,以节约为根本,以自建共享为主导,组织村内土专家、老木匠运用传统工艺建设家乡,原材就地取材,体现民族特色乡土气息”。初看这段概括性文字比较空泛,细细回想穿行而过的街巷村舍,那些修葺一新的吊脚楼,肉眼可见的砖瓦柱梁身上,无不印着岁月烟火的痕迹,就不难理解马洒的古村古韵为何保存如此完好。因为,只有土专家、土木匠最懂祖宗留下的财富是什么,只有他们那样的能工巧匠才能修旧如旧,让古老的马洒焕发青春活力。

马洒杆栏式、半杆栏式的建筑大约有70%,对它们的保护性开发就是只进行适当的修缮,改善居住内部设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做好减法,留下传家宝,守护好风貌,看得见历史,记得住乡愁。

村史馆就在铜鼓广场上,踏出村史馆大门,见一座水池横卧,水池之上有一与老人亭相仿的亭子,一面铜鼓伫立于其中。

铜鼓广场不似神蛙广场那般开阔,却也别具一格。它建在村舍中间,黄土墙和青瓦掩映,地形的落差被设计成台地。第一台建水池,第二台建铜鼓亭,建筑样式与老人亭一脉相承,也是抬梁式建筑结构。台基立墙之上刻有“铜鼓神韵”四个大字,与亭子一道映入水中,一虚一实相得益彰,尽显如铜鼓一般的硬朗质感。

铜鼓广场反映的是壮族对铜鼓的图腾崇拜和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和象征意义。

铜鼓是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重器,最早用作炊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文山被誉为“铜鼓之乡”,春秋战国时期,文山先民就开始使用铜鼓。文山州目前出土传世铜鼓138面,其数量多分布广种类全,为全世界罕见。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说道: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得骆越铜鼓”,此事的发生地就在古句町国广南境内。现今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寨山型阿章竞渡鼓就出自广南。

铜鼓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后来为首领贵族所独占,逐渐演化成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被视为珍贵的重器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传说中,铜鼓是长翅膀的天神,是有生命的神灵。2006年文山铜鼓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洒同样传承着使用铜鼓、祭祀铜鼓的习俗,铜鼓乐舞被广泛运用于壮族婚丧节庆以及自娱自乐的场合,世代不衰。

那些情景自然是见不到的,或者,可以站在二层台阶之上的铜鼓厅向下俯瞰,看蓝蓝的天空下黄土墙比肩而立,连绵村舍倒映在水中,仿佛清风拂面,又似有鼓声咚咚,久久地不绝于耳,叩动心扉……

村底有一条路贴着稻田边通向山脚,我们沿路向前。经过神蛙广场旁一道黑漆飞檐的大门,县文联的朋友说:这里是演艺厅。马洒有个侬人古乐队,这里是他们表演的地方。

侬人古乐源于宗教洞经音乐,侬人古乐是马洒对他们演奏的洞经音乐的别称,强调的是壮族侬人自身的特色。

2008年洞经音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洞经音乐因其主要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云南洞经是指明清以来流传并活动于云南民间的宣唱经文活动,其宗教礼仪以道教为主,兼容佛教、儒家以及少数民族信仰内容。

马洒这样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壮族侬人聚居地也有洞经,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云南各地州市中,许多地方都有洞经会,最著名的莫过于丽江宣科领衔的纳西古乐。所以提及洞经古乐,最先跳出记忆的是多年以前,丽江的那个晚上,那个剧场,灯火昏黄,一群加起来几千岁的老爷爷端坐台上,神情肃穆沉浸式的演奏。马洒也有一个宣科式的人物,他就是高天合。作为侬人古乐的带头人,78岁的高天合早就是马洒的名人,他多次接受采访,上过央视。很遗憾那道大门紧闭,我们与侬人古乐失之交臂,没能见到?天合,没能欣赏现场版的侬人古乐。

回到昆明,我辗转找到了高天合的女儿高香算的手机号,电话打过去,说明来意,?香算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爸爸耳朵听不见了”,声音里满满的伤感:“78岁了!”一下子就浇灭了我电话采访高天合老人的希望。

我们俩沉默了片刻后,渐渐地我问她答,高香算打开了话匣。

高家兄弟姊妹4个,两儿两女,她排行老三,也只有她跟着父亲学习演奏古乐,父亲说,要喜欢,愿意学,都教。高天合退休前是马洒学校的老师,教数学和音乐。他的音乐天赋或许是与生俱来。高家的先祖?朝军中过武举人,从军南下后,后人卸甲归田。侬人古乐目前演奏的曲目包括《降神腔》《迎神腔》《南京宫》《满江红》《浪淘沙》《朝天子》《锁南枝》《透碧霄》等等,其中,既有祭祀用的《降神腔》《迎神腔》也有《满江红》《浪淘沙》词牌小令。词牌曲牌小令一类则是大户人家的娱乐消遣,所以有人猜测,侬人古乐是高家带到马洒的。

古乐演奏技艺是高家的世代家传,高天合的演技得于其父亲的真传。古乐队成立时,指导教习是高天眷,还有王世堂。还有一点,侬人古乐没有曲谱,之所以保存流传下来,全靠口口相传代代接力。到高天合手上,他在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状态下,坚持翻译整理全部曲谱并记录成简谱。

侬人古乐起源何时无从考证,不过有据可查的是马洒人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掌握了洞经24个正?6个外调的演奏技艺,光绪九年即1883年,马洒成立了洞经古乐演奏班子。

侬人古乐的乐器主要有中胡、二胡、京胡、牛角胡、笛子、大小唢呐、三弦、扬琴、板胡、古筝、大鼓,脆鼓、大小钹、大小锣、铃、简板、木鱼、?锣、大小艺锣、引乐等等,其中牛角胡为马洒壮族人的独创。牛角胡形制与二胡一致,不同的是,琴筒是牛角做的。马洒人在水牛角上掏个洞插上琴杆做成牛角胡,造型十分独特。高香算说她在团队里掌“驼”。“驼”是什么样的乐器呢?她没回答。

现在的侬人古乐队成立于2009年,最初的成员包括高天眷这样的退休干部以及和马洒的古乐爱好者。2019年,马白镇成立了白玛里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据说,公司每个月拨给古乐队1500元钱作为工作经费。此外,如果文旅局组织演出,一场演出有补助1000元。相对市场化和更多保护性质的运作,给侬人古乐队注入新的活力。

走过演奏厅,右前方出现一大片荷塘,荷叶田田,小粉红星星点点,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时。

你们要是过几天来就可以看到盛开了,小姑娘说。这个荷塘以前每年都开得特别多特别漂亮,往年这个时候,来赏荷的游人都爆满。奇怪得很,疫情3年荷花突然不开了。是不是没人看就不耐烦盛开?我们顿觉这个荷塘颇有灵气。

李哲工作室就在荷塘旁,一排土墙与荷塘隔路相望。墙上是老旧的格子窗,进到院子里,右边两幢干栏式旧屋,一幢临街作茶室,一幢布置成陶艺工作坊,二楼被改建成玻璃房提供住宿。左边门洞挂着一块木板,上刻“品痕厅”,走进去一看,果然全是岁月的痕迹。吊脚楼一层16根原木廊柱,一地青石,均未做任何打磨,古拙憨厚。二楼赫然是个像模像样的“农家书

提醒您:因为《去马洒 去原乡》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去马洒 去原乡》在线阅读地址:去马洒 去原乡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