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

时间:2023-04-12 07:57:09

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7:57:09,全文字数:32134。

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

>这个“者”字,杨树达称为指示代名词[1]193,王力称为特别指示代词[2]360-362,郭锡良等称为辅助性代词[3]330-331;今取郭锡良等的称呼。这个等式的实际含义就是:“有P”相当于“有V”加上辅助性代词“者”字,因而“有P”承担了“者”字的代词功能。论语法结构,等式右端当看成“有V”加上“者”字短语,而“者”字短语是名词性的。因而也可以说,“者”字短语的名词性在左端是由“有P”体现的。例如:

(43)非山非泽,亡(无)又(有)不民。(战国楚简(4)转录自陈思婷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读本》,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42页。)

(44)夫使三国从王伐郑而郑服,则诸侯无有不臣者矣。(吕大圭《吕氏春秋或问》卷七)

(45)敢有趋?犯法,辄以军法从事。(《汉书·王莽传中》)

(46)敢有趋?犯法者,辄论斩,毋须时。(《汉书·王莽传下》)

(47)古之人有处混冥之中神气不荡于外。(《淮南子·?m真训》)

(48)古之人有居于岩穴而神不遗者。(《淮南子·原道训》)

(49)仁字就初处看,只是乍见孺子入井而怵惕恻隐之心。盖有不期然而然,便是初处否?(《朱子语类》卷六)

(50)盖父子本同一气,只是一人之身分成两个,其恩爱相属,自有不期然而然者。(《朱子语类》卷十七)

(51)事有似弱而强,不可不察也。(《资治通鉴·魏纪八》)

(52)事有似弱而强者,有似强而弱者,不可不察也。(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帝王部·听纳》)

以上十例,两两一组,分五组。两相比照,可知前例之“有P”即相当于后例之“有V……者”。第一组(43)(44)两例是以否定形式相对比。第二组(45)(46)两例出于同书同传之前后篇,前例用“有P”,后例用“有V……者”。第五组后例(52)与前例(51)可作意义上正反两个方面的比照。

(53)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尚书·多方》)孔颖达疏:“乃复有不用我命者,我乃其大罚诛之。”

(54)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左传·哀公八年》)杜预注:“未臣所适之国,若有伐本国者,则可还奔命其难。”

这两例正文比照注文,则可知正文之“有P”相当于“有V……者”。

(55)有能捕告,赐黄金二十斤……有能捕告之者,赏之黄金二十斤。(《墨子·号令》)

此例所录是同书同篇的前后文。前后是一个意思,前文的“有P”显然与后文的“有V……者”无异。

(三)有P?动?有V?所?动

这个“所”字,王力也称为特别指示代词[2]363-367,郭锡良等也称为辅助性代词[3]331-335;今取郭锡良等的称呼。此等式的实际含义就是:“有P”相当于“有V”加上一个辅助性代词“所”字,因而“有P”承担了“所”字的代词功能。论语法结构,等式右端当看成“有V”加上名词性的“所”字短语。因而自然也可以说,“所”字短语的名词性在等式左端是由“有P”体现的。例如:

(56)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国语·晋语八》)

(57)观乎公卿文学贤良之论,意指殊路,各有所出。(《盐铁论·杂论》)

(58)各共尔职,?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正,则国有常刑。(《周礼·大司徒》)

(59)夏之道,惟思尽心于民,惟恐人之有所不正,不得不重其文告之命。(胡广等《礼记大全》卷二十六)

(60)子(时):朝见,有告,听;晏见,有告,不听。(睡虎地秦简(5)转录自工藤元男著,广濑薰雄、曹峰译《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页。)

(61)我将诣行在所,欲有所告。(《隋书·元褒传》)

(62)寻授河阴令,转洛阳令,京辇伏其威风,希(稀)有干犯。(《魏书·杨机传》)

(63)在己下者,有所干犯则惩之。(蔡襄《上运使王殿院书》)

(64)儒言雅旨,夙有闻知。(柳宗元《开国伯柳公行状》)

(65)将以千载之后陵谷迁变,欲使人有所闻知。(封演《石志》)

(66)是以君子其学未成,幸而有一人知之,吾亦有不屑尔也。(陈渊《代人上梅节推》)

(67)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苏轼《伊尹论》)

以上十二例,两两一组,分六组。两相比照,可知前例之“有P”即相当于后例之“有V?所”。

与“有P?动”结构式表义相当的也可以是“有V?所?动?者”。“有V?所?动?者”是“有V?所?动”的等义结构式。因为在“所?动”后面再加上“者”,仍是“所”字短语,意义不变[3]331-332。例如:

(68)知陛下爱民之心、烛理之明,于此必有所不屑者,是以敢昧万死而一言之。(朱熹《奏均减绍兴府和买状》)

此例之“有所不屑者”与上述第六组例(67)之“有所不屑”无异,亦与例(66)之“有不屑”同义。

(四)有P?动?有V?所?介?动

“所?介?动”结构式的语法性质与“所?动”完全相同,也属名词性的“所”字短语,王力与郭锡良等都将它们合并起来论述。我们把“所?介?动”结构式与“所?动”结构式区分开来,只是为了把论证做得更细致些。

(69)大业载之,吉凶生焉,是以君子将有兴焉。(《后汉书·律历志下》)

(70)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史记·礼书》)

(71)远来不知朝廷之仪凡百,有教之,幸甚!(岳珂《宝真斋法书赞·二苏文登趋阙二帖》)

(72)太姒位乎正嫡,广求庶妾,并处宫中,不有所以教之,得无安于怠荒乎!(朱谋《诗故》卷一)

(73)夫以怨诽为心者,未有达。(《宋书·颜延之传》)

(74)圣人有所于达,达则嗜欲之心外矣。(《淮南子·?m真训》)

(75)墨守而有发焉,废疾而有起焉。(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文章门·文选》)

(76)天下之祸,必有所自起。(周紫芝《宇文融论》)

(77)此段工夫,专在“时习”上做……后面工夫,节节自有来。(《朱子语类》卷二十)

(78)此事此物,当然之理,必有所从来。(《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以上十例,两两一组,分五组。两相比照,可知前例之“有P”即相当于后例之“有V”加上“所?介”。其中第四组例(75)中的“有发”可依照例(76)“有所自起”而说成“有所自发”。第五组例(77)谓得众人信从之“工夫”的来源,例(78)谓道理烂熟、事至而不惑之“事理”的来源。两例皆记朱熹弟子所录夫子之语,一则用“有来”,一则用“有所从来”,尤可见二者之等义。

与“有P?动”式等义的“有V”结构式主要是上述4种结构式及其转换式、等义式,但不限于此。比方说,将动词设为“出”,与前例(56)“有P?动”式之“有出”等义的,在上述各种结构式之外,就还有其他结构式。

(79)亲、义、

提醒您:因为《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在线阅读地址: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