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

时间:2023-04-12 06:52:54

“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6:52:54,全文字数:43135。

“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

策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场域空间。因此,现阶段急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所辖区域的学校体育发展进行全盘了解和整体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统筹部署。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明确哪些中小学体育治理领域可以由社会组织参与,哪些领域应当由社会组织来参与,并对两者进行明确区分,辅之以不同的政策措施[5]。比如,对于一些“政府(学校)难为、市场不为”的中小学体育治理难题,可以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14],并对社会组织进行积极培育和适当扶持,使他们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学校和市场治理的不足。当前,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治理正面临专业师资匮乏、经费不足、场地设施受限等一系列现实困境,属于典型的“政府(学校)难为、市场不为”场域,教育部门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当中,有效弥补不足。具体可以配备农村中小学体育专项经费,专门用于社会组织为农村中小学配送专业体育课程、开展专项培训、提供课后体育服务、组织体育活动等,也可以向社会组织定向购买农村中小学体育服务,藉此实现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动员,不断拓展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场域空间,提升农村中小学体育治理质量,这也是对国家倡导的“城乡体育均等化、教育公平化”等大政方针的积极响应。此外,对于另外一些非必须但可以由社会组织参与的中小学体育治理领域,也应当适当进行空间让渡,赋予他们参与机会,帮助他们提升竞争力,不断拓展他们参与治理的场域空间,但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可以借鉴社会组织在其他教育领域的探索性实践经验。例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专门针对贫困儿童的教育扶持,由其所发起的“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对于帮助城市贫困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上海闸北区志愿者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热爱家园”所倡导实施的“太阳花项目”,长期为流动社区的流动儿童提供优质的社区教育公益服务[15]。

6.4 强化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内部根基

1)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是确保其有效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内在根基和根本前提。应当高度重视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夯实其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内部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社会组织主动参与能力、合作互助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的建设。社会组织要进一步明确自己作为中小学体育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体育服务供给当中。不断强化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交流合作,以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及时发现当前中小学体育治理服务当中存在的不足,努力弥补其空缺,在政府与学校的服务供给之外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拓展自己在中小学体育治理中的服务空间,为中小学体育治理现代化做出有益贡献。二是努力提升社会组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服务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这3方面能力是确保社会组织提供高质量学校体育服务的根本前提,也是使之能体现出自身治理价值的关键所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当前,社会组织要不断加强以上3方面能力的建设,藉此增强学校体育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服务供给效果,进而弥补政府(学校)学校体育治理的不足,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逐步获取学校、孩子和家长的关注和认同,夯实自己作为中小学体育治理主体的基础[5]。

2)完善社会组织内部制度规范建设。

社会组织内部制度规范建设是确保自身独特性,使之区别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的重要体现。作为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特征的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应当在内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制度配套、机制建设、组织文化建设等制度规范方面保持相对独立性。首先,要构建形成与自身性质相一致的内部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级,确保整个机构的扁平化设计,以有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权力分流;要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以分权化管理为主,在内部实行民主协商机制,在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时要避免独断专行,广泛征求组织内部成员的意见,以确保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增强组织成员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组织内部的制度章程建设,不断健全组织内部的工作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内容建设,完善组织内部的人才选拔机制、竞争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再次,要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内部价值观念、信仰体系、思想道德等组织文化内容的建设,塑造组织愿景[16]、凝练组织精神,强化公益性服务理念;帮助组织成员有效汲取和内化组织文化,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增强组织内在道德动力,充分发挥组织文化的内在规范和约束作用。

6.5 增强社会认同

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认同基础之上,社会认同能够确保民众积极拥护政府所制定的与之相关的政策制度,在资金、人力、物力等实际行动上对社会组织的发展予以支持,积极响应并参与社会组织所提供的学校体育服务。只有将对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认同和接纳根植于每个公民心中,才能确保其发展的不懈动力[17]。可见,社会认同是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基础。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对于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认同缺失的现实困境,应当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一是加强对与“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相关主题的研究力度,通过研究深化认识,借由认识深化增强社会认同。具体可以对参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参与意义、参与方式、参与内容、参与机制、参与的实践特征和实际成效以及参与过程中的政社关系等问题进行探究。通过系统研究使以上问题得以明晰,逐步消弭社会各界对于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合理性的质疑,增强社会认同。二是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性质、特征、功能、价值及其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重要意义等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到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志愿性等特征,以及其在中小学体育治理当中的独有价值,逐步增强社会认同。通过以上两方面路径逐步增强社会各界对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认同,进而对这一行为予以响应、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土壤,最终促进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5]。

“双减”政策以及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被引入中小学体育治理场域,发挥对政府、学校、市场治理的有益补充,旨在构建全新的中小学体育治理格局,全面提升学校体育综合育人效果。现阶段,虽然国家政策制度赋予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合法地位,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实践也对社会组织的参与提出诉求,但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仍面临制度约束、机制不畅、空间有限、自身能力欠缺、社会认同缺失等现实困境。这些现实桎梏的存在影响了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效果,不利于“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研究从政策制度建设、机制健全、治理空间拓展、自身能力提升、内部制度规范建设、社会认同构建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和策略,旨在起抛砖引玉之效,引发更多社会关注,为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支持。

《“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在线阅读地址:“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