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特征

时间:2023-04-12 07:05:57

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特征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7:05:57,全文字数:37699。

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特征

秦文献中是唯一的,在其后2000多年的古籍文献中也是不多见的,所记载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相当的深度和科学性。《尔雅》中的“尔”意为“近”,“雅”意为“正”,“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标准”之意。《尔雅·释宫》篇记载了先秦诸子居住的宫室,如图2所示,与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的周王宫殿大致相符。可以说,《释宫》反映了上古时期中国宫室的高超建筑水平[8]。这种系统的分类、定名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哲理性,相关词汇单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思维水平,其中,一些词汇单位保留在今天的手工业词汇和日常词汇中,因为从那时起,许多专业概念便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表达或指称手工制作领域及某些其他类型活动具体概念的词汇单位,有些通过理论思考,经现代科学提炼、筛选后成为学科术语后进入学科的概念系统,有的作为“民间术语”与科学词汇一同使用,但它们往往带有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可以说,《尔雅》以今释古、以雅释俗、以通释专,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人克服语言(主要是方言)障碍所做的努力。

图2 《释宫》篇知识体系

鉴于此,可以认为,专业词汇的最早出现与前科学知识的产生基本处于同一时期,比科学史开始得早。有学者认为,在前科学时期,手工制作、渔猎、宗教等专业知识领域的词汇就是术语,至少是原初术语,它们所指称的概念与日常词汇是有区别的。原始文明时期,人们对专业词汇有着独特的态度,当时的思维系统是神话,神话如同现实生活一样处于本体层次。名称与事物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古代人的语言有具体化、形象化特征,对所认识的事物概括性、系统性程度不高,他们相信名称是事物本质的组成部分,而且名称一旦产生就一成不变。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整理专业词汇的意识。实际上,在中国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前256年)农业、手工业已有了很大发展,农业在商代占支配地位,天文历法、算学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公元3—13世纪,进入农耕文明时期的古代中国,其专业知识发展水平远超同时代的欧洲。这一时期,人们通过生产实践经验、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获取对自然的认识,大多涉及的是经验和技术层面,实用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但尽管如此,也充分说明当时各种领域已存在专业知识。伴随着专业概念的出现,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单位也相继产生,这些专业词汇反映了当时科学知识的发展水平。与普通词汇不同的是,专业词汇的使用受限于交际的条件、形式和目的。不同行业领域,使用的词汇也各有特点。通常认为专业词汇是词或词组的集合,用来称谓不同领域人的职业活动的对象和概念,属于非通用词汇。专业词汇的类型包括术语、名称(nomen)③、行业用语(professonalism)和行话(jargon)等。就其重要性而言,术语是第一位的。

3 汉源术语的确定问题

术语的本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术语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术语学历经了若干发展阶段后,就“术语”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达成了以下基本共识。首先,术语是专业领域使用的词汇单位,术语是有“专门用途的”,并具有严格的逻辑语义特征。其次,术语的内容准确。术语所表达的概念因定义而具有明确的界限。与普通词不同,术语是一种科学思维活动。但术语和普通词的界限非常不稳定,具有功能性质。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常有互相转换的现象发生。再次,术语称名概念,独立于上下文、单义且修辞中立。称名性并非术语的典型特征,但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专业的词汇单位,术语在专业领域准确称名概念。但实际上,具体篇章中的术语是非常矛盾的词汇单位,具有双重性。术语在篇章中力求单义,但实际上它却是多义的,还可能会有同义现象;术语应独立于语境,但它又与语境中的其他词汇单位具有情境联系或派生联系;术语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信息性,但源于普通词汇的大量术语在语义上具有模糊性和歧义性。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术语的矛盾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源于职业交际情境的多重性质及其历时特征,这或许能够为我们打开汉源术语研究的大门。

汉源术语研究理论基于汉语言文字,其“逻辑顶层”是中国哲学和逻辑学,与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导致了印欧语和汉语术语研究在研究范式上的差异。也可以说,这一差异是置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这一大背景之下,但也同时说明,目前术语本体研究更加多元化。上述对术语本质的一些认识在汉源术语自身也是有所体现的,只不过在中国古代,科学尚未从文化中分化出来,科学与文化交融在一起。周代的《诗经》中反映了当时的物候知识、动植物知识、天文知识、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手工知识等。《豳风·七月》被认为是一首物候诗,其中有很多词汇在当时是为记录专门知识(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衣食住行等)而创建或从日常词汇借用的: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二月/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四月秀?,五月鸣蜩”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六月食郁及?”( 六月食李和葡萄)。“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9]

我们知道,术语和普通词有相互转换的机制,这与术语基于自然语言有很大关联,也与人类认识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劳作分工推动这些词汇向更加专门化的方向发展,科学也逐渐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当事物和现象为人们所熟知,一些专用词汇会进入日常词汇范畴。从日常词汇到专用词汇又到日常词汇的过程实际上代表人的一种认识过程,蕴含术语生成的一种语义机制。对汉源术语的语义识别常会模糊不清或各抒己见,这源于其背后的概念界限不清晰,说明当时人的思维能力不发达,常以一种形象性的思维模式对世界做出解释。严格讲,“春日载阳”“七月流火”“二之日凿冰冲冲”并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术语,但它们具有语义完整性,是领域词汇(vocabulary of the subject area),类似于行业用语或者说是一种原初术语。这些专业词汇单位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审视术语及其本质,其研究不能脱离民族语言文化视域。实际上,前科学时期的印欧语术语研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做汉源术语研究,术语学普遍理论是一定要遵循的,但还要与汉语术语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以确定其本质属性。虽然现代术语学理论是以印欧语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有人说,术语是思想的标记,表达创建者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术语具有多重特征,例如,语言特征、逻辑特征和功能特征。这些特征叠加在作为符号的术语上,使其成为专业领域科学思维的工具,但同时又是科学思维的结果。鉴此,汉源术语同样是一个多层级的复杂的结构。汉源术语的语言基质是汉字。汉字的结构中凝聚着中国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充满了汉字创造者的情感和智慧,文字的构形及其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它居于术语的“底层”,逻辑特征从“上层”叠加到汉源术语上,映射出中国古代的哲思渊源和名辩逻辑思想,而核心部分,即中间层是术语的实质,包括术语的内容、形式与功能[10]。蕴含着科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则是阐释汉源术语

提醒您:因为《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特征》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特征》在线阅读地址: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特征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