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去马洒 去原乡

时间:2023-08-16 04:19:07

去马洒 去原乡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4:19:07,全文字数:40193。

去马洒 去原乡

马洒建魁星阁,设教馆。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有人专程到外地投师治学,临安赴试,也有人回乡开馆设教。此后马洒不断有人考中生员、贡生、进士,朝廷封官外出履职之人。1913年高启鸽和王恩槐两个人在魁星阁创建初等小学堂,男女生同校,分级讲授国文、数学和修身。

1925年王世珍著《学校论》组建义务教育性质的马关县马洒保国民学校并亲任校董,扩招学生180人,分设在王、高两家宗祠,在孔圣宫增设女校,开设国文、历史、地理、军事、美术、音乐六门课程,还专设军事班。由于办校特色鲜明,影响极大,其生源扩大到县州及省内外,多达120人。

1941年,马关县长聂思培来马洒视察,特别奖予课桌若干和“培英楷模”匾额一块。

村史馆在醒目位置以较大篇幅介绍的王世珍,1895年出生于马洒的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颖好学,受过良好的教育。

民国时期,在孙中山三民主义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毅然投笔从戎,先后两次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骑兵科学习。1920年从讲武堂毕业后,王世珍前往广东,加入范石生的驻粤滇军。王世珍参加过轰轰烈烈的“二次革命”,追随孙中山北上讨伐袁世凯,当时年仅18岁。军阀混战的年代,青春燃烧的从军路上,他从排长、连长、营长一路晋升到上校团长,战火中成长,屡建战功。1923年,滇军溃败,王世珍与所在部队失散,无奈之下返回家乡。

回到家乡的王世珍,将一腔抱负全部献给了家乡父老。1924年马关发生严重旱灾,王世珍参加了马关县城关救荒委员会,带头捐大米救济灾民。1925年6月,当时的马关县知事徐维新和土豪周星康狼狈为奸,借征收“烟亩罚金”之机横征暴敛并垄断盐务抬高盐价,百姓苦不堪言。王世珍挺身而出,要求周星康减征和延缴。王世珍还与乡绅联名上书省府,举报徐、周舞弊盐务的非法行径。后来徐、周两人被省府斥责,为报复王世珍和乡绅,他们将王世珍关押起来。

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令王世珍无比愤慨,1925年农历七月,出狱后的王世珍组织了四五百号人,打着“铲除贪官污吏”的旗号杀进县城,徐维新与周星康狼狈逃往乡间隐匿起来。

王世珍入城巡视队伍时看见一名部下正在一家铺子抢劫布匹等物,他大怒,果断掏出枪来一枪击毙此人,随后张贴告示严明纪律,明令禁止哄抢百姓财物。

很快隐匿乡野的徐维新和周星康集结官兵伺机反扑,王世珍得知后,审时度势主动撤离,他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于砚山、广南、西畴等地。徐、周重新占据县城后,以清乡剿匪为名,报复性地对县城附近 16 个壮族村寨大肆烧杀抢掠。不久官兵撤离,王世珍率部返乡。当时的县知事伍玉成委任王世珍为剿匪大队长。

王世珍受职后仍居住于马洒村。他无比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况且在外多年,视野见识都不一样,王世珍看到了家乡与内地文明的差距,也让他对自己民族和家园的生存发展之路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说:学校者,人才之母也。随即倾心编著了《学校论》《侬人改装之利弊种种》《婚育怪象》等书籍,大力宣传先进文化,努力促进壮族文明素质的提升。

在广泛征求寨老们的意见后,王世珍利用寨中祠堂及绝户田产开办学堂,在马洒创办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还增设了军事课,学生既习文又习武,培养文武双全人才。

他进一步倡导改革壮族父母包办婚姻、早婚早育、不落夫家等陈规陋习。尤其是对壮族妇女服饰的改革,实为开风气之先河。

壮族侬人妇女的旧式服装式样繁琐而笨重,上衣短、腰身窄,袖筒小,纽扣密,紧紧箍住上身,下半身的裙子又长又重,尤其是臀后还结一个翘,做家务农活都极不方便。据说民国初年侬人中的有识之士就曾提出改革服饰,但阻力重重。王世珍则采取教育与强制相结合的做法,每逢赶集,他带人在路口设点,见到老式裙子就上前剪掉裙子“尾巴”。

王世珍实行的侬装改革在壮族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岁月流逝,人们的观念也逐步改变,壮族妇女由穿裙子改穿青衣黑裤,式样简洁便于劳作。演变至今,壮族服饰更加多样,传统服饰大多在节日和重要活动时才会穿着。

王世珍被称为是人中豪杰,为纪念他的仁义之举,马洒村委会为王世珍立碑一块,赋诗赞道:壮族楷模王世珍,爱国爱民万民尊,著书立教惩污吏,流芳百世启后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考中进士的王秉福,王秉福中了进士之后没有离开故土,没有外出做官,而是回到家乡的学校从教。

耕读传家是马洒世代坚守的传统,教育是让马洒历史遗存得以保护的关键所在。

马洒子民接受教育不只是?榭脊γ?庾谝?婊蛘咦龉偃タ锤?蟮氖澜纾?钗?苯拥慕逃?晒???诶?酚辛思锹迹?幕?靡源?小?/p>

村史馆明确记载:马洒村逢大事都有立碑记述的习惯,保留至今的记事、功德碑共有15块。其他典籍、经书保存有:明清时期的木刻印版经书《文昌大洞仙经》上中下卷、《观音大洞仙经》上下卷、《孔圣经》一卷、《金刚经》一卷。

四大宗族都有自己的图表族谱,现存有王、?、田三家的族谱,第一位马洒人李老米的族谱却已经佚失。

我们看见的王氏图表家谱于道光十九年修立。彼时,它就静静地站在玻璃框里面,灯光映射下像是一幅精美的图画:最上层是王氏宗支字派,大标题以飘带打底显得十分醒目,“王氏宗支图”五个字铺于飘带之上,飘带以下的子孙名录饰以彩绘,葫芦、祥云、莲花及桃子图案,装饰意味浓厚。王氏家族繁衍情况一目了然,装帧形式颇具审美价值。

马洒村退休干部高天眷收藏有《历叙建设安平及叙历任诸官政绩源委》史本共10本,作者是其祖父高起葵和父亲高镇东。高家父子以百姓视角主要记录了安平(马关)的建设发展历史,对历任官员政绩功过进行客观评价。记录年代从民国初至上世纪50年代末,记录官员多达53位,均为文言文、楷书写作。

正是有了这些典籍、碑谒,有了宗谱和地方史记等等,马洒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渊源而得以明晰,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村史馆空间有限,布展却用心,信息也很丰富。壮族农耕文化的起源,马洒人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以及刺绣、银器、美食等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几乎涵盖了马洒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应接不暇也感叹不已。

印象深刻的是马洒人对“?”的图腾崇拜。壮家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认为水是万物生长之源,而水又是靠山林滋养流淌出的清泉,这是稻作生产的基本条件,也是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壮族祖先在哪里安家,就在哪里种树,并且把大树当作村寨的保护神,称之为“?树”。森林称“?林”,有“?林”的山称之为“?山”。壮家人会根据?树的萌发枯荣来判断春夏秋冬的来临,从而开展农事活动。

?树作为神树虔诚供奉,严格禁止砍伐,对“?”的敬畏,对森林的虔诚,反映着壮族朴实的生态文化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本质是古朴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就是壮族村寨为何周围都会植被茂盛,古树参天。这就是为何马洒群山环绕,环境宜人。

说到天人合一,想起神蛙广场那个三鸟共一嘴图案。导游小姑娘知其一并未说其二,展馆有关马洒“信仰”的介绍给了我们答案。

“三鸟”源自图腾崇拜,壮族宗教信仰认为宇宙分天、地

提醒您:因为《去马洒 去原乡》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去马洒 去原乡》在线阅读地址:去马洒 去原乡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